“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具体模式研究

2018-09-26 11:14朱建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互联网+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个性交往的媒介,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进行“互联网+”开展教育活动,也就意味着不但可以改善学习环境,还能起到强化教育的作用,改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发挥学校的价值。创建家校共育这一形式,突破沟通难的限制,开启一个“网络+”学校与家庭共育的新年代。

【关键词】“互联网+” 家校 共育

引言

“微”时代是新的交往空间的时代,它包括信息的传播、个人间的交往、以及生活化等多个内容。一个国家最关键的就是教学,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也要追随着社会的步伐,充分利用当今的互联网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接下来,就研究一下“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具体模式,也就是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并做出总结。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渠道

现如今的网络特别发达,使得学校与家庭沟通方面变得很方便,而且沟通方式也比较多。可以突破与家庭沟通难的限制,利用软件进行沟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实现家校共育的制度,让家长充分的了解孩子,也让学校的教育更加完善。

1.建立学校官方平台

(1)首先要做的是创建一个完善的管理平台。不仅要做好教育内部管理评价系统,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管理评价,开发相关的平台,其实,也就是学校应建立官方的微信、QQ、微博等沟通平台[1],并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实际上建立这种大型的网络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学校的宣传,还能使学生家长随时得学校的动态。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孩子的成长点滴。特别是有意义的全校性活动,如社团演出等,这样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能使学校与家庭良好的进行沟通,拉近家校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活动的举行,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样也增加了家长的信任。所以,学校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参与,以此来了解可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方式。

(2)教学方面。要创建教学资源平台,建立微课程体系,也就是用网络的方法建立一个资源库,可以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建设成为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3)学习方面。采用复合式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混合学习、自组织学习,除了传统方式的学习可以自主地学习,这样更加有意义,也能增强学习的兴趣。

(4)测试方面。借助相关的作业APP进行制作或发放作业,可以实施作业提交、批改等。

2.建立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

比如学生家长、各科的任课老师、班主任都可以参与进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平台,缩小了管理的范围[2],能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各项动态。家长们可以讨论家教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同时家长可以向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有效的意见等。

3.巧用短信

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出勤、放假等相关的重要向家长反映,能让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同样能了解到孩子在家的表现,家校共育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

学校应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让学校教育能够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另外最好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网络,让学生与家长进行网上的评价,达到教育的全面化,可以通过学生与家长的评价,来的是教育上的缺点,并且要让评价结果可以看得見,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也能实现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指导[3]。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能够通过“互联网+'使得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的完美结合。良好的家校教育模式,能让评价机构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事实上,不仅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也包括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

三、要避免家校共育的极端主义的出现

很多的老师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这样的问题:在群聊软件中只针对学习较好或差的学生进行管理,而处于中游的学生很少提到,班级活动照片中只有少量的人。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长时间这样还会使家政对家校共育失去信心[4]。所以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对每一位学生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在交流的平台上要做到雨露均沾。学校的职责是教学,家庭的职责是培育,实际上,家庭的教育占据了主要的作用,而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下,进行家校共育,有利于家长全方面的了解孩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模式,促进了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了解,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更能让家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全面的督教。形成了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

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今天,社会与家庭教育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只有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好的作用。当今是“互联网+”时代,要突破传统的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在意识上与理论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校共育,使教育有更高的质量,使教育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安晓燕. “微时代”下的家校共育[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7(1):7-8.

[2] 王培颖, 姜仁健. “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证研究中的行与思[J]. 现代教学, 2017(18):65-68.

[3] 杨喜兵. 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J]. 成才之路, 2018(3):35.

[4靳宝霞. 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J]. 吉林教育, 2017(2):23.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7]GHB1892]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朱建峰,(1979.2),男,汉族,甘肃定西,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互联网+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