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2018-09-26 11:16杨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通性人教版历史

杨明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思辨能力显得越发重要。历史思辨力的源头便是问题,只有将问题分析透彻、明了,让问题成为提高学生历史思辨力的核心,学生的历史思辨力才会得到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情,找准思辨兴趣点

在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我们需要为七年级学生甄选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且能锻炼他们思辨能力的问题,即选择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实则最易引起学生出错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时下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本学科有机、灵活地融合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其思辨能力也得到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就将备受大众关注的热门电视剧《芈月传》与课本内容联系在一起。联系此电视剧,结合课本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举例论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总结、分析“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诸侯国战争”等符合历史背景的有关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论证方式,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关系,让学生通过时下流行电视剧来思考总结课文内容,行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丰富教材文本,盘活思辨的关节点

思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为式空想,而是以课标规定的人教版新教材为基础。但是实际情况是,思辨与人教版新教材中间经常出现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并且通常情况下,仅参考教材是不能够直观且详尽地论述问题,这会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造成阻碍。因此,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初期,需要拿出一系列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只有在思考问题时顺利流畅,学生的主动性才会保持,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基于此类考量,教师要利用一切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扩充教材内容,让思辨关节点更易被挖掘,丰富学生的思辨内容。

笔者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为例,对夏商周三朝灭亡原因的共同点进行分析总结,但是教材中已给出的关于三朝灭亡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分析此类问题时有一定障碍。这时,我充分运用书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对夏商周三朝出现的诸多历史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将相关历史资料以及图片呈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问题的思考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提取历史细节,挖掘思辨的联结点

众所周知,细节是决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对细节生动呈现的方式,将部分具有历史共通性的情节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列举出来,从而深化学生对这类历史的认识。此外,从一些零碎历史事件中发现其共性的思考过程,能够在学生的认知与历史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结的桥梁。这种通过发现历史共通性的思维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9课《秦统一中国》时,在讲到“西周的分封制向秦朝郡县制演变的发展过程”时,将课本第4课、第6课以及第7课的有关片段节选出来,将其与本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找出这些历史的共通性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以问题为主要核心,将具体历史问题作为载体,通过“点—线—面”的思维逻辑方式,层层深入推进,有计划且高效地刺激学生对思辨的敏感度。然后,通过对一系列历史问题的具体分析、讨论,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学生的整体思辨系统才能得到优化,这也是全面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共通性人教版历史
从艺术共通性谈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以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
论律师会馆与大学在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共通性*——以Lectio和Disputatio为线索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历史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论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共通性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