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课外阅读中转化学困生

2018-09-26 11:16和金贵靳立本谢丙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困学困生课外阅读

和金贵 靳立本 谢丙军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学困生问题,大多数历史教师往往习惯性沿袭传统做法,或督促他们没完没了地补课,或强制他们反复背知识点,或要求他们不停地做海量练习……但最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死记硬背的习惯却在无形中得到强化。老师累,学生更累。

初中阶段,为应对考试,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观点的简单了解,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重视或忽视历史课外阅读。历史学困生的共同特征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太少,对历史的感知很差。

就历史学科而言,阅读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历史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学习活动,如感知、思维、分析、观察等都在阅读过程中相伴进行。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或历史阅读能力太差,就不能准确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进而导致感知、识记、理解、运用困难,结果影响了成绩的提高。有学者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没有历史课外阅读,就不会有真正的历史学习。历史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改变历史学困生的学困状态。对学困生而言,当有意识的历史课外阅读成为习惯,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要我读”升华为“我要读”时,历史课外阅读很快就会转化为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强大动力。他们既获得乐趣,又保证了学习效果。

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鼓励学困生多读历史课外书。

每节课中,我们都会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这些历史书籍甚至可以是小说。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他历史读物的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每节历史课前,我们都要抽出三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每周评选出一位最佳选手。每两周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近期自己在历史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最喜欢的一个典故、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故事、一篇歷史文章,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交流的时候要求学生脱稿并重点关注了学困生。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困生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而后在小组内交流。此种做法,促使学困生主动阅读,主动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读、记、议、思、悟、写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利用假期,要求学困生阅读与教材进度一致的历史性文学书籍,改变其学困状态。

历史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阅读的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认知、识记客观历史事实、历史结论,这是低层次的阅读要求。历史阅读的第二步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即要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标准较高的阅读能力要求。实践中,我们根据学困生的学困情况,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达到阅读学习的要求。

生活是历史的外延,生活中的历史会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的智慧,引导其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求学困生运用自己读过的历史材料解释现实问题。比如:为何苏东的改革最终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却又生机勃勃;为何中国维新变法失败,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成功;唐朝对外开放繁荣,清朝闭关锁国落后;等等。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真”历史。学生在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中真正悟出历史的真谛。

对历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读历史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严密,对历史的感知就越强,记忆就越清晰。积极引导学困生进行课外历史阅读,可以促使其由机械、低效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明显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其历史成绩。引导学困生进行历史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当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触敏锐起来时,在他的历史学习中,就不会出现“学困”。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自主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编号JCJYC171113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困学困生课外阅读
浅谈学困儿童的转化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