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歌唱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18-09-27 10:49张音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培养教学

张音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 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个领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角之一——歌唱教学亦是如此。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然而,笔者却从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镜头一:某节两年级歌唱教学课上的拓展表现部分,教师在前面展现其优美的舞姿,要求学生随教师一起舞蹈。观者颔首称道:不错,跳得挺像?!

思考一:难道这就是歌唱教学课上的创新教育!歌唱拓展教学的目的竟是动作像不像?学生的创编活动“百花齐放”,却惟独少了歌唱的环节?

一次,笔者在教《草原》一课,几个小朋友举手汇报同一件事:“老师,他老在那儿瞎唱。”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便瞪了他一眼,并说:“只有和大家唱得和谐才好听。”课后,却越想越觉得自己有一种想听他唱的需要。于是,我把这位小朋友请到身边,结果无论我如何鼓励、启发,他也不愿意唱或许是想唱也唱不出来了。我真是懊丧万分,他会怎样唱呢?我就这样扼杀了一个孩子瞬息的创造意识。于是,我想到了镜头一,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有意识地培养,而这位老师总是一味让学生模仿他的动作,拓展的过程就成了一个由眼睛到手脚的过程,就只解决了“像与不像”的问题。因此,孩子只注重眼里的舞蹈,而没有把它们放进心里,就只能重复别人。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行为,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不言置否,甚至严厉制止。过分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就会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任务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也不用去想,因为一切答案和要求都是现成的。这样一来做的结果看似能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其实质却恰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镜头二:在一堂小学歌唱教学课上上,教师运用鲜活的多媒体教材,来了个从头到尾均是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识谱练习、乐理知识传授的教学过程。听者无不称道:“该班学生对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已达到一定水平。

思考二:诚然,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有很多专家指出:“新课改不能忽视对孩子的音乐知识的教育”。可笔者却总觉得像这样的一堂课却并不适宜。 “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是在有了感情后,才去歌唱的。一味机械训练,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那也就谈不上对歌曲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创作了。

在一次与一名在课上捣乱的学生交流时,他对我说: “老师,其实我也挺喜欢唱歌,可是我就是对那些音乐符号没有兴趣。”我说:“没关系,你先把歌唱出来。”后来,我就常请他在全班面前表演唱,他渐渐有信心了,甚至和那些本不喜欢记号成为了好朋友。上学期,他在学校的唱歌比赛中获得了“校园十佳小歌手”的称号。他特意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真高兴!谢谢你!”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而现今飞速发展规律的新时代需要大批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因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的探索精神。

实践一:在探索中,寻求“新”“实”“活”。

1、从“新”字上寻求突破,走出旧模式。要有积极创造的教学精神,科学地处理教材,关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创造的情境。

2、从“实”字上下功夫,打好创造的基础。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努力钻研教材,抓住知识点、育人点、训练点,持之以恒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创新教学打基础。

3、从“活”字上做文章,迈向新台阶。歌唱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笼。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要寻找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的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历年,把教材中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学生的发展更广阔,使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做到寓教于乐,将自己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實践二:创设环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在艺术的强烈感染下,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大胆创新。

1、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会是俯首帖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在歌唱教学课上,笔者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谐,用歌声与学生交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环境。教学实例:有位学生在我教唱《放牛山歌》这首歌后,提出要我弹钢琴伴奏,改用牧童笛吹奏更符合歌曲原意。他没有考虑否定老师的教学会不会有什么不妥,会不会让老师感到为难和尴尬,只是凭着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提出了这一创意。试想,在一个没有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怎能萌发这种创新意识?

2、愉悦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音乐之美本身就给人以快乐和享受。如果音乐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之时,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愉悦性”“可欣赏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他们的创新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如在新课程中的很多歌曲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用小乐器为其伴奏,而实践证明:学生边唱、边奏,确实增强了他对音乐的感受力。

让我们的音乐才能伴随课改春风,投身到创新的探索中去,让歌唱教学插上创造的翅膀,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吧!

参考文献:

[1] 刘新玲. 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以葫芦丝教学为例[J]. 商. 2015(08).

[2] 喻海英. 如何用“歌唱教学”来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J]. 好家长,201(43).

[3] 马可. 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与技巧训练[J]. 黄河之声,2018(04).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培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