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之我见

2018-09-27 10:49王秀梅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德育

王秀梅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德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还需要针对他们表现出的道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学生在平日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缺乏道德的一些行为或者是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进而指导要改的地方和怎样改,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 道德 方法 德育

前言:

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每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都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外界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和腐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道德观念。要丰富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要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最贴合实际的德育方法。

一、营造德育环境

1.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设计的墙报、富有文艺色彩的走廊,上楼的台阶写上“学校是我家,卫生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都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因此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大力的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校园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德育作用。

二、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教师自身品德修养会被学生视为行为的“标杆”。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无论在思想政治方面还是学识学风方面,都要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做到先正己、后正人,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知识引导者,更是生活以及思想道德上的导师。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逐渐树立自我道德观念,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教育的德育作用与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德育加入到教学之中,再通过循循善诱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端正思想,規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收到实效。在一些是非面前决定如何去为善,去遵守道德。

三、发挥家长作用,构建德育网络

家长是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引领者和指导者。学校与家庭要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加以引导,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能够共同发挥作用,构建立体式的德育网络。可以不定期的开家长会,收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意见,对家长在家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学校达成共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的活动。同时引导家长积极向教师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与在家表现相结合,综合分析学生德育水平的变化,及时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处理。

四、组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

1.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景点,例如昌盛的钟灵观,讲述传说故事,到二克山脚下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书写观后感,让学生体悟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还有楞严寺的历史发展------这样投身到大自然中,挣脱了父母溺爱的怀抱,自由地呼吸到新鲜空气,强身健体的同时,汲取到更多的成长营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这些人文景点就是一本本无字书,教会孩子树立责任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热情。

2. 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例如《战狼二》培养爱国主义;《唐山大地震》感受军民同心的和谐感情;观看辽宁舰下水过程,视觉体验我国国防事业的迅猛发展,为祖国的日益强大产生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改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

师生关系并没有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行下发生质的转变,多数教师多以命令、强制等手段管理学生,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够热爱和尊重学生,老师说什么,学生必须听什么,如果学生顶撞老师,老师就不提问这个学生,甚至学生问题,老师都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发挥老师的大度和宽容,面对有敌对情绪的学生,应尽快了解其家庭情况,掌握其性格特点,掌握该生产生抵触情绪饿的根源,多信任,多沟通,对症下药,德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可以说,教师的心里能容纳多少学生,无论缺点还是优点,他就能德育多少学生,这也是高尚师德的一种体现。

六、改善德育方法

1.适当鼓励

针对道德素养水平较强、自律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应予以精神褒奖和鼓励,部分没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帮其找出不足之处,帮其弥补,并抓住丁点的闪光点鞭策其努力。

2.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习惯、家庭背景和行为表现,进行差异化的德育,尝试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个人优点。当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倘若学生大吵大闹,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表扬,在示范作用的引导下,其他学生为了获得相同的荣誉就纷纷效仿,遵守课堂纪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与思想道德素养。

3.加强对后进生的德育

后进生往往成绩不理想,就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而且心理上很敏感,害怕别人蔑视他们,所以经常孤立自己,或是产生自卑心理,或敌对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存在一些隔阂,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学生成为朋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道德视角观察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完善,形成健康积极的班风,通过各种班集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因此可采取课堂讨论、榜样示范、学习竞赛、情境教学、情感交流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后进生”从根源出发,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主动改正。帮助、促进学生做一个正直、刚毅、“德行好”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强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少群.中学德育教育浅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6).

[2]郭琪.中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应对[J].中外交流,2017(45).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