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党建的支部共建模式

2018-09-27 12:09张占军王利华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新时代

张占军 王利华

【摘 要】 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是开放型党建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建的新途径。支部共建对于实现支部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创新党支部建设的机制和活力,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部共建要通过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健全有效的共建管理机制来确保其实效。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党建 支部共建

当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和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途径与机制,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而大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党建创新的关键在支部,基础在支部。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创新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呢,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呢?笔者认为支部共建是当下创新支部建设的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支部共建的必要性

1、支部共建是开放式党建机制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校外党支部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是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基层组织处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中的基础部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对整个党能否坚持先进性、是否具有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党建方式面临着新挑战,而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的开放式党建成为众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共识,支部共建成为开放式党建的必然选择。

2、支部共建是实现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优秀群体,是发展国家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他们富有灵气、朝气,热情主动,积极向上,求知欲强,掌握了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党的理论知识,文化层次较高。但是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可以展示其才能的实践平台,以缩减其理论认知水平与实际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校外大社会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人文资源和多层面、全方位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党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了解社会的理论实践场所、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服务社会的平台,支部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

校外党支部的类别较多、层次参差不齐,活动开展的情况不尽相同,理论水平、重视程度、发挥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中特别需要掌握较高党建理论水平的高校党支部和较高专业技能知识的大学生来解决支部建设或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校内外实施支部共建,真正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真正达到“双赢”的效果。

3、 支部共建是创新支部活动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学生党支部开展的活动往往局限于支部内部,党支部与外部社会之间往往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使支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封闭,影响了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当今社会已是高度开放,学生党员的接触面更广、思想也更活跃,继续仅仅以这种封闭的方式开展支部活动,无疑不能适应学生党员思想发展的要求。以支部共建活动为载体,学生党支部可以跳出自身狭小空间的束缚,通过与外部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主动和开放。当与校内教师党支部、农村党支部、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居民社区党支部等多类型的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时,学生党员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共建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相互激励,学生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党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不但使得学生党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视野更开阔,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而且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焕发支部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架起了学生党支部与校内外各党支部之间的桥梁,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大量地汇聚到学生党支部上来,与生党支部开展共建的这些党支部来源广泛,类型不一,涉及面广,他们不但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有力支持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更通过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使支部切实有效地寻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加强自身的建设。

4、支部共建發挥党员作用的重要载体

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大学生党支部不只是单向的受益者,支部中的学生党员还会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共建对象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成为主动的施益者。而且因为共建对象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大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了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支部共建”活动为平台,学生党员有了更加广阔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但其能力才干得到锻炼、党员意识得到加强、党性觉悟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党支部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得到拓展,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展现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采也能在支部共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二、大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内涵

支部共建活动主要是指两个党支部按事先共同的约定,结为互帮互建对象,同时依据某一主题相互间联合开展相关活动,从而形成两两的工作互动、资源共享。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支部共建就是在与共建对象的互动过程中,更多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来有效加强对学生党支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本支部的工作能力,增强本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机制。

1、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共建目标。支部共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创新,其目标定位是支部共建中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支部共建活动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全面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中,而且要把它作为判断我们共建活动效果好坏、成功与否的标志和标尺。如果偏离了这一目标,支部共建就将失去其原本的存在意义,所谓的创新也只能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形式。

2、支部共建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建。大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在目标上是明确的、不可动摇的,但是在内容和形式却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某种意义上说,丰富性和多样性恰好是支部共建活动与传统的支部建设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野和区别。因此,支部共建实践中应该紧紧围绕支部建设的目标,认真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所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形式都可以采用。具体来说,首先支部共建的对象上可以多样,既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既可以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工厂、农村、社区;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其次,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既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既可以是思想层面的也可以是行为层面的;既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部分的。

3、互动与共享是主要特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支部共建内在的精髓。也就是说在支部共建中,要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增强支部间深层的交流与互动,并在交流与互动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切实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中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简单的走过场,有没实现支部间深层内在的交流与互动,才是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支部共建的标准。

三、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思考

1、加强共建活动的领导和指导

要将支部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好,仅仅依靠学生党支部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高校党委及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一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二是要及时掌握、分析工作动态,针对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及时纠正,确保活动少走或不走弯路;三是要把共建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考核和评比,并注意发现并培育共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推进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2、明确开展共建活动的目的和目标

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不是为了与其共建对象一起象征性地开展几次活动,更不是为了两者之间简单的联谊,而是要以此为载体抓好学生党支部建设,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共建双方要力求避免活动的形式化、娱乐化倾向,要紧紧围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思想交流、理论学习、建设帮互等相关活动,并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高活动的吸引力。

雖然共建活动也强调互帮互建、互惠互利,但是学生党员是受教育者,他们更多的需要关心和帮助,因此,对于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其它党支部和党员而言,更应通过共建活动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支持、配合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形成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3、 健全的支部共建管理机制

通过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共建活动步入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这些制度包括:目标责任制度,要求共建双方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共建活动协议,以明确共建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目标,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共建双方定期召开由所在支部委员组成的联席会,讨论有关重大事项,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共建活动任务等;活动记录制度,要求共建双方及时记录每次活动,建立相关工作台帐等等。

【参考文献】

[1] 高辉庆.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2] 张国兵.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模式和实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02-204.

[3] 王劲松.论构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帮扶共建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 郑宽衡,张超榕.高校与社会党支部共建模式的探索[J].闽江学院学报,2005,(4).

[5] 罗永根.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6] 董华青,孙路阳.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工作探析[J].高教与经济,2007,(6).

作者简介:张占军(1976.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党委副书记,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王利华(1974.12-),女,汉族,籍贯:重庆,硕士学历,职称:副教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研究方向:交通运输、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新时代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举措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浅析社会实践载体下的高职学生党员考察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