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民族之美

2018-09-28 09:44
今日民族 2018年8期
关键词:聂耳哈尼族玉溪

·聂耳竹乐团在文山州建州60周年迎宾晚会上演出 刘海栋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玉溪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秉承着这一宗旨。玉溪聂耳竹乐团在传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不断扩展竹乐器种类,并通过申报专利的手段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文化创新的典范;2011年5月,元江哈尼族棕扇舞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离不开元江县羊街乡文化事务中心主任倪伟顺,哈尼族棕扇舞国家级传承人龙正福、省级传承人龙卜才、市级传承人倪为者等民间艺人的“守护”。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玉溪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常新。

·竹乐器及制作工具·

玉溪聂耳竹乐团:用最“土”的乐器演奏天籁之音

2016年10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资助项目——大型跨界融合舞台剧《秘境云南》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首演,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好评如潮。

当晚,演出在竹乐的吹奏声和优雅的舞姿中拉开序幕,绚丽的舞台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竹林、寨子之中,极具代入感。用竹子制作的“竹竖笛”等各式乐器在演职员手中发出时而柔美、时而铿锵有力的声音,让观众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魅力与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秘境云南》让“竹乐”声名鹊起,也让玉溪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

2018年7月,在玉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题采访中,聂耳竹乐团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土、特、奇、新”的乐团

人类用竹子制作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牛背上牧童吹响的竹笛,到苗族村寨里经常响起的芦笙,甚至中国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但是,当玉溪聂耳竹乐团数百件大大小小的乐器展示在面前时,只能用“震撼”来形容。

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文辉介绍:“玉溪聂耳竹乐团是一支以竹乐器的研究、开发和表演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乐团以‘土、特、奇、新’为宗旨,已创制出竹管琴、巴芦笛、竹芦丝、无眼笛、烟筒笛、哼葫、竹排鼓、竹排琴、竹筒鼓、竹崩、芦管等数十种乐器,基本上涵盖了高、中、低音区。演奏手法有吹、拍、敲、摇、弹、刮等。”

杨文辉说:“我们很多乐器就是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用具,如烟筒笛,不仅外形就是一支水烟筒,而且除了吹奏,它还真的可以当水烟筒使用!那个装上了一些黄豆拿来当沙锤使的竹筛也是云南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必需品。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土’!”

·制作竹乐器——钻吹孔·

而“特、奇”应该是指乐团全部乐器都是自己制作,独一无二。2005年乐团成立以来,从发掘少数民族艺术精髓和弘扬中华竹乐文化的宏观高度,形象化、系统化地进行竹乐器的研发和演出,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精髓、大胆创新的基础上,研制出竹管琴、竹摇铃、竹芦丝等一批新颖出奇的竹制乐器。据了解,早在2009年8月,聂耳竹乐团申报的“竹乐器制作技艺”就已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聂耳竹乐团共计拥有15项乐器专利技术。“你们看,我手中的这件乐器其实就是葫芦丝与巴乌的合体。”杨文辉信手拿来一件乐器说道。

提到“新”,杨文辉认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聂耳竹乐团在演奏过程中,将民族特色和竹乐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造型新颖的乐器、设计独特的华丽民族服饰、悠扬清新的乐曲,歌舞乐相伴。每位乐手皆能演奏多种乐器,伴随着自然天成的原生态民族唱腔,自然唯美的演出营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呈现给观众和谐清新的审美享受。

·全国群星奖获奖节目《草皮街》·

说起乐团的辉煌历史,杨文辉骄傲地说:“我们成立10多年来,赢得了各地观众的喝彩。如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在长达13分钟的运动员入场仪式中,竹乐团用竹乐演奏了电影《潜海姑娘》的插曲,令人耳目一新。后来,竹乐团还在奥林匹克公园进行了18场演出,观众大多是外籍游客和运动员,对竹乐团的演出总是报以尖叫和热烈的掌声,惊叹这些竹乐器竟然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除此之外,聂耳竹乐团还先后赴匈牙利、瑞典参加文化交流演出。竹乐团近年来创作的节目先后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群星创作奖’”“云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

市场化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

杨文辉说:“乐团成立之初,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艺术。”玉溪聂耳竹乐团的发展可以说是步步推进,开始时是对民族民间竹乐器制作技艺的调查、挖掘、整理;后来在整理传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不断扩展竹乐器种类,并通过申报专利的手段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则是在积累、传承、发展的基础上,采取艺术表现的方式,通过各类形式的舞台演绎去展示和丰富竹乐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彝族演员李婷鑫从乐团成立伊始就在这里工作至今,见证了乐团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历史,自己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孩子的母亲,但不变的是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坚守。乐团共有60多位演艺人员和幕后人员,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因为和李婷鑫一样的“热爱”,大家都在努力做着一件事情——文化传承与创新。

据悉,玉溪聂耳竹乐团在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情,一是开展竹乐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全面发掘和整理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各类竹乐器以及和竹乐器相关的制作工艺、音乐作品、文化习俗。二是建立系统完善的竹乐传承保护。如对竹乐研发制作和民间音乐再创作,本着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原则,从造型、音域、演奏方式等方面对竹乐器进行全新的研发制作;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方式进行再加工,使之适应社会和现代音乐的发展、审美和需求,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作品《秘境云南》便是根据搜集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而成的文艺精品。三是打造竹乐器专业演奏团队,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乐器文化,让少数民族乐器进校园,玉溪聂耳竹乐团与玉溪市第一小学山水校区首次合作举办“竹乐文化进校园”活动。

·竹乐团剧照·

·竹乐团剧照·

·竹乐团剧照·

2018年3月6日,“竹乐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玉溪市第一小学山水校区正式启动,该活动采取校方组织学员、提供教学所需的场地和部分乐器,乐团派出教员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经过校方认真组织,共在二、三、四年级中挑选60余名学生作为传承培训对象,并分成两个班进行竹制打击乐和竹制吹管乐的训练。此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并学会民族民间乐器的初级演奏技法。

文化要发展繁荣,得有资金为支撑。“2005年玉溪聂耳竹乐团成立之初,每年有财政补助的20万元经费,后面这几年每年有14万元。这几年,乐团主要靠市场化运作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子。”杨文辉介绍。

演员施东楠说:“我们演员基本都是合同制,工资收入大部分靠在全国各地的巡演,每场演出票价是280元到380元。去年我们走了大半个中国,在各地表演通常第一场人不是太多,后面就场场爆满了。”施东楠认为自己的收入在玉溪本地还算是很不错了。

2015年,为打造“聂耳音乐之都”,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聂耳竹乐团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作品《秘境云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进行全国巡演,给乐团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秘境云南》是一台立足云南民族竹制乐器,以云南独有的民族民间打击乐为主,创新性地将云南独一无二的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及原生态民族歌舞融合为一体的主题剧目,目前已经到贵阳、涪陵、武汉、岳阳、长沙、南宁、北海、佛山、重庆等多个城市巡演,赢得了强烈反响。

杨文辉认为,作为聂耳的故乡,玉溪民族文化里有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他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努力挖掘,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更多更美的音乐享受。

哈尼棕扇舞:元江的另一张文化名片

在元江县咪哩乡哈尼族寨子,每逢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村子都会跳一种舞蹈。舞者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伴随着牛皮鼓的节奏,很是热闹。穿着黑色民族服装的哈尼老人们,手里拿着棕扇,面带微笑地互动。他们左右抬脚,两手上下摆动,动作缓慢而有力道。旁边还摆着酒席,老人们轮流跳舞,吃酒席。

原来,哈尼族豪尼支系的过年时间同汉族一样,每逢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在“莫批”(专门负责本寨祭祀活动的人)的主持下,老人们白天聚集在村寨广场为村民们表演,村民们则家家户户端上美味的年饭给老人们享用。棕扇舞的“好搭档”牛皮鼓对村民们很重要,若牛皮鼓坏了,要在“莫批”的带领下,全体男性村民去村寨的龙树旁杀猪宰牛祭拜龙树,然后才能制作新的牛皮鼓。

·梯田上的棕扇舞实景演出·

这个舞蹈,哈尼话叫“阿腊西”,意思是用手跳起来。2011年,在元江县委政府和一些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推动下,以元江南部的羊街、那诺哈尼族聚居地的棕扇舞为基础,把哈尼族的棕扇舞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在羊街、那诺,棕扇舞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始了“非遗”保护后的“新生”——当然,所谓“新生”,势必包括棕扇舞在今天哈尼族文化中,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一个跟白鹇鸟有关的起源故事

作为一种功能性的舞蹈,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棕扇舞在元江、元阳、红河、绿春等地的哈尼族各支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流传。

关于棕扇舞的起源,在元江羊街乡和那诺乡哈尼族糯比支系,有这样的说法:

一种可以归纳为“崇拜”。传说哈尼族先民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云南红河南岸。当时哈尼头人带领族人一路南迁,走到哀牢山时,在山高林茂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这时来了一只白鹇鸟带着他们走出了原始森林。自此哈尼族把白鹇鸟当作吉祥、幸福、安全的象征,认为见到白鹇鸟是好运。而受白鹇鸟的动作启发,就有了棕扇舞。

另一种说法可以叫“沿袭”。哈尼族人认为,棕扇舞沿袭了古代哈尼族先民狩猎、祭祀的生活内容。狩猎时见到的动物奔跑,以及猎人凯旋的喜悦,据说都可以在舞蹈中见到一二,而远古的驱鬼祭神等祭祀活动,也有一部分保留在棕扇舞里头。

有据可考的是,在明朝天启年间的《滇志》、清朝康熙时的《元江府志》、乾隆时的《开化府志》等汉文方志中,都有棕扇舞的记载。这些文献说明棕扇舞距今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61岁的羊街乡原文化站站长、市级“非遗”传承人倪伟顺介绍,棕扇舞早期用于丧葬祭祀活动,每个动作都有它的含义,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棕扇舞转换了功能,走进日常生活,在过年过节、农闲的时候成了哈尼族一个娱乐性的舞蹈。

棕扇舞的朴拙与风趣

今天的棕扇舞,又进一步演变成哈尼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学术的研究对象,成为其他民族认识哈尼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舞蹈艺术的角度认识棕扇舞,大概有以下三个部分。

一个是伴奏的乐器。伴奏的乐器有牛皮鼓、铓、三弦、钹和唢呐等。这些乐器的自由变换与组合,极大地丰富了棕扇舞的艺术表现力。

另一个是道具。道具最重要的是棕扇,棕扇舞的名字,大概也由此而来。棕扇原为女子专用道具,现在男女都可用。其次,在节庆时,在比较正式的演出场合,还要在竹席上摆一对竹筒和一些松枝。竹筒里装有谷子、包谷、荞子、铜币。这些道具,显示了传统棕扇舞的祭祀功能。

第三个部分就是舞蹈动作。棕扇舞跟很多其他祭祀性舞蹈一样,动作古朴、厚重,且因为有仿生舞的特点,也有其风趣的一面。棕扇舞富有技巧性,脚步颤动,起伏开跨,甩臂等等动作,都是棕扇舞的精妙所在,也是今天检验棕扇舞传承效果的重要依据。

棕扇舞,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民间舞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动作成套路。目前,棕扇舞大致有10多个套路,分别是:“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等。总体看,棕扇舞的伴奏气势磅礴,动作朴拙厚重,形态逼真,舞姿优美,彪悍风趣,民族特征鲜明,是哈尼族民族性格的体现。

在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还被改编成现代舞台节目。这些以棕扇舞为题材的歌舞节目,比较有名的有:《阿普阿波阿拉搓》,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情形变化,描写猎人凯旋等姿态;《昂玛托》,表现哈尼族祖先们迁徙到元江的历程,即在这里开垦田地、艰苦奋斗的场面,建立了“哈尼故里”“罗槃王国”;《牙米收》,展现哈尼族婚俗,表现哈尼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对唱情歌的浪漫情景。

棕扇舞的传承之路

从一个更广的视角看,棕扇舞不仅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也是民族文化工作的当代成就。特别是对元江的地方政府和为棕扇舞倾注心血的像倪伟顺这样一批民族文化工作者来说,尤其值得自豪。因为通过他们的努力,棕扇舞得以整理、保存,并在“非遗”保护兴起后,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的“非遗”名录。如今,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元江的羊街等乡镇,棕扇舞已经有复兴迹象,并迅速成为地方旅游文化继梯田之后的又一张名片。

据倪伟顺介绍,棕扇舞在申遗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比较棘手的是要弄清楚棕扇舞的来龙去脉。为此,倪伟顺走访了元江的各个哈尼族村寨,调查、了解传承情况和各地的文化差异。而且,由于棕扇舞是哈尼族好几个支系都共享的文化传统,所以,倪伟顺还走访了红河其他一些哈尼族聚居的县份,也了解了他们的棕扇舞传承。

·倪伟顺吹奏哈尼小调·

·龙正福表演的猴子搂腰·

·国家级传承人龙正福·

当然,棕扇舞的申遗,也是今天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如果问红河的哈尼族,他们会打趣说他们的棕扇舞更“正宗”,同时他们也承认,在申遗的竞争中,元江赢了。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更能理解倪伟顺这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和用心。

当然,棕扇舞的传承,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所以,为了进一步保护元江的棕扇舞,在棕扇舞传承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也在用他们的方式推动传承工作。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氛围,做好基础的传承工作。羊街乡党委投入5万元在全乡6个村委会建立6个文艺综合活动室,6支哈尼文艺表演队,并为表演队制作服装、道具,种植棕树。据倪伟顺介绍,目前,由他负责组织指导的尼果上寨村民小组的哈尼族棕扇舞文艺表演队已为游客表演21场次,颇受好评。

在传承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江县在羊街、那诺等乡镇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据羊街小学负责组织棕扇舞传承的李洁仙介绍,该校把棕扇舞的基本动作,改编成了课间操的内容,伴奏音乐也是颇具哈尼特色的《拿起棕扇跳起舞》。“我们的课间操,有原始、欢快、节奏强的特点,很受同学们喜欢。”李洁仙介绍说。如今,羊街乡除成立了一支30人的棕扇舞学生表演队外,所有的中小学生,每周一、周三、周五的课间操都跳哈尼族棕扇舞。就中小学生来说,舞蹈的传承相比乐器、歌唱较为容易,所以,应该说,棕扇舞在羊街的传承工作,即使是10来岁的中小学生群体,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棕扇舞的传承和传播,已经超出了羊街乡的地界,在以盛产热带水果著名的元江河谷,特别是在县城,棕扇舞已然成为哈尼族和其他民族共享的广场舞的重要节目。

二是以棕扇舞为主体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在元江县政府和羊街乡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在从尝试,逐步走向常态化的运营。2012年,就在棕扇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的第二年,元江县政府主办了第七届“中国哈尼/阿卡国际文化节”。活动里有一个内容,就是组织来自世界9个国家的185位专家到羊街参观交流棕扇舞的文化和传承。此后,羊街还连续几年,在哈尼族十月年期间,举办棕扇舞的文化旅游活动,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羊街乡与那诺乡山水相连,以梯田著名。所以,在梯田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地方政府更是对梯田旅游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融入哈尼族传统饮食、节庆、音乐歌舞等元素,使乡村文化旅游能够步入正轨。

在绿春的“长街宴”、元阳的“哈尼梯田”等成熟的旅游品牌的光环下,元江以棕扇舞加梯田的旅游组合,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但是,不容置疑的一点是,无论旅游的发展是否如愿以偿,棕扇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梯田上的棕扇舞实景演出·

·绿春县戈奎乡哈尼族的棕扇舞 绿春县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聂耳哈尼族玉溪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化险为夷靠淡定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化险为夷靠淡定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化险为夷靠淡定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