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房 强产业 增底气玉溪2717户“直过民族” 脱贫奔小康

2018-09-28 09:44杨一纳梦月
今日民族 2018年8期
关键词:水果攻坚民族

□ 文 / 杨一 图 / 纳梦月

美丽的拉祜族村庄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程。

由于长期处在封闭状态,“直过民族”社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玉溪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采取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素质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和社会服务改善等系列举措,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

截至2017年底,玉溪市“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建成了一批标准化果园、菜园、畜禽养殖区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完成了20户以上拉祜族聚居村的整村推进49个、30户以上村组公路硬化28项131.9公里、危房改造836户,全市2717户6149人拉祜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如期实现了整族脱贫目标。

新房子开创新变化

以前,元江县曼来镇大西蒿村民小组村民群众居住的是土房,走的是土路……而如今,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条条干净的水泥硬化路正在翻开村民的新生活。

大西蒿村民小组隶属于曼来镇红旗村委会,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拉祜族为主的村子。

“以前,大西蒿村民住的是土瓦房,甚至还有茅草房,村里不通水、电、路,居住环境脏、乱、差。”村民小组长薛文品告诉记者,大西蒿村有33户118人,其中拉祜族19户55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帮助下,每家补助5万元建盖新房。去年5月份,大西蒿19户拉祜族村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安居房。

在大西蒿村民刘云生家里,记者看到,新建的两层小洋房有200多平方米,一家4口住显得非常宽敞明亮,每一间房间里都铺上了地板砖,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县城里一样。

“老村子山高路远,住房摇摇欲坠,到处是土路,碰上下雨,摩托车都进不了村,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这个村子恐怕已经不存在了。”提及村子的变化,74岁的薛有云老人无比激动地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政策了。薛有云的老伴李金辉大妈补充说,她嫁过来这个村50多年了,先后经历了四次建房搬家,如今他们老两口有自己的新房,在村里的2个子女也分别有2栋新房。

自启动大西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曼来镇科学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在实施整族推进扶贫中,除了补齐安全住房的“短板”外,按照坚持基础先行、产业优先的原则,实施了大西蒿道路拓宽硬化、水利灌溉系统、科技文化活动室、水果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筑牢脱贫根基。

元江县曼来镇党委副书记李景龙介绍,大西蒿村民小组“直过民族”脱贫攻坚项目,规划投资1445.7万元,主要包含整村推进、安居房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村内部分基础设施等相关项目。截至2018年3月,大西蒿村民小组累计完成投资达1481.35万元,完成了规划投资1445.7万元的102.47%。

就是这样整村推进、整族帮扶的精准脱贫攻坚行动,让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聚居村大西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西蒿村民小组每家的住房面积达到了200多平方米,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村里活动室、科技室等功能齐全,村内道路整洁、阡陌交通,彻底告别了居住环境脏、乱、差的旧貌。

旧貌换新颜·经济有增长

每家每户都建起漂亮的新房

薛文品

新建的水果交易市场

新产业拓宽新发展

过去,大西蒿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

“以前主要是栽种甘蔗和传统农作物,坡地上种植甘蔗不仅收入低,还破坏生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薛文品说,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政策,在原有基础上,大西蒿村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着力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只有稳定发展的产业,才能彻底斩断贫穷的根。在市、县、镇的共同支持下,政府无偿补助果苗,大西蒿根据当地的土壤和立体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培植柑橘、桃子等为主的增收产业。同时,曼来镇还加大科技投入,对村民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引导村民实施科学种植、科学管理。

“上半山栽核桃,中间栽桃子,下半山栽柑橘。”薛文品说,目前,全组已累计种植水果2600余亩,其中红心桃、油桃约1600亩,柑橘1000亩。

大西蒿村气候优越,种植水果历史悠久,但因为过去道路运输条件差,果商不愿意进村,常常错过水果销售的最佳时机,导致好水果卖不上价。

“以前进村道路是土路,每到下雨天,路面被雨水冲刷得坑洼泥泞,水果运输十分困难。”薛文品告诉记者,每到水果销售时节,是村民最揪心的时刻。村民要先用马匹把水果驮到小路上,再通过三轮车拉到大路,最后才能装车,往往要经过三四个环节才能完成水果交售。

为了完善产业配套设施,解决村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在帮扶中,各级政府投入380万元,帮大西蒿村修建6公里水泥路,修通了通往各个果园的水果运输通道,2017年,政府又投入产业扶持配套资金294万元,在村子旁边建设一个水果交易市场,大大节省了水果交易的成本。

同时,为了更好地创造产业发展条件,政府还把灌溉水管拉到了田间地头。包括大西蒿在内,投资800余万元,在红旗村委会建了25个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输水主干道全部建好,共辐射果树种植面积7000亩,受益9个村民小组2000多人。在郁郁葱葱的桃树林里,银白色的金属管道穿插其间,村民接上软管,就可以在田间地头任意地方轻轻松松浇水。

“果林中密布的输水管道,既减轻了劳动负担,又为水果丰产奠定了基础;山间交错的硬化路面,方便了水果运输,减少水果破损、保证了质量。”李景龙说,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产业发展、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效果十分明显,现在,一公斤水果平均比以前增效1元多,确保了群众增收。

新生活筑梦新未来

走进大西蒿村,满目的果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果园里,土鸡成群,悠闲觅食,好一幅祥和富足的美丽乡村图卷。

“2016年4月,政府利用产业扶持资金购买鸡苗,扶持村民搞林下养殖,为农户配套建设鸡舍、鸡槽等。2017年12月开始第二批养殖,养殖户增加到19户,每户养殖65只鸡苗,今年底即可出售。”薛文品说,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完善,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的改变,带动、带热了当地群众对产业发展的追求,群众勤劳致富的观念意识越来越强。

“2017年大西蒿村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今年预计可超过1.5万元。”薛文品对大西蒿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充满了信心。“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做活‘山文章’,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立足市场,长短结合,积极引导支持‘直过民族’拉祜族大力培植优势产业。”李景龙说,下一步,将依托一产优势,融合民族特色,通过一、三产融合联动,进一步带动“直过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从2016年起,用2年时间,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这是玉溪市委、市政府曾许下的庄严承诺。2年来,他们用行动兑现诺言,坚持就地改造与易地搬迁相结合,大力实施村组公路硬化、特色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素质提升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全市拉祜族人口比例在30%以上的4个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49个自然村实现了“新房新村、文化生态、宜居宜业”。

从“贫在深山无人识”步入到“旧貌换新颜、经济有增长”的快速发展轨道,一大批以大西蒿村为缩影的玉溪“直过民族”贫困村,生动讲述了一场“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中国故事。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立足市场·长短结合

道路硬化到家家户户

猜你喜欢
水果攻坚民族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MINORITY REPORT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民族万花筒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