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行一段风雨江湖路 追寻千年侠骨

2018-09-28 05:23鹿言
高中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圈养侠客荆轲

鹿言

侠是什么?有人说,是身怀绝技的勇士,有人说是行走于社会边缘的异者,还有人说,这是成人的童话。侠有千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的那一刻,他们异乎常人的吸引力,便让“侠”具有了永不衰褪的颜色。

任性的挟剑人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侠”的:侠,俜也,俜通任。春秋时,庄子的《盗跖》篇里对“侠”也有一个评价:“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这里的“侠”是一个动词——通挟,挟持,要挟。挟又通铗,铗者,长剑也。将许慎和庄子的解释合起来看,侠是一种什么形象呢?任性而为的人,拿着长剑,炫耀武力。这大概就是最初的侠吧。

文献与史料中的侠,最早应出现在先秦,也即春秋战国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特点,孔子有一句经典性的总结: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意味着原先靠分封、世袭的封建等级制,被实力派给冲破了。原有社会结构崩裂了,一群原本有着贵族身份的人破产了,谁能称霸?有势力与有实力的人。

战乱的春秋战国,各种势力都需要依赖有实力的人帮衬,于是各诸侯国与谋求王位的人,都纷纷敞开大门招募人才,挟长剑又任性而为的人,就成了热门人材。比如战国四公子就是这些破落贵族中最著名的老板。我们熟知的“狡兔三窟”中的冯谖、“毛遂自荐”中的毛遂,作为挟剑之侠,都是破落贵族的风范。还有一种侠,他们出身平民,动荡的年代给了他们更大的人生自由和追求,他们可能连剑都没有,但是却有一种技术,他们就是——屠夫。屠夫的技巧就是掌握快速宰杀活物的技巧,因此技术高超的屠夫,随时可能变成名震一方的武士、刺客。“窃符救赵”中的朱亥便是如此,袖中藏重器,而能挥用自如,这种勇力,没有几年的屠夫训练,难以达到。贵人之前不折节,大军之中不变色的气度,也正是朱亥这种平民侠客的写照。

侠,自诞生起就开始有“野生”与“圈养”之分。冯谖、毛遂、朱亥他们的主公,其实就是圈养侠的人。公子们拿着自家和国家的钱财来养侠,而侠们,随时可以成为有效的武装力量,或者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棋子。不但公子们,连诸侯也会养侠,赵惠文王就曾招养剑士“三千”,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

春秋战国时公子和侠的关系还是比较松散的,侠士们都有“合则留,不合则去”的自由。侠客与养主全凭的是情投总合,义气往来,即便“圈养”,也不改侠风。

汉初的王族也好与豪侠交游。公元前154年,汉王朝爆发了一场诸王反叛中央的七国之乱,为争取弟弟梁孝王的支持,汉景帝许诺,百年后传位与他,在梁孝王的支持下,叛乱平息,王朝转危为安,汉景帝为报答他,就将睢阳(今商丘)周边四十余座城封给了他。梁孝王借着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广揽豪杰侠士,崤山以东人士尽归梁孝王。

淮南王刘安雅好黄老之术和学问,但招侠也不含糊。这两位刘家王爷的共同点,除了喜好圈养侠客外,还都对王位产生了不该有的兴趣——这大概也是养侠的目的。

汉武帝深知诸侯养侠的风险,故下令“禁养士”,但屡禁不止。他自己的宠臣田蚡和外戚窦婴都是养士大户。而到汉成帝的时候,外戚权贵们为不让圈养侠客的市场发生恶性竞争,还出台了“门客不许互相往来”的规定。侠客被圈养到这一天,还是侠吗?

而“野生侠”独行于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生活恣意妄为。荆轲就是这样一个野生侠。“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这首西晋时期左思创作的五言律诗《咏史·荆轲饮燕市》,生动地展現了荆轲的风采。在接受太子丹委托、刺杀秦王之前,荆轲周游列国,与人饮酒比武唱歌,逍遥自在,惹得晋代文学家左思好生羡慕。

侠的生活图

侠是一种生活态度。 想要成为侠,其实不难,但至少得有侠的态度,按侠的标准来生活,融入侠这个群体的圈子,你自然也就是侠了,但侠的标准生活是什么?

第一个标准,是好酒。先秦时,在粮食尚且不能满足社会供应的时代,酒无疑是奢侈的饮料,而大侠们喜欢豪饮,也是这些破落贵族或者自由平民生活自在、不吝钱财的表现,正如还是大侠的子路对孔子所说的那样,做大侠是要“甘勤苦,恬贫穷”的,酒是他们苦中作乐的最佳方式。

经过酒风极盛的魏晋时代,隋唐之时,喝酒、喝好酒更成了做大侠的生活必备。“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在王维笔下,名贵的新丰美酒就是咸阳少侠们的标志,凡是想标榜一下自己的“任侠”之风的,能喝酒是必须的。喝酒,也是大侠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想想看,如果两个大侠见面,一个说,久仰,来干了这杯,另一个说,对不起,我不会喝酒,这画面怕是有些违和。

相较于饮酒,吃什么就不是很重要了。一般侠客对吃什么是不太在意的——但最好是有肉。《吕氏春秋》记载,在齐国有两个大侠,一个住东城,一个住西城。一天两位大侠不期而遇,两人便相邀饮酒论侠,两人干喝了几杯后,有一位大侠感慨:“可惜没有肉。”另—位就接道:“你是肉,我也是肉,能说没有肉呢?”于是两入就互相抽刀砍肉对食,直到断气,不知是撑死的还是醉死的还是失血过多死的,所以大侠喝酒,宁死也要有肉吃。

虽然吃肉是附加条件,但是真吃起来,大侠们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在火候上不能太熟,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上,接过生肉就得和血吃,如果要求加热一下,那便没了侠气,显得小气;在种类上,牛肉是第一优先的,如果没有牛肉,狗肉就成了最佳选择,传说中鲁智深就最喜此物,所谓仗义多是屠狗辈,作为大侠,不吃狗肉大概会显得不仗义吧。吃生肉,吃狗肉,其实要的就是吃出豪气,否则就不够侠了。

再说穿着,侠客们行走江湖,穿什么不重要,但还是有讲究的,毕竟在古代,穿什么往往意味着你干什么。《史记》记载,子路在成为孔子弟子之前,身为游侠的他喜欢“冠雄鸡,佩瑕豚”,雄鸡和野猪好斗,子路将这两者戴在身上,无疑是要告诉别人自己是很能打的,是侠,不是普通人。东汉末年东吴大将甘宁,曾为侠盗,他用羽毛饰衣,身上则携带有铃铛,所到之处,人们闻铃避让。

早期侠的衣饰看样子有些怪异,但还是讲究方便、简单,而汉代之后,侠客们开始标榜一掷千金的豪爽,衣着也越来越华丽,到了唐代时,“鲜衣怒马”成了少侠的标配。

其实多数侠客是没有太多资本和心思在穿上标榜自己,他们有一个更通用的标志物——剑。韩非子就直接称侠为“带剑之属”,这也正合侠的本意。标榜武力,把时下最流行的兵器挂在身上,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侠客们以酒肉会友,也以剑会友,从刺客荆轲,到谋士徐庶,甚至皇帝曹丕,都是有游侠情怀的用剑高手。

魏晋时期剑退出战场,但却没有退出江湖:自古只有仗剑江湖,未闻持刀江湖。所以李白学剑,自诩侠客,王之涣怀古,则需击剑而歌。在王昌龄和孟浩然的诗里,我们还看到,大唐游侠们相交的一种方式,就是相赠价值千金的宝剑:“结交期一刽,留意赠干金。”“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干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但侠毕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只是他的外在表现,孟子曾经给儒者下了一个定义:“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由此司马迁给侠制定的生活信条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怀此生活态度的人,比狂纵豪饮、名马宝剑的五陵少年,更接近侠的生活。

猜你喜欢
圈养侠客荆轲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侠客的踪影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20年的侠客梦!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