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刘少奇的初心之旅

2018-09-29 01:48沈鹤
湘潮(上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刘少奇

★沈鹤

刘少奇读过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资料图片)

1921年5月,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共一大召开前两个月,有一群年轻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上海乘船启航,开始了向着莫斯科的漫长旅程。22岁的刘少奇就在其中。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遥远的莫斯科呢?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地方,沿着青年刘少奇的足迹,探寻他和他那一代人的初心。

★ 改名立志

湖南宁乡花明楼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就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根据家族谱系为他取名绍选,字渭璜,来自于“渭水之璜”的典故。

儿时的刘少奇像其他农家孩子一样,常跟着哥哥姐姐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锄草、看牛、砍柴等。8岁时,父亲送他去附近的私塾读书,想让他以后做一名中医。在私塾里,他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内容,回家后就常常在自己的小屋中废寝忘食地读书,其中不少书是他四处借来的。刘少奇因为好学善思,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刘九书柜”。

在炭子冲这个秀美的村庄里,刘少奇一天天长大。1912年夏天,刘少奇在外当兵的二哥刘云庭回家探亲,讲了许多外面的新鲜事,使得不满14岁的刘少奇心思上有了一些变化。

几个月前,刘云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刘云庭所在的湖南新军也采取行动,攻占了长沙巡抚衙门,可算是直接参与了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刘云庭给家人讲述当时变革的情形,刘少奇听了很感兴趣,迫切地想了解更多外面的事。

刘云庭对弟弟刘少奇十分关心,送给刘少奇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记》。刘少奇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书中,刘少奇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目的和发展过程,也知道了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先驱的故事。刘少奇大受触动,把姐姐叫来帮自己剪辫子。他认为辫子是封建臣民的象征,剪掉它就表示响应辛亥革命的口号,与封建王朝决裂。

不久,刘少奇提出去县城的新式学堂读书以接触新知识。1913年夏天,刘少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乡玉潭学校。这所学校的老师很多都兼具旧学和新学的知识,还有的受过维新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使得学校的风气较为民主和开放。1957年,刘少奇回乡探望老师黄锡类时说:黄老师,您讲起辛亥革命和黄兴、蔡锷的革命事迹,就很激动;讲到割地赔钱、丧权辱国的国耻时,就声泪俱下。我至今历历在目。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固然是党的培养,也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啊!

刘少奇在玉潭学校不仅接受了新知识,还第一次投入到了爱国的群众性运动中。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一时群情激愤,各地纷纷举行示威游行活动。刘少奇听到消息后,和一些同学当即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他加入到学校的游行队伍中并成为骨干分子,与大家一起高呼“坚决取消无理的‘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等口号。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在县城张贴标语、分发传单,到闹市街头演讲。不久,刘少奇又投身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示威活动中。

身处当时的社会,又经历了爱国运动的洗礼,刘少奇决定改名立志。从读私塾起,他登记的名字都是“刘渭璜”,现在,刘少奇把自己的字“渭璜”改为“卫黄”,以表达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他在课本封面上书写了这个新名字,同时也把它刻在了笔筒上。刘少奇读书时,曾写过一首小诗:“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这首诗同样反映了他的志向。

★ “北漂”寻路

1916年,刘少奇从玉潭学校毕业,到长沙就读于驻省宁乡中学。这期间,已成长为青年的他,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人生了。这时,以前听过的岳飞精忠报国、马援“马革裹尸”、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开始在他身上发生作用了。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刘少奇想到了从军报国。于是,1917年,不满19岁的刘少奇进入了长沙陆军讲武堂。

在长沙这段时间,刘少奇还参加了湖南各界祭奠黄兴、蔡锷的活动,他多次到灵堂吊唁,并与同学抄诵了近300首挽联,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由衷的崇敬之情。

长沙陆军讲武堂的学制是一年半,前半年学习文化知识,接下来一年是军事课程。不料,就在刘少奇学习军事没多久,护法军与北洋军在长沙交战,讲武堂在战火中损毁,学员们四散离去。

想学军事的梦就这样在战争中粉碎了,刘少奇只得回家。他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家期间,他一边自修中学课程,一边进行体育锻炼,等待新机会。

1919年初,在家实在等不及了,刘少奇再次来到省城,进入长沙私立育才中学毕业班,打算取得一张中学文凭。正在他即将毕业时,五四运动爆发。在遍及全国的新思潮激荡中,还没拿到毕业证,他就匆匆筹措路费,从湖南赶往北京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刘少奇回忆说:“当时是暑假,天津的学生也有不少到了北京,曾在天安门举行了很大的示威,并在天安门露宿了几天。”关于那时的思想变化,刘少奇后来写道:“受五四影响,有些革命思想。”

在北京,刘少奇被这里的新思潮和活跃的氛围所吸引。这里的报刊令他应接不暇,社团活动也十分丰富。他决定在北京报考大学。经过一番刻苦复习,他报名的几所大学他都考上了,其中还有他向往已久的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那里是接收新思想新知识的圣殿。

然而,得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刘少奇欣喜之余,却又悲从中来。北京大学学制长、费用高昂,他实在无法筹划。思虑再三,他不得不忍痛放弃在北大读书的机会。而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虽然免费,但又与自己所想的不同,他也只得舍弃。

不久,刘少奇听说华法教育会在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他想到这是一条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路,便前去了解,结果被告知要想去法国,需要自己筹措路费。对刘少奇而言,那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为此他开始四处奔走,却迟迟筹不够钱款。

正当刘少奇为此事烦恼时,他听说保定育德中学有个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在那里学习一年法文和做工,就能有机会被安排去法国。而且这个班半工半读,不收学费。于是,刘少奇辗转去了保定,成为了该班第三期的学员。在那里,他还阅读了不少进步报刊。

1920年夏,刘少奇从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立即回到北京向华法教育会申请去法国勤工俭学。但此时去法国的费用却增加了,原来曾有的补助现在也取消了。刘少奇仍需筹集费用。于是他又开始在北京奔走,然而仍未筹够,只得决定回家乡继续筹措。

可是回家的路并不通畅。由于军阀混战,火车中断,刘少奇被迫在北京滞留了一段日子。这段时间,漂在北方的刘少奇,前途无着,很是困顿。他一度寄居在北京鼓楼大街的同学家,生活十分拮据,无钱吃饭,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中。

两个多月后,铁路终于恢复通车,刘少奇立即返回湖南。正当他在家乡筹钱时,却又传来一个不利的消息,几百名已经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被遣送回国。原来时局多变,一战结束后大批法国军人转业,当地劳动力转为过剩,于是阻止中国学生入境。法国去不成了,下一步该怎样走?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刘少奇的视野。

虽然那时刘少奇经常饿着肚子、四处奔波,但他却在坚持阅读进步报刊,以惊人的热情饱餐着当时潮涌而来的各种新思想。这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有无政府主义,也有马克思主义。各种主义论争不休。比如一些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人,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称为“马子”“马孙”,见了就骂,就要斗争。而在各种思潮纷纷乱乱的论争中,刘少奇经过慎重思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刘少奇后来回忆:

“我们在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经过了研究、考虑、和无政府主义者辩论之后,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俄国十月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

1920年冬,刘少奇听说长沙正在筹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于是找到了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贺民范看到刘少奇要求进步,对他十分赞许。经贺民范介绍,刘少奇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还准备赴苏俄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探求革命的真理。

此时如何说服家人,争取他们的支持,又成了刘少奇面临的新问题。母亲从未听说过苏俄这个新国家,又听说路途有万里之遥,如何放心?她坚决不同意儿子去。

刘少奇只好请来表哥帮忙劝说,自己也恳切地反复对母亲说:“我离开祖国远行,离开母亲,正是为了祖国,也是为了母亲啊!”母亲看到他决心如此之大,挡也挡不住了,只好同意。

★ 到苏俄去

1920年初冬,刘少奇乘船到了岳阳,然后换江轮顺长江而下,来到上海,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和理论知识,为去苏俄留学做准备。

那时,陈望道刚刚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常去上海外国语学社给他们授课。刘少奇一有时间就研读《共产党宣言》。多年以后,同学回忆起来,对他的印象还很深:他总是在学俄文,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刘少奇和同学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到苏俄学习革命道理,回来搞革命,改变落后黑暗的旧中国。所以,他们学习俄文都很用功,很刻苦。1921年5月,刘少奇和同学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人终于如愿,前往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俄国。

然而,那时去苏俄求学,实为一场惊险的“取经之旅”。母亲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长途旅行,经由漫长的海路,再接漫长的陆路,不仅交通不便、气候差异大,还经常有被逮捕和扣留的危险。

刘少奇和同学们到达海参崴时,当地正闹鼠疫,对往来人员的检查格外严格。很快,这帮青年学生的行踪就引起了张作霖所设领事馆的注意,他们怀疑这几个人是孙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派往苏俄的代表。

一天,领事馆的人突然将刘少奇等人带走审讯。面对审讯者的厉声盘问,刘少奇很镇定,一口咬定说自己是到海参崴做裁缝的。由于他说的是湖南话,审讯者听不太懂,问了好多次也问不出什么名堂。最后,领事馆的人便把他们一行人放了。

刘少奇一行人立即抓紧时间赶路,路上也几次遇到鸣枪检查,好在他们都泰然应对,有惊无险。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途中他们突然被留住不让走。原来是当地的一支红军支队的队长想留这几个中国青年在队伍里工作,刘少奇和同学们向管理这个支队的司令说明情况,司令听他们说去莫斯科学习,觉得很好,因为仗已打得差不多了。获得支持后,刘少奇他们得以继续赶路。

乘上火车后,刘少奇他们离莫斯科越来越近了。不过,火车上的最后一段旅途也十分艰苦。由于战争的破坏,沿途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被炸毁的道路和桥梁。一路上餐车供应不足,吃喝都很紧张。天气严寒,有时火车没有煤炭烧,就烧木炭,木炭烧完了,还要乘客到山上去背,背回来以后才能开动火车。铁路也不好走,有时则要修好被炸坏的铁路,火车才能继续前行。

就这样,走走停停,经历了7000多里的艰难旅程后,刘少奇一行人终于抵达莫斯科。此时已是1921年7月。而当月下旬,就在他们启程的上海,中共一大秘密召开。

★ 见到了列宁

路途上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值得的。刘少奇一行人一到莫斯科,就赶上了正在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们见到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维埃俄国领袖列宁!

在会议结束前的最后几天,刘少奇和几个同学去协助会务工作,并旁听了大会。当他们看到在主席台上就坐的列宁时,都十分激动,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萧劲光后来回忆说:“听报告的时候,我们看见列宁坐在主席台上,虽然离我们距离比较远,但我们已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们是第一次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工人阶级的代表坐在一个会议大厅里,聆听他们商讨国际大事。那时我们的俄文水平很低,报告中讲的什么内容还难以听懂,但我们当时并未顾及这些,使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像我们这样的穷孩子,竟能在这样堂皇的会议大厅里,和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一起商讨革命大事!我们感到这真是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资料图片)

会后不久,刘少奇他们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班学习。该校的宗旨是为苏俄东部各自治共和国和帝国主义殖民地、附属国培养革命干部。东方大学为他们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工人运动史、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政治经济学等。由于授课教师是俄国教授,而同学们的俄文水平有限,于是当时在莫斯科的瞿秋白等人就给他们当翻译和助教。刘少奇和同学们白天上课,晚上到街上站岗,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过着军事化的生活。

当时的苏俄,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刘少奇他们在莫斯科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他们与红军享受同等待遇,却也常常感到饥寒交迫。每人每天分配一块黑面包,也就两个手掌合起来那么大,每餐切一点,切多了,下一餐就没有吃的了。午饭时有个用海草、土豆煮的汤,基本上是清汤,只有幸运的时候,才能碰到一点稠的。这些学员当时都还是青年小伙子,饿得上四层楼都感到困难。他们一步一步慢慢地爬楼梯,中间还得休息几次。有时肚子饿得实在不行,就躺在铺上等饭吃,越等越饿。学员们的衣服和鞋子是欧洲工人阶级捐献的,并不合身。冬天衣被很单薄,难以御寒,睡觉时大家就挤在一起取暖,只盖一件军大衣和毯子。刘少奇他们几个人自小在温暖湿润的南方长大,莫斯科的气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但对于抱有远大理想的他们,这一切磨难都算不上什么。

1960年,刘少奇重访苏联,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对苏联朋友们说:“当时你们的国家处在革命后的最困难时期,我们看到了并且亲身经历了这些困难。我们当中有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但是我们另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却因此而更加坚定了。”

★ 在莫斯科入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莫斯科。

刘少奇身为团员,立即认真考虑入党的问题。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这段时间,他们学习了很多政治理论课程,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刘少奇主动与政治教导员交流、谈心,和同学讨论入党问题。多年以后,他与侄女聊起过当年入党的事: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1年冬,东方大学中国班第一批由团员转成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党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中共旅莫支部。刘少奇就是其中一员,并担任了党支部委员。

刘少奇后来回忆在党支部里的生活时说:“当时我们学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观开始确定了。懂得组织上的一些东西,讲纪律、分配工作不讲价钱、互相批评、一切服从党,这些东西我脑子里种得很深。”

1922年初,东方大学要求刘少奇他们每人填写了一份《团员调查表》。刘少奇在该表中写道:“资本主义已不能统治全世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必将由人类的努力开始实现,我们处在这时代的人,应把无穷的希望,促进这段历史。”他在该表的签名栏中,签下了一个名字:刘少奇。据说他以前就常说,要“少有奇志”,这或许是这个名字的来源。

1922年春,正当刘少奇在东方大学学习了8个多月时,接到党的通知,由于国内急需干部,要求他即日回国工作。于是,他再次经历数千里长途旅行,回到上海,将他的初心之旅画了一个完整的圆圈。

到上海后,刘少奇被党组织分配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他立即投入到了工人运动之中。这一年,他24岁。

刘少奇曾说过:“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

这,就是刘少奇和他们那一代人的初心。

猜你喜欢
刘少奇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
刘少奇与陈云:革命友谊深如许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心系人民、廉洁奉公
刘少奇: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