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溱军事述评重见天日

2018-09-29 19:49贺越明
世纪 2018年5期
关键词:笔名条目新闻出版

贺越明

“秦上校”看似连姓带军衔的称呼,其实是个别致的笔名。他本名姚溱,溱字去掉三點水是“秦”;之所以称“上校”,因他写的是军事评论。解放前出于隐蔽斗争的需要,他发表文章还用过丁静、秦佐、萨利根、马里宁等笔名。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姚溱任市政府新闻出版处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调京,历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副部长,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

1985年6月下旬,《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条目确定编写。我时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具体分到的人物条目之一,便是姚溱。为编写准确,我与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姚溱夫人韩静有了联系,从而知晓他的更多事迹。1966年2月,姚溱因参与起草《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史称“二月提纲”),而这文件后被毛泽东主席责令撤销,遂于“文革”揭幕后的7月23日以死明志,年仅四十五岁。

1986年3月,我教过的毕业班学生准备写学士论文,一位何姓女生打算写新闻评论方面的题目,请我做指导教师并征询意见。我问她可否考虑研究一下姚溱军事评论,她爽快应允。接着,她一再去徐家汇藏书楼,从旧报旧刊中查找姚溱以各种笔名发表的文章。其间,听一男生当笑话讲,何姓女生在同学问到论文题目时每每会说:“姚溱,侬晓得吧?”

这位女生交论文时,附上了所搜集的姚溱文章影印件,计二十余篇。我在批阅论文时顺便通读那些旧文,深感这些军事评论是很有水平的,无怪当年能够吸引国统区的众多读者。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常以“中立”姿态分析国共对阵的战局,先为国军出谋划策,设想种种取胜之道,随即逐一加以否定,这就揭示出国民党当局在军事上捉襟见肘、日暮途穷的窘境,自然反衬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这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法和宣传艺术!

我想到:姚溱作为笔杆子,除了散见于报刊的文章,生前却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这些军事评论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应当汇集出版。

1987年,新华社所辖出版社在出一套“中国记者丛书”,三十二开本,每种十来万字。韩静知悉后,给与姚溱相熟的新华社社长穆青打电话说了此事,获得赞同和支持。翌年秋,《姚溱军事述评选》作为丛书之一出版了。我为之写了“后记”,并以《新闻评论家的宣传艺术》为题在北京《新闻出版报》刊登。韩静有次到上海,专门开出一份给姚溱昔年部属赠书的名单。记得我曾陪她登门面赠原文化局副局长方行,还受她委托去原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府上送书。他们睹书思人,都表示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者为资深传媒人、文史作家)

猜你喜欢
笔名条目新闻出版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巴金笔名由来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新版《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
喜讯:郝岚峰社长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奖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