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

2018-10-08 11:04王丹
商情 2018年43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人文素养大学生

王丹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在社会教育导向、学校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社会人文精神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专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既决定了其职业竞争力的发展,也影响到其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等,影响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教育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教育工具论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教育工具论片面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教育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学,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这种论调实际上是用经济规律取代教育规律。在这种错误教育导向的影响下,高等院校片面重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却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教会了学生谋生的手段,却没能引导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没能教会他们体会四季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

当前一些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以服务地方社会作为自身办学定位。鉴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偏重,高校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同时也为提高就业率,缓解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实践课、实训课、就业实习等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提升。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素养教育常常被忽视和削弱,很多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大多还是初中、高中时期积累的,这就造成了人文知识传播的断档。

2.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当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影响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考试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手段。在中小学阶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升学和高考展开,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终极标准,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终极标准。应试教育将学生造就成了智力发达的“考试机器”,却忽视学生的情商、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人格发展分离,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过度自我中心、狭隘、功利等负面心理,在面对挫折时,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容易失去理性,走极端。

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给高等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陷入困惑和迷茫。潜心于学业、认真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学生只关心课程能否通过,学分、学位能否拿到;学生们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书,给自己未来就业增加砝码。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不顧及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只选择学习热门专业。一些学生忽略人文社科类课程,认为这些与升学就业无关,没有价值。

3.对高校人文素养教育认识的偏差

对人文素养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体现在片面的将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学习了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就是接受了人文教育。其实,人文知识的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接受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还包括价值观的内容。另一方面,虽然文、史、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但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来源。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与之相伴而生的历史文化、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特别是科学理性带给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反思批判的勇气等,这些都是人文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对人文素养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文、史、哲等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境地,高校人文类课程设置偏少,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仅开设几门相关的选修课。有限的人文素养课程,又往往停留在课堂内、书本上,只重视刻板的知识讲授,而不能够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教育,却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传达。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构性失衡,使得高校中的人文精神逐渐淡化。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他们缺乏道德理想,缺乏审美的心态,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对他们而言,学习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生存。

4.社会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碰撞的局面,这给高等教育带来很大冲击。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信息泛滥,良莠不齐,精糟共存。一些媒体为了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对一些社会事件无论美丑,无论是否符合公共道德,竞相报道。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倾向严重背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宣扬,颠覆了文化传统、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表现出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这些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庸俗、单调、缺乏人文精神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中盛行,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丧失了与现实世界的交流,这些又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

大学时期正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期,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容易被错误观念迷惑而迷失人生方向,导致他们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道德含量的职业,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巨大的教育影响力。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丰厚教育者的人文底蕴。

首先,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师德风范。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学学习、观摩活动中,要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要求,引导教师把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渗透人文内涵,人文教育体现时代气息。

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除传统的教学检查外,要把课程是否传达人文精神、是否体现人文关怀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最后,创设培训学习的机制,定期开展以人文素养为主题的常态化的师资培训,内容可涉及文学知识与文学修养、社交礼仪与公共关系、青少年心理学、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等。通过培训,使教师利用好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并积极拓展课外活动、实践等多种教育途径,将人文教育更好地融合、渗透于专业教育,从而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2.優化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人文素养课程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会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审美水平、创新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陶冶、浸润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高校课程结构中包括三大类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高校应按照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应该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为核心,既开设人文素质基础课,也要开设丰富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意蕴,力求课程内容精致简约、通俗易懂,使得课程设置具有精、雅、易、活等特点和跨学科整合的意识。

课程教学不能只限于理论知识讲授,而是要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人文价值的传递或是显性,或是隐性,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凸显人文关怀、价值引导、意义生成和精神熏陶,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

首先,要营造蕴含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与浸润。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文精神和时代主旋律,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校园图书馆、阅览室应丰富人文书籍和人文社科刊物,校园宣传栏、通告栏中增加人文教育和宣传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等展示最具人文价值的学校精神。

其次,坚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各级政府应加强投入,特别要大力发展面向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将专业艺术团队的文艺演出引入校园,拉近了学生与“阳春白雪”艺术形式的距离,增加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识,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加强网络人文环境建设。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通过校园网、手机QQ、微信、微博等建立网络人文素养教育平台,营造新型信息传播方式。

4.开展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创意精彩、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构筑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丰厚底蕴的实践平台。

美育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其中的人文价值。高校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涵养浩然正气,塑造高尚人格。开展经典作品阅读欣赏活动,富含深厚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使学生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受到感悟,得到启迪。围绕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举办相应的读书报告会,讨论交流读书心得;邀请知名作家到校进行“文学与人生”系列的讲座;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定期开展“读书节”、“经典图书漂流”等富有特色的活动。

在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好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自己主办的诗社、剧团、合唱团、乐队等社团组织,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社团积极扶持,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

此外,要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局限于校园,还应该走向社会。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实习、到社区实践、到农村走访调查等,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达到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人文素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