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神话探析

2018-10-09 10:49王白洁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西山东海

王白洁

摘要:“精卫填海”神话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山海经》最先记载了“精卫填海”神话,其后很多文献也提到“精卫填海”神话,赞颂其精神。神话中的西山即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东海具体在哪里学界争议颇多。“精卫填海”反映了原始先民征服自然的渴望、鸟图腾信仰、灵魂不死等历史信息。

关键词:精卫填海 西山 东海 征服自然

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74-02

一、“精卫填海”文献记载

(1)“精卫填海”最初记载。“精卫填海”最初的文献记录来自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其后,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张华《博物志》卷三中都有提到“精卫填海”神话,这些文献记载的“精卫填海”神话故事基本上与《山海经》相似并无太大出入,《山海经》中记载的是精卫填海故事的雏形,勾画出精卫填海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

(2)“精卫填海”文献新补。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之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犹存,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2]《述异记》中增补了精卫在填海中,偶遇海燕并与之结婚生子的内容,丰富“精卫填海”神话的故事内容。

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之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傍有侍女,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至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然白鸠事,诸志未载,以其近怪,故不语耳。”[3]《乐律全书》对“精卫填海”中的“发鸠山”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漳水女神即羊头山神之女,是神农之女,发鸠山建有灵湫庙,一直流传有精卫填海故事,故神农之女即是精卫。其中增加了手持白鸠、提前预测漳水涨潮和祷雨等内容,多是后世“精卫填海”神话的衍生与扩张。

(3)其他文献记载。其他文献中关于“精卫填海”神话的记载,大多是歌颂精卫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精神,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意志。以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夭(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4]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赞颂了精卫填海的信念感和毅力,并将其与战神刑天同时作例,从中也可以看出“精卫填海”神话故事在古时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精卫填海”分布区域

“精卫填海”故事流传于山西省长子县一带,当地百姓一直口耳相传这个故事。关于“精卫填海”神话的分布区域,《山海经》中指出了“精卫填海”神话发生的两个地区,即“西山”和“东海”。

“精卫填海”故事中的“西山”,便是发鸠山,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关于西山就是发鸠山,学界争议不大。发鸠山,也称为鹿谷山,山势耸立,十分壮观。发鸠山一带流传众多精卫的故事,许多庙宇也与之相关。北宋时,当地干旱,百姓求雨,随后精卫汇神泉水降雨,宋徽宗听闻此事,赐封灵湫庙,纪念精卫之事。该庙宇现在已残破,但据当地老人说庙中曾有三座雕像,精卫及其侍女,可见在这里一直有纪念精卫的庙宇。在发鸠山西北处有一座古坟,当地人称其为皇姑坟,传说为精卫之墓,因其是炎帝的女儿,所以称为皇姑坟。

《山海经》中“东海”的具体位置,学界说法很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就在长治境内,一是认为在今江浙一带的东海区域。倪浓水认为“东海”指的就是今江浙一带的东海海域,与狭义的东海区域十分接近。其认为西山在北方,东海在南方,指出其中蕴含古时先民南北方文化争斗这一观点。林美茂指出:“东海”是一片大面积的水域。[5]他指出古时先民所说的海,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海域,也没有地名上的实际意义,可能只是大面积的水域。此外根据炎帝的活动范围黄河一带,指出“东海”就是东边的大面積水域。本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今山西高平、长子一带有许多炎帝活动的遗迹和传说,说明炎帝的活动范围也在这一地区,又因西山(今长子)与今东海区域距离甚远,填海不易,所以“东海”指的应是上党地区的大面积水域。

三、“精卫填海”故事流传

“精卫填海”故事主要有两个版本的流传。基本版本依据《山海经》,还有一个是民间流传的版本。

精卫,名女娃,是炎帝的女儿,在海上游玩时遭遇风浪,溺死于“东海”,随后化为“精卫”鸟,为避免其他人也同她一样,立志要填平大海。每天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填大海,在填大海的过程中偶遇了海燕,与海燕结婚生子,一起做着填海的工作。

关于精卫填海原因还有一个流传是精卫化鸟后一直跟着炎帝狩猎,炎帝认出此鸟就是女娃,十分悲痛,作歌:“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听到炎帝的歌声,十分感触,下定决心要填平大海。

“精卫填海”民间也流传一个版本,大概是说精卫在外游玩时,偶遇一个大男孩欺负小孩子,见义勇为,替小孩伸张正义,把大男孩赶走。而这个欺负小孩的大男孩正是东海龙王之子,因此对精卫怀恨在心。某天精卫在海中游泳,被东海龙王的儿子发现,他对精卫说;“赶快认错,不然兴风作浪淹死你。”精卫自己并没错,拒绝认错,就被龙王之子溺死于东海,精卫害怕其他年轻人也在海中淹死,便下定决心填平大海。

四、“精卫填海”折射出的历史信息

(1)原始先民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古时先人认识水平有限,生产条件差,对于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面对大自然灾害时大多也是无能为力,许多时候就寄希望于神。精卫用矢志不渝的这种精神毅力,带着填平东海的信念,最终成功。古人借助精卫的神话故事,表现了原始先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渴望去征服大自然,摆脱自然灾害威胁的想法。袁珂先生也提出了这一观点,即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这一类观点的解释大多与马克思对神话解释有关,神话大多用想象来征服自然,古人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和反映自然,主要强调精神力量。精卫填海的信念和执著对古人战胜自然的愿望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2)鸟图腾信仰。古时先民以鸟为“精卫填海”神话的主角可能反映了原始先民部落对鸟图腾的信仰。高朋、李静从人类学、民俗学角度出发,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展示了原始部族对鸟图腾的信仰。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而不是其他动物,说明鸟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有其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原始部落人类心理上对鸟的崇拜是不可替代的,“精卫”是鸟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和符号象征,所以在先民心中认为鸟的神力可以填平大海。

(3)灵魂不死。“精卫填海”神话反映了古人对于死亡的困惑,希望长生的想法,通过灵魂不死的方式。“原始民族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相似的灵魂。这些居住于人类体内的灵魂能够离开迁居到他人身上;它们是心灵活动的传达工具,同时,在某一个范围内可离开它们的身体而独立。”[6]刘砚群等赞同这一观点。女娃溺水而亡后,转化为精卫鸟,用另一种方式重生,灵魂不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希望借助灵魂不灭达到长生的愿望。

上古神话文本时间久远,文献记载资料有限,对“精卫填海”神话的解读视角众多,见仁见智。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M].成都:巴蜀书社,1993:111.

[2]任昉.述异记[M].诸子集成补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878.

[3]朱载堉.乐律全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138.

[5]林美茂.神话“精卫填海”之“女娃遊于东海”文化原型考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141.

[6](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99.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西山东海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精卫填海
睡仙亭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2014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