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中模糊性问题的答题模式

2018-10-09 11:30古璠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模糊性参考答案首诗

古璠军

在阅读鉴赏中有些问题在提问时问得比较模糊,指向性不明,考生不易答对要点。对于这种模糊类的问题,回答时是可以有一定模式的,明确此类问题的回答模式,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哪几个方面,要答几个要点,就可以事半功倍,少丢分甚至不丢分。

阅读鉴赏包括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鉴赏,在高考复习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涉及到分析鉴赏时,学生得分甚低,特别是模糊性问题的得分就更低。究其原因,一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二是答题不规范,三是答题要点不全,四是未能结合文本答题。为此结合一些高考语文试题试作分析指导,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分析技巧型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比较下面两道题目:

1.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2006年天津卷)

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在此类的阅读鉴赏类题目中,有些问题指向非常明确,考生一看就知道要回答什么东西、答几个要点;而有的问题却比较模糊,问题指向不明,经验少的考生不知道该怎么答才是正确的方向,就算答了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对这两道题目,提问的方式不一样,但是答案的模式是一样的,很多的学生,面对第二类问题时大体上能答出一些东西,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而面对第一类提问模式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于是乱答一气,得分当然不高。对于第一个例题的提问方式,就是本文所说的“模糊性问题”。

对文章用到的手法及其作用进行辨析,是阅读鉴赏考点最常见的题目。一般思路是:首先对修辞手法进行确认界定,然后借用该辞格常规作用作概括说明,最后结合文段语句展开具体分析。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的回答模式可以概括为:

该句使用了“什么”方法(修辞),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或者是使用“何”手法,写出“何”事物的“何”特征。

推而广之,大凡此类模糊性提问方式的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涉及到两个或是三个方面,很少有只答一个要点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一类问题的形式往往是:请赏析这一句话,或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效果,或如何理解划线的句子等等。

因此,此类问题在表述时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这种模式中,“什么”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都能扣住这一个“什么”,依照这样一种模式去回答,就不会轻易遗漏答题要点了。

二、分析意境型

诗歌鉴赏中很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问答模式是分析意境型,它的答题方式一般分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描摹出来;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一类问题往往这样来提问的: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此联(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这样的提问是比较模糊的,我们在回答时不能问一就答一,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在这里就可以概括为——因“何”而产生的“何”感情——这样一种回答模式。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在这个题的参考答案中,一样是套用了上面的模式。“塑造了一位‘因丈夫远出久而未归,‘而产生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如果我们在答题时只答“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显然就遗漏了答题要点。

因此在此类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象“请分析此诗的意境”“鉴赏此诗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问题都应如此作答。

总之,对于这种模糊类的问题,答案不能过于简单,一定要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涉及到哪几个方面,我要答几个要点,要答成“以‘何种手法写出‘何事物的‘何特征、达到‘何种效果或表达‘何种感情”;还是“借‘何景抒‘何情”;又或是“因‘何而产生的‘何感情”,明确这些模式,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遗漏答题要点了。

作者通联:广西柳州鹿寨县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模糊性参考答案首诗
《上课没人抢》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