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回“盆景典型”须警惕 “指标扶贫”不可取

2018-10-11 06:51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盆景形式主义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进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善于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工作中树立标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近日,《半月谈》刊发的报道显示,在基层一些地方,出现了一股工作刚开展就急于总结成绩、炮制典型,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的歪风。

中部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前两年该县开展一项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刚布置,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与此主题相关的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县委还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做出成果,总结经验,打造成“××模式”,作为典型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近日,南方某县级市组织了一个现场会,主办方安排参观一个脱贫典型村。从外表看,该村变化翻天覆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各项增收产业也带来不菲收入。但一些了解“内幕”的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透露,该村是市里的重点扶贫村,各种好政策、好项目都集中在这里,累计争取各类政策资金和产业资金已超过1亿元,大大小小的项目100多个,并无可复制性。

有的地方担心“典型”不够,就集中全部力量重点打造几个“盆景”,以应付任务和相关检查;有的工作才开展、探索刚启动,就急于打造典型;有的“八字还没一撇”,先进典型材料已到位;有的甚至担心典型性不够,掺水造假……部分基层干部把“树典型”的“套路”总结为:“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来几批参观、留一堆烂摊。”这种“盆景式的典型”,不仅对推进工作毫无益处,长此以往,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对脚踏实地的干部造成“逆淘汰”。

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树榜样、立标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简政放权到户籍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从司法体制改革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之所以能落地生根、渐次开花,得益于先试点后推广的科学路径,也离不开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示范引领。

“盆景典型”最大的“病根”就在于个别干部政绩观有偏差。脚踏实地干出典型需要时间的积累,其间有反复修改、完善和凝练的过程,更需要有实实在在、拿得出手的成绩展示,周期长、成本高。而造“盆景典型”则不用如此繁琐,自然容易被个别干部视为一条“成功捷径”。

“速成典型”“盆景典型”,说白了,就是拔苗助长树出来的典型,只供欣赏,中看不中用。而其目的也很明确,夺人眼球,装点地方的“门面”,赢得后续的好评和“政绩”。缺少实干积累,仅凭“吹”“造”而成的“速成典型”“盆景典型”,如同泡沫一样一戳即破,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反而会严重污染健康的政治生态及社会风气。

典型不能成为“盆景”,更不能造假掺水,急于求成。以典型经验带动工作,首要的前提就是实事求是,树立真典型。这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基层尊重实践效果。领导干部要多到实地做调研者,少在办公室当统计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探索,保证“典型经验”站得住、用得上,经得起考验。同时,要在考核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实行精准考核。既要治形式主义,更要治官僚主义,提高督查、考核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和无效的考核,让监督考核发挥应有的“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此外,还要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多征求群众的意见,多考虑群众的感受,多尊重群众的看法,使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顺民意、得民心,接地气、见实效。

此正是:

急功近利造“盆景”,

欲速不达事不成!

黎 青 /图/

“花钱有任务,项目有指标,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这是一位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打趣的说法。略显夸张的言语背后,透露出扶贫干部对“指标扶贫”的无奈。(9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报道称,某地一个县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一年过去了,建设的蔬菜大棚几乎沦为了摆设,对贫困户承诺的分红也成了一张空头支票。每天经过村头的大棚地,贫困户都会不由地生出埋怨。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指标扶贫”。

据介绍,去年年底,上级部门紧急下达产业扶贫任务,要求在30天内把打到村账上的产业扶贫资金花掉。为完成任务,村里只好突击花钱,在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论证的情况下,建起了蔬菜大棚。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是摘掉头上穷帽子的有效手段,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问题在于,发展培育一种产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技术、环境等因素,并反复权衡,经过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后慎重选择,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给基层预留足够的时间,却要求限时花掉产业扶贫资金,往往使帮扶干部“病急乱投医”。不求钱用得有效果,只求钱按时花出去,指标完成得再漂亮,贫困群众也未必能得实惠。

从脱贫攻坚的工作需要来看,必须提出一些要求,设置一些量化指标。但考核指标的设置应基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聚焦精准脱贫,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一旦偏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就可能导致帮扶效果打折扣;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就可能导致帮扶项目难落地。

“指标扶贫”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指标扶贫”更加注重扶贫指标形式上的完成,而不关心扶贫指标完成后的扶贫效果如何,让扶贫工作陷入“指标化”的形式主义怪圈。同时,“指标扶贫”往往缺乏对扶贫工作精准精细的谋划,更多地表现为“大水漫灌”式的“运动式”扶贫,满足于扶贫项目实施了、扶贫资源使用了等形式上的组织实施,“雨过地皮湿”,使扶贫工作缺乏精准性、系统性。

日前,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明确四个方面12类突出问题,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扶贫领域容不得形式主义,“指标扶贫”歪风需要刹住。我们要找准关键环节,严肃处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弄虚作假、“指标扶贫”等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工作不扎实、敷衍应付,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严、失职失责,纪检监察机关惩治不力等问题要严肃问责。如此,才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此正是:

终南捷径不可取,

脱贫攻坚当虔诚!

猜你喜欢
盆景形式主义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附式石盆景欣赏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桌上盆景(外一幅)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柚子,变变变
典型催开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