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没有不同

2018-10-11 06:18
中国摄影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摄影

与当下中非经贸交往火热的态势相比,非洲摄影在中国摄影的视野中还处于边缘的边缘;与有关欧美及日本摄影汗牛充栋的著述相比,中国摄影对非洲摄影只有零星的、碎片化的印象。

其实,中国摄影师有关非洲的影像并不少,大批的专业摄影师和爱好者被非洲独具特色的异域景观所吸引,把非洲看作摄影的胜地。但是这些影像在建构我们有关非洲的印象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有关非洲的“知识”如何伴随着这些影像被传播、强化、误读、拓展等等议题,时至今日并没有被深入讨论过。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编辑部策划了本期专题——“非洲,看我的”。标题中的“我”有两重含义:

一重是我们相信非洲摄影师对本土的自我观看,是我们了解和理解非洲的重要线索和参照,专题选择了6位/组非洲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包括:前不久刚刚被“发现”的布基纳法索75岁摄影师桑雷·索里(Sanl Sory);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今年刚刚入选纽约MoMa“新摄影”展的艾达·穆鲁内(Aida Muluneh);还有三位南非摄影师——今年6月刚刚去世的被誉为“南非纪实摄影之父”的大卫·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以及近年来一直活跃于当代摄影舞台的皮特·雨果(Pieter Hugo)与米凯尔·苏博茨基(Mikhael Subotzky);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由非洲大陆多处业余和专业摄影师作品共同构成的“每日非洲”项目。

另一重是,我们发现随着中非经济文化交往,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中国摄影师在用影像刷新我们对这块土地的刻板印象,专题着重介绍了拍摄非洲18年的女摄影师梁子和长期拍摄广州非洲人街的李东。

本期专题编辑何博在编辑手记中写道:“中国自己在近现代世界文化中的典型图式形象也是由欧洲人塑造出来的,很多年以来,与非洲被固化的形象有着共同的文化逻辑。所以,用镜头去观照作为‘他人的非洲形象,其实也是反观自身曾被‘定格的历史形象与身份的途径。” 即使由于篇幅和摄影师人选的局限,我们还无法窥见非洲和非洲摄影复杂的全貌,但是这些影像区别于“想象中遥远的非洲”,把我们带入非洲与当下的中国一样面对的当代处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种族、性别、身份的疑问与焦虑、自省与自傲,对城市化生活的渴望和拥抱中杂糅着的对传统的乡愁;同时,这些影像也提示出: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像具有怎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未来已经展开。本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而早在18年前,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的中非合作论坛已然宣告成立。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管齐下的互动,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多年来的宗旨 “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某种程度都可以为我们努力认识、理解当代非洲摄影提供理念和现实条件,帮助我們在实打实地与非洲诸国摄影实践者、研究者的交流中,借助彼此在历史和文化中相互映照的影像观照,努力勾画出当代摄影文化版图上更多的色彩和可能。

中国与非洲,正如科特迪瓦诗人伏罗尼克·塔乔一首名为《在途中》的诗中所言:

你在这里

你在哪里

世界分裂

但是当你整理

你的感情

一切没有不同

《中国摄影》编辑部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摄影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非洲的远程教育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