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治理体制“新生态”路径研究

2018-10-12 10:39唐灿
中国市场 2018年29期
关键词:机构改革国家治理

唐灿

[摘 要]文章简要回溯了新中国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剖析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采取的重大举措,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生态主义理念。

[关键词]生态主义;机构改革;国家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9.117

1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时,就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艰巨的斗争形势,为了应对此种局面,先后成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领导机关、日常办公机关、军事指挥机关、安全保卫机关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新中国开始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1951年政务院增设工作部门。1954年中央撤销行政大区,合并部分省市建制;政务院更名国务院,被赋予设立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权力,由此形成我国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1955年至1960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央提出精简任务,以节约开支、克服官僚主义。1968年“文革”导致各级“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同级党和国家的权力机构,是一次非正常的机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机构改革次数较多,党的机构改革较少。1982年国务院明确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1988年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改革经济管理部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实践效果不明显。1992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继续缩减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市地县的党政机构也做了精简,同时根据新形势增设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办公室。1998年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次年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2003年改革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体制。2008年推行“大部制改革”,集中职能趋近、业务相同的事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13年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机构。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式启动。

2 国家治理现存问题

2.1 国家治理理念的“不生态”

理念的“不生态”,其影响是潜在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其范围是全局性的,以东北为甚。东北地区人口、资源、产业、区位等支撑能力很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是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经济增速放缓,GDP总值在全国垫底,主要原因是地方管理人员的理念落后,固守计划经济、权力主导的那一套,导致当地行政审批烦琐、权力寻租、效率低下,以致“投资不过山海关”。

2.2 国家治理环境的“不生态”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民群众普遍反映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更有少数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老虎、苍蝇一起打”,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现象大幅减少。另外,党政管理机构臃肿,同一事项有多个管理部门,仍存在“多龙治水”;过往的机构改革常常陷入扩大—改革缩小—因事继续扩大的怪圈,临时协调机构转化为常设机构等。

2.3 具体治理措施的“不生态”

在具体管理中,把“发展”摆在第一位,把“科学”二字抛诸脑后,注重经济效益、短期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

虽然各级政府建立了各种便民服务举措,比如市长信箱、信访制度和听证制度,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和重大问题上也广泛听取、及时采纳群众意见,但未能广泛地在各级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

3 打造国家治理体制“新生态”

3.1 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

只有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国家治理的“新生态”才能形成。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業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3.2 顶层设计,问题导向,重点突破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存在两个“不完全适应”。与以往改革更多地分别关注党政系统内部的机关、体制改革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经过顶层设计的全面改革,改革对象包括党、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群团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

生态环境保护,过去存在职责分散、各管一段的局面。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了分散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从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重点突破,保证持续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承诺真正落实。

3.3 基层工作是“压舱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五加二,白加黑”,基层工作琐碎、繁重,但也格外重要,因为基层工作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一段时间,各类督导检查工作日益频繁,大量工作任务下移,基层工作人手不足的状况更加严峻,现有人员不堪重负。

本轮改革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允许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更加注重基层工作;流于形式的各类检查,应当合并、简化,给基层人员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构建集约、高效、便利的基层管理体制。

3.4 加强生态主义理念教育

加强全民,尤其是党政管理人员生态主义理念教育,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实施的良好氛围。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开设有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社会实践中,都应该把生态主义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不仅丰富理论研究知识,更能让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把这种理念带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具体的国家治理工作中,也要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不能让教育成果湮没在细碎的工作中,要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劣者汰。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与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生态主义的阐释、引入、借鉴、吸收与实践,是国内旧有的国家治理制度的巨大挑战,要吸收借鉴生态主义的先进理念,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创造一个廉洁、生态、高效的国家治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文[N].人民日报,2014-10-13.

[3]何毅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杨向荣,王菁华,王子坤.“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耦合——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建构的历史前提和内在逻辑[J].学术论坛,2006(5).

[6]邓磊.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3).

猜你喜欢
机构改革国家治理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的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管理机构结构改革探讨
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