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寨山型铜鼓图案装饰艺术

2018-10-13 09:44李立蛟
青年时代 2018年27期
关键词:铜鼓

李立蛟

摘 要:云南石寨山型铜鼓是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关键词:铜鼓;石寨山;图案装饰

一、云南铜鼓概述

铜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青铜器,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较为流行,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铜鼓的体积大小不一,大者直径超过一百厘米,数百公斤重,小者直径仅十余厘米,数十公斤重。研究成果证明,铜鼓在古代是祭祀、庆典仪式中使用的礼器,此外还作为一种人神交际的媒介,长期为上层统治阶级所把持,是他们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典型的“重器”。明清以后,铜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乐器,如今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仍然在使用铜鼓。目前,我国已知的铜鼓有2200多面,中国铜鼓研究会把它们细分为8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

(一)云南铜鼓的结构

正面为正圆形平面,中心是一个稍微隆起的多角形平面纹样。其外为宽窄不等的同心圆线。由中心向外一圈套一圈地逐步扩展,这种圈称之为“晕”。鼓面的装饰有几何图案和动物、人物形象等。鼓身一般分为胸、腰、足三个部分,没有底面。鼓身是共鸣箱。在胸腰衔接部位装有悬挂用的四个耳。

(二)云南铜鼓的几种主要类型

1.万家坝型铜鼓

这种鼓因在楚雄市万家坝出土而得名,是现知最早的釜、鼓不分的铜鼓。大约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云南铜鼓发展初期的代表器物。其造型特点是:鼓面小,鼓身的胸、腰、足三部分区分明显,胸部突出,腰的收束较大,很类似新石器时代的陶釜。

2.石寨山型铜鼓

这是云南铜鼓文化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也是在云南分布最广的一种铜鼓,甚至分布到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区。因为出土于滇池畔晋宁县石寨山而得名,其制作时期大约为春秋晚期至东汉初期。这种铜鼓的造型:体形端正,鼓面有所加大、足部也稍有增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铜鼓装饰非常华丽,鼓面除了 中心有多角形“光芒”的太阳纹外,晕圈因宽窄不同,装饰的纹样也有所变化。胸部上端有与鼓面相似的晕,起到一种过渡作用,中部有的有写实性较强的人物划船纹。总体看来,人物活动成为了此时的装饰主题。

3.麻江型铜鼓

因其典型物出土于贵州省麻江县而命名,这是云南现存最多的一种铜鼓。其特征是明显地受到汉文化影响,有的有汉字铭文,形体小而扁矮,有的是元代至清代制作的作品。

4.西盟型铜鼓

因西盟佤族自治县现存最多而得名,其特征是鼓面大,边沿突出如屋檐,鼓身瘦高,胸、腰、足过渡不明显,鼓面常有立体的蛙、小象、螺蛳等等,纹饰有小鸟、鱼、小团花等等。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当地与内地交通阻隔而与邻国相近,不同族源的民族共处等因素有关,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石寨山型铜鼓的图案装饰

石寨山型铜鼓是滇系铜鼓的盛期的典型代表,其装饰纹样已经由万家坝的粗犷、简单的纹样变成精美富丽的多种纹样。万家坝铜鼓上简单的龙形(蜥蜴)图案已经不见,而雷纹、回纹也有所减少,而多用云雷纹为器物的底面装饰,使得整个铜鼓有如披着一层刺绣,异常华丽。而这种大面积的底面装饰方式,可能对民族服装的刺绣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太阳纹、晕纹和鹭鸶纹案

我认为石寨山型铜鼓上的太阳纹表达的是古滇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 首先是对天的崇拜, 而天上的太阳从来都是人们心目中天体的核心, 它是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易于被人们感知却又令人迷惑不解的、运行不已的、对人类生活最有影响力的天体, 因而对太阳的崇拜是古今中外民族共有的一种情感和信念,可以说原始宗教发轫于对太阳的崇拜。

由鼓面来看,其中心的太阳纹有6~12个角,在其周围有一道道宽窄不一的晕圈,窄晕主要是锯齿、圆圈等圆圈组成的环带,而宽晕则多用飞翔的鹭鸶来装饰。因为鹭鸶常常栖息在沼泽地带,可以说它是水的象征。可以看得出来,在铜鼓上同时出现了太阳纹和鹭鸶纹并不是巧合,这与当时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对农业历法和对水的重视,但是对这些图案还是有不同的认识:第一,是火的象征;第二,是星星的象征;第三,象征声音向四方放射。而鼓面上的晕纹则是波浪的象征。鹭鸶鸟可能是一种图腾或者是自然崇拜的象征。石寨山型铜鼓鼓面上的鸟纹是神鸟, 它具有沟通人神两界、引导人的灵魂上天的功能,也是人死后魂魄的化身。

(二)羽饰舞人图案和牛形象图案

在铜鼓的腰部和胸部也有纹带和晕,胸部的晕主要有捕鱼船纹、人物乘船纹、人物划船纹、羽饰舞人形象和牛的形象等图案。其表现手法是夸张而写实的侧面形象——因为侧面容易突出对象的具体特征,这是民间美术特别是剪纸中普遍采用的手法。在铜鼓上绘制这些精美的纹案是有其意义的,因为牛在古代至近代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主要是财富的象征,祭祀神灵的重要贡品;羽饰舞人形象和划船纹可能和历史上重大的巫术祭祀有关,这种羽人舞有两种:文舞和武舞。文舞以徒手动作为主,表达一种庄严稳定的情绪,是滇人舞蹈的基本动作;武舞则是手持饰有鸟羽毛的盾牌和戚的舞蹈。这两种舞蹈不是自由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而是庄严肃穆的祭祀舞蹈。这些图案里的舞者头戴羽冠身披羽毛,这是一种盛装舞,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形象。细察石寨山型铜鼓上“羽人舞蹈纹”, 我认为图中的舞蹈是“巫舞”, 表现的是巫师正在施行巫术的场面。在巫术仪式中, 舞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所谓“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为了应付无法用理性把握的自然和无法以肉体逃避的环境, 原始人发明了舞蹈, 希望通过重复有强烈节奏和難忍长度的单调动作, 进入某种真正的狂喜状态, 从而达到身与神通的状态。直至今天,“巫舞”也还指以舞动的人体为媒介来沟通神灵, 施展法术的活动。

可以说,自古至今,“巫”和“舞”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作为神器的石寨山型铜鼓上的“羽人舞蹈纹”毫无疑问是巫舞。

(三)划船纹

划船纹,这是在石寨山和广南县的铜鼓上都有的一种图案。铜鼓上的竞渡船纹, 数量不定, 多以4 、6 只为主。早期船体较小, 晚期稍大; 船体早期少装饰, 继后逐渐增加。船上划桨者少则2 人, 多则15 人, 但一般为3~7 人;人物有全裸、半裸之分; 人物多项髻, 并有翎毛插于髻上。早期船上的人物均作划舟动作;后期人物渐多, 情节较复杂, 并有多种“道具”。

(四)剽牛图纹案

剽牛纹,广南铜鼓上的剽牛纹表现了古代剽牛祭祀的隆重场面:牛被束缚在一棵特别装饰过的高杆下,两个祭司正准备用斧头将牛砍到。这与现如今佤族、独龙族的剽牛祭祀是相似的。只是古代束缚牛的高杆是相当华丽的,因为它不是一般的祭祀,而是统治阶级隆重的祭祀大典,有的铜鼓上就有牛纹,这是祭品或财富的象征。

三、结语

云南铜鼓是一种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乐器,呈现着滇文化的特色。它是一种贵重的礼器,是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也代表着部落和民族的群体,当它与奴隶主权力相结合时,又是政权的象征。它是原始宗教里具有神秘力量的法器和神圣的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铜鼓已经逐步失去了号令一切的权威象征性,逐渐地从统治阶级手中回归到民间,成为云南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但是它仍然存留着它神秘的光环,一般只有重大的节日和祭祀才之用,平时都是由专人保管,有的甚至采用秘密埋藏的方式加以保护,这也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吧。

参考文献:

[1]高宗裕.民族文物探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5

[2]杨雪吟.彩云之容:云南民族美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伟卿.云南民族美术史.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1

[4]张增祺.滇国青铜艺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李靖寰 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概论.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铜鼓
不同之和:壮瑶铜鼓文化比较研究
现代瑶族铜鼓礼俗考察
关于建构铜鼓学的思考*
铜鼓声的消散:声音在壮族铜鼓文化构建与重构中的演变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