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与古代的口技文化

2018-10-15 09:10刘纳言
青年时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拟音口技历史

刘纳言

摘 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口技》就描写了这样一场精彩绝伦、逼真生动的口技表演,表演者仅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却模拟出几十种惟妙惟肖的声音。本文从口技的历史溯源,口技的历史发展,《口技》与隔壁戏,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口技文化。

关键词:口技;文化;历史;隔壁戏;拟音

一、口技历史溯源

“口技”是一种古老的杂技艺术,原始的口技并不单以表现美,或表现情节为目的,它展现出来的更多是技,是一种原始的劳动技能。原始的劳动技能,如渔猎、上树、爬山等,都孕育着杂技的某项技巧在里面。原始人类在狩猎时,追逐野兽、跋山涉水、投掷武器,甚至要与野兽殊死一搏,上树、爬山中的力平衡、登高攀爬更不必说,这其中的跳跃、投射、承力、攀爬、平衡等技术便逐渐发展而成为今日杂技中的一种。而除了这种靠武力的围猎之外,人们披着兽皮、模仿兽声,以此来吸引野兽、诱捕野兽,也是远古人类常见的生活技能。这样一来,原始人类中高明的猎手,就成为最初掌握类似杂技的人。因此,口技与其余杂技、歌舞、曲艺等姐妹艺术,在早期必有一个共生的过程。

历史上关于口技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逃离至函谷关时,让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从而得以逃脱。至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前,他们将写有“陈胜王”的字条塞进鱼腹中,然后让吴广躲在附近学狐狸叫,说“大楚兴,陈胜王”,以此来发动起义。这些带有口技色彩的例子,说明了口技在最初产生时的实用性功能,而只有当这种技艺的实用性消退,成为娱乐欣赏的一种文艺技巧时,口技才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二、口技历史发展

口技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种表演形式,不晚于唐代。我国唐朝时期就有了专门培养口技人才的组织叫‘学像声社,到了宋代又有了‘小女童像声叫声社。”而史料中能找到的较成型的口技表演节目,是宋徽宗时期刘百禽的“百禽鸣”。刘百禽是宋徽宗时期的著名民间口技艺人,他能模仿不同的鸟鸣和禽兽鸣叫,学得以假乱真,因而人称“刘百禽”。

宋代末期,口技的表演从单纯的“像声”发展为有情节变换、反映现实生活的拟声节目。《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宋末口技艺人文八娘的作品《叫果子》,一口气学完开封城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叫卖果品的声音,堪称一绝,被誉为是女子口技第一人。

至明朝时期,口技艺人还会在表演中加入除拟声之外的艺术形式,不单模仿声音,而且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复杂。其突出代表是姜阿得的节目《吟叫》,通过五言、七律、打油诗等形式模仿叫卖声、以及歌唱的混合声,有如一段市井小品。此外,还有明末清初口技艺人郭猫儿的《杀猪》、《猪争食》、《鸡叫》、《犬吠》,同时期的还有方斋郎《学乡谈》。但与此前象物声不同的是,方斋郎象的是人声,通过模仿各个地方语言来完成表演。

“口技”发展至清朝达到巅峰,原因有二:一是艺术技巧。口技艺人由宋代的单纯拟声,每次只能拟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够“百千齐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从模仿鸡鸣兽声,发展到人声、物声各种声响。二是流行区域显著扩大。从原来集中在苏杭地区,发展为全国各地都不断传承发展,而各地更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如四川口技“相书”,杭州口技“隔壁戏”(也称作“春戏”)。

三、《口技》与“隔壁戏”

口技表演分为着“明春”和“暗春”两种表演方式,因此我们说口技节目的时候,需注意区分到底是哪一种,二者不能混淆。“演员露面表演称‘明春,演员藏在帐子里讲故事称为‘暗春,又叫‘隔壁戏,表演时渲染刮风下雨、着火、奏琴等效果,实际上这是口技的另一种形式。”因此林嗣环的这篇《口技》实际上是隔壁戏,通过模仿各种人声、动物声、器物撞击声,再将这种声音融汇进情节的发展变化当中。声音的变化蕴含着情节变化,这一点是“隔壁戏”与宋明时期的口技表演的最大差别,也是“隔壁戲”区分于“明春”的重要特点。

隔壁戏的艺人在表演时,一般会用布幔或屏风隔开表演者和观众,艺人在里面表演,观众只通过听觉来欣赏表演。这种隔壁戏的表演只有一个人,配以抚尺、折扇做道具,而且基本依靠口发声,如钮琇《觚剩》中的描写:“自一声两声以及百千声,喧豗杂沓,四座神摇。忽闻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视之,一人一几而已。”但由于抚尺、折扇这两种道具的发声效果单调,在实际表演中所起的辅助性作用不大,因而艺人的声音技巧就是唯一凭借。

隔壁戏的表演难度高,对表演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要求也极高,再加上表演形式单一,诸多限制因素导致隔壁戏自清以后就逐步走向消亡。但是口技的另一支“明春”却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吸收成为现在流行的“相声”。今天的相声其实也包括不少口技的技巧形式,比如相声四要素“说学逗唱”里的“学”,就包含着学方言、学物声等形式。

四、结束语

隔壁戏在清朝以后逐渐消亡,今日的口技演员虽然还能模仿各种声音,但是那种“以一口而发百声”的技艺已经不传。今日的口技艺人,如牛玉亮、方浩然等的口技表演,已无法再现一人一时多声的口技表演,如口技演员方浩然“复原”的《口技》表演,也不能单口表演群声,而需要依靠工具进行“拟音”辅助发声。但是我们仍需对这种传统技艺保持钻研热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技艺能够再现。

参考文献:

[1]何龄修.《清史论丛·明清的隔壁戏》[C].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

[2][明]沈榜《宛署杂记》[M].第二十卷《书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3]徐珂.《清稗类钞》[M]. 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 1917) .

[4]牛玉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口技》[M].北京出版社,2014年.

[5]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伊永文,《当代中国札记》[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拟音口技历史
擅长口技的猎人
国内首席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新历史
从“一”字入手读《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