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秸秆还田与土壤质量变化

2018-10-15 00:49冯大庆窦寿良
农家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秸秆还田

冯大庆 窦寿良

摘 要:介绍五河县秸秆还田特点,开展土壤地力监测评价,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保护,指出秸秆还田措施,耕地土壤改良措施。

关键词:秸秆还田;特点作用;土壤质量评价;改良措施;安徽五河

五河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游下段,总面积14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6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

五河县位于东经117°24′~ 118°05′,北纬32°54′~ 33°20′。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为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7℃,年降雨量平均为896.3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306.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212天。土壤分7个土类、16个亚类、48个土属、87个土种。其中以砂疆黑土、潮土、棕壤、黄棕壤、水稻土面积较大。紫色土和石灰岩土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

一、秸秆还田情况

1.秸秆还田量情况

近3年来,五河县小麦面积110万亩左右,秸秆量50万吨左右,秸秆还田60万亩,还田量29万吨左右;水稻面积50万亩左右,秸秆量28万吨左右,秸秆还田量17万吨左右。玉米面积25万亩左右,秸秆量17万吨左右,秸秆还田量12万吨左右。大豆面积13万亩左右,秸秆量2.5万吨左右,秸秆还田量1万吨左右;花生15万亩左右,秸秆量8万吨左右,基本不还田。

2.连续还田情况。

通过入村调查,我县连续3年(含3年)以上秸秆还田涉及的村有 137个,面积41.94万亩,连续2年秸秆还田涉及的村有87个,面积18.2万亩,秸秆还田1年涉及的村有78个,面积19.18万亩。

3.秸秆还田方式

我县秸秆还田方式基本上是秸秆粉碎后,直播或灭茬机灭茬,然后种植下季作物的,深翻深耕后种植下季作物面积较小。

4.秸秆还田不利影响

由于秸秆还田方式缺陷,造成土壤上层秸秆量大,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失墒,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后作苗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增施速效氮较少,因为秸秆腐解需氮较多,造成微生物与农作物争氮。秸秆还田后要保持相对湿度,土壤饱和持水量60-80%最适宜秸秆腐解。遇干旱,大部分田块没有条件灌溉,秸秆还田效果不好,对农作物生长有影响。

二、 土壤地力监测情况

土壤地力监测是通过土壤化验、植株分析、田间作业、作物生长情况及产量记载等方法,对农业主要耕地质量的施肥效应和土壤环境进行长期定位的动态监测。我县土肥站从2014年至2017年连续4年对全县10个点加强了监测管理,旨在了解我县耕地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1.监测设点与分布情况

我县10个地力监测点分布全县各镇区,基本都设在农田保护区内,按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施肥水平等分布,能基本反映我县土壤肥力的农田样。

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化验方法

10个监测点采集土样,土样经过自然风干后进行化验,化验方法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主要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水)等进行化验。

3.化验结果与分析

(1)有机质含量与变化趋势。目前我县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5g/kg,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属于四级水平。根据10个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区平均含量只要17.7 g/kg,无肥区只有15.9 g/kg。近年来秸秆还田量加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明显增加的变化趋势。

(2) 土壤全氮含量与变化趋势。目前我县全氮含量平均为1.0g/kg,在全国分级标准也只能达到四级水平从监测点的数据看监测区和无肥区都没有明显变化。

(3)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变化趋势。碱解氮含量我县平均在120 mg/kg左右,能达到三级标准的下线,也是含量相对缺乏的地区,从监测点数据分析,监测区2015年比2014年增加6.7mg/kg,空白區减少了了0.9mg/kg。监测区2017年比2016年增加1.1mg/kg,空白区增加了0.2mg/kg。

(4)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变化趋势。速效磷含量我县平均在20mg/kg左右,标准界于二级下线和三级上线之间,从监测点数据分析,监测区2015年比2014年增加0.4mg/kg,空白区增加了0.9mg/kg。监测区2017年比2016年减少0.6mg/kg,空白区减少了0.1mg/kg。

(5)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变化趋势。从土壤化验结果看,2014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5.6 mg/kg,2015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17.0 mg/kg,增加11.4 mg/kg,年增幅11%左右。在土壤养分评级指标中属于中等水平,空白区2015比2014年增加含量1.2 mg/kg。监测区2017年比2016年增加2.6 mg/kg空白区2017比2016年增加含1.4 mg/kg。

(6) ph值的变化。我县耕地ph值在6-8之间,平均为7.25,年份间变化相差不大。东南部丘陵山区有部分酸性土壤,长期种植水稻的地区有部分酸性土壤。大部分以中性偏弱碱性为主。

三、秸秆还田需要加强的措施

1.宣传秸秆还田的科学技术

秸秆还田后要采取镇压、增施速效氮、灌溉等措施,同时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防止焚烧秸秆,保护大气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

2.深翻深耕

秸秆还田后提倡深翻深耕,同时出台扶持政策。

3.还田与离田交叉

同一地块,秸秆还田与打捆离田措施交叉使用,不要连续采取秸秆还田措施,打捆离田的留茬要低,粉碎还田的秸秆粉碎要短。

四、耕地土壤改良措施

1.推广有机肥

抓好小麦、水稻、玉米秸秆还田工作,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增加投入,大力推广和使用有机肥。

2.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排灌系统的整治,改善农田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储肥性能。

3.科学施肥

对农民加强肥料知识的培训,做到科学施肥。定期发报土壤养分含量简报,避免盲目施肥,造成肥料浪费和土壤污染。

作者简介:冯大庆(1965-),男,安徽五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秸秆还田
水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调控与钾肥替代试验
凤城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基本途径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油菜机收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后茬机插栽培水稻试验
RW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