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的家族记忆

2018-10-16 09:19
寻根 2018年5期
关键词:湖广族谱四川

明末清初,四川饱经战乱,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方志和族谱中比比皆是“人烟稀少,田土尽荒”“千里无人烟,庐舍荡若丘墟”“田垄荆莽丛生,虎狼白昼肆掠”的记载。清兵几次入成都,因无人气,无房舍设衙署,粮饷也无法解决而退回川北的保宁(今阆中),不少第一任州县官在榛棘丛竹中寻觅官房,有的还亲自砍树伐竹搭棚栖身。

康熙皇帝见“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于是几次颁诏,“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六),并给予随意占地开垦,十年免征赋税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雍正、乾隆两朝也连续执行,长达八九十年,十余省数百万移民来到四川。大量移民使四川恢复了人气,社会经济与文化也逐渐复苏,从而开始“天府之国”新一轮的大发展。

湖北和湖南,元明时期为“湖广省”,与四川相邻,移民中人数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是四川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四川民间社会寻根祭祖的美谈。近二三十年来,这桩历史事件是地方史学术讨论会和民间修族谱家谱的热门话题。这次大移民的具体史料,多见于民间谱牒中,民间修谱者受制于文化水平,错讹之处常见。金石之文,可信度高,但清初至今三百余年,大多湮失。笔者于两月前见四川中江县刘家大院的刘汉卿之碑和《龙居里刘汉卿族谱》,觉得这是难得的珍贵史料,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中一份值得珍视的历史记忆。

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刘氏祖屋(汉卿大院、刘家大院),位于中江县城西北40余里,十分破败,大门已无门,一眼望去,可见里面第二进正屋,有的屋顶瓦也掉落。走近大门前,左边立有一块高1米、宽0.6米的碑,上刻字四行:第一行,硬笔仿宋体,“中江县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三行,软笔隶体,“龙、凤形院刘氏宅及汉卿字库塔”;第四行,“中江县人民政府2014年9月公布”。此碑制作粗糙,碑上被人用硬石和粉笔乱画了不少的线条。由此可见,此遗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 刘家大院大门

大门至第二进正屋间的天井,长满野草,有的高2尺余。正堂为七柱穿斗屋架,柱粗屋高,颇宽敞而有气势,第二进与第三进间的天井,也是野草青青,唯剩中间过道。在上第三进祖堂的三步石梯处,见一老人坐小凳上编竹篮,祖堂房屋结构与二进的正堂一样,只不过略小,为五柱穿斗墙壁,祖屋后壁是神龛,神龛柜已十分陈旧,上祭祖宗,下祭土地,旁祭坛神,香炉、蜡台也十分陈旧,一看便知为前朝之物。

神龛正中写:天地君亲师位。“天”字旁右写“彭”,左写“城”。

右边写:刘氏历代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文昌夫子,关圣帝君;左边写:观音大士,灶王府君。旁有一行小字,15个字模糊难辨。

神龛有楹联,右:静夜焚香告乡议;左:清溪采藻得其洁;上横额:黎阁增辉。

◇ 刘家祖屋后壁的神龛

我们进祖堂时与阶下坐的老人打招呼,他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看这看那,议论拍照。我们参观完房间院落,回过来请教他,我们都称赞这老屋大院好,该维修一下,好好保护。他问:“你们是县上来的?该拨点钱来救一救,不然要垮完了。”我们回答是成都来的,旅游领头人王行介绍说:“李老师是川大教授,搞历史的,对“湖广填四川”的事特别有兴趣,所以今天来这里看看。”我问一些问题,他一一回答。他名叫刘复茂,今年84岁,出生在这老屋,一辈子在这里种地。老祖宗在清康熙年间从湖广辰州麻阳入川,插占这一碗水田土,后来叫刘家沟,开初占地多,后来又发了,乾隆年间儿孙修祖墓和大屋。他边说,我边记,并不时反问。此时,他的老伴和几个邻居也围拢来,他们知道同去的80岁大姐也姓刘,更是热情。他说,年纪大了,有些记不牢,后面祖坟碑上和族谱上写得清楚,于是带我去屋后坡上看祖坟。

◇ 刘汉卿墓碑

屋后小坡上有几座祖坟,最高处一座大坟,这就是刘氏入川始祖刘廷寄(汉卿)的坟茔,坟前立有一大碑高2米余,厚20厘米。碑中间镌刻一行大字:清故祖考刘公字汉卿之墓。左边一行字: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冬十二月二十日立。碑右刻五行小字,述刘廷寄入川经历,左边三行小字,述刘廷寄兄弟及配偶生死丧葬情况,以及刻这些小字内容的用意,实为一文两边写:

吾祖讳廷寄,字汉卿,祖妣王氏、唐氏,乃曾祖宗旭公、妣张氏第二子也,居湖广辰州府麻阳县锁柱一都一甲。在楚出子四,长朝圭,字俊臣;次朝荣,字秀臣;三朝华,字国臣;四朝文,字贤臣。康熙三十九年,祖偕妣率子上川,立业中邑城北四十里一碗水刘家沟,构宅居焉。在川出子二:朝富,字帝臣;朝贵,字显臣。共六子,皆唐妣出。祖生顺治丙申年六月十四日戌时,没雍正丁未年五月二十三日丑时,葬龙形宅后,亥山己向。唐妣,生康熙己酉年十月十七日子时,没康熙庚寅年正月二十一日,葬罗汉场登坎,亥山己向。王妣葬宗祠后,壬山丙向。伯祖廷信,未娶,逝。叔祖廷仕,妣张氏,守楚祖墓。四祖廷朗,黄妣,康熙四十六年上川,没,合葬两河口龟形,甲山庚向。兹并刊石兼笔于谱,俾后子孙虽远年湮可得,因枝寻本,由流溯源,庶乎其不差云……(碑文中“亥山己向”,应为“巳向”,罗盘中地盘内无“己”字,可能是刻字匠错误——作者)

此碑说明,刘廷寄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湖南辰州入川插占,时年44岁,死于雍正五年(1727年),享年71岁,入川开创基业27年。他四弟刘廷朗,晚他7年入川。

这通碑背面,阴刻刘廷寄下四代子孙世系名字。

刘廷寄坟下10米,有入川二世刘朝贵(字显臣)的墓,此墓建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十月十八日,2005年培修,重刻碑。

回到祖屋,我索看族谱,刘复茂老人吩咐老伴回屋去拿。一会儿他老伴出来说:“找不到了,幺爸那里有一本,带李老师去那里看。”我问有多远,老人说不远,就在旁边,同行的人在这里休息,我同刘复茂去他幺爸家。他幺爸见刘复茂十分热情,见我则有些生疑,刘复茂向他解释,他迟疑了,似乎要回答找不到了或别人借去了。我向他说明用意,有利于彰显他们刘家列祖列宗懿德,有利于向世人宣传刘氏家族,有利于大院的修复和旅游,他乐了,返身进屋捧出族谱。

刘氏族谱用A4纸打印而成,内容字体为4号宋体简体字,封面纸深灰色,中贴黄色题笺,写隶体字《龙居里刘汉卿族谱》。刘氏入川后,咸丰八年修谱,至1995年7月才续修,费三年八个月才杀青,故这本族谱成于1999年春。

◇《龙居里刘汉卿族谱》书影

族谱有七世孙刘世定的《续修族谱序》,八世孙刘复敏的《序言》,八世孙刘复理的《祝汉卿旌谱经修成功》,九世孙刘旭隆《续谱序》。另,有各房九世孙对续谱成功的祝贺词,九世孙刘万隆的《族谱颂》6首诗,其中有句:“六个世纪好时光,九公兄弟分布广;彬儒后裔有胆识,赣湘麻阳蜀中江。”他以元朝时居江西南昌的刘彬儒为远祖,后裔从江西迁湖南,再迁入川。他又写道:“康熙三九季秋爽,汉卿携妻和儿郎,刘家沟里定新居,勤劳耕读建祠堂。”

族谱中,录有清代老谱中的《家范约言》,文曰:

乡各有俗,其善者,君子之遗也。家各有家风,直,美者,前人之泽也,前人启其风,而后人不思有以承之,其泽将斩……凡今之人,类皆朴雅,而崇耕读,醇实而识尊卑,平居无干纪犯伦之事,而祭享宴会,绝不谑浪叫嚣之形,风斯美矣!……且数世以来,其间表表堪绍前徽,为子孙法者,代不乏人。综而计之,或以节义称,或以孝友闻,或以勤俭起家,或以宽仁利物,或以嘉言懿行堪师,或雅度德容之足式……家风之美,至今未替也……阅世而后,或不今若也,故亟为扬之,既揭其略于册,复以谱端言之,以著为家范云。

族谱中载刘氏历代字派、荆南宗派十四字:文甫秀必子天刘永祖宗廷朝大人;荆南续派二十八字:启长家世复隆昌用肇声明树彦良焕国成章延万代调元翊运炳匡襄。

保存家谱者名叫刘世邦,今年74岁,83岁的刘复茂却喊他“幺爸”,因为“世”比“复”高一辈,“幺房出老辈”已是民间久传俗语。

家谱《上川第一世》中,记载着刘廷寄上川插占落业兴家的情况。上川前一年,刘廷寄先派16岁的长子刘朝,“入川相土,历巴潼,无当意,至中之龙居里,始定居焉,因还复命,举家迁此”。清康熙初年,该地区是“时人烟稀少,林密山深,鸟兽纵横,鬼物恣寄。公与妣唐,乃以数口羽小,不惮离乡别井,冒风日,逾巫萝,跋涉数千里而来兹处焉”,由于人少地旷,刘廷寄安插承粮,遂有刘家沟、黎家沟、西沟数沟之业。占有如此宽广田土山林,当时清政府政策是允许的,故民间流传着“跑马为界”“插竹(茅)为界”“削树皮为界”等落籍占地的传说。刘廷寄夫妻和六个儿子耕耘护守着这大片土地,刘廷寄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后,由长子刘朝当家。

“湖广填四川”,先入川者随意占垦,后来者占地少,或无地可占可垦,即向占地多的人佃地而耕。刘朝将多余地出佃,他对待佃户,“公治家有法,待佃户尤有体。时有暇,省其禾麦。勤而善者,则减其租而拟奖之,惰而劣者,则升盒取盈而加责焉。佃以是争力于农,田土益美”。刘氏家族由此发达成为一方大户,地名也由原来的龙居里变为汉卿村、刘家沟(今为富兴镇刘家沟)。此文中还言及,刘廷寄的大哥、三弟未入川,留湖南麻阳守祖坟和家业;四弟刘廷朗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入川,“来依公,公引与同居”。刘廷寄有六子,刘廷朗有二子,刘廷寄将田土作八等分,给弟二份田土,耕作为生,“及乾隆年间立祠,族中与朗公之裔商同合作,弗允。落成讫,复劝令输数十金入祠,又弗允。时盖朗公之裔丰盛,惜乎未几衰替”。

家谱后半部,只记各房世系祖与妣的生卒年及葬地,从刘廷寄入川至今已十一代,子孙万余人。

在距汉卿大院西300余米的堰塘边,有一座18米高的汉卿字库塔,石料砌成,是清道光年间的建筑物。

“湖广填四川”是清朝初年的一桩大事,《清实录》中记载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有关的诏谕。四川乡间遗存着入川始祖的坟茔、碑碣、祖祠、会馆,百姓家藏至今的族谱、家乘,记载着祖先迁川创业的艰辛和后裔子孙的发达。民间还流传着种种诉说当年的故事,在乾隆年间的墓碑上,一并镌刻着入川始祖迁移插占落业前后的事,碑上之文,与刘氏族谱之文相较相映,十分清晰,完整地揭示出清初“荒如大漠”的四川恢复人气、恢复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湖广族谱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品京味文化 听戏曲人生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