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三途径”

2018-10-16 11:42梁伟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

梁伟

【摘要】当前某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没有“神”,本文从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态分工这三方面论述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 精选内容 巧设方式 动态分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40-02

新课标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慢慢被广大教育者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完成学习任务,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某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没有“神”。教师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合作学习,学生看似合作学习实则缺乏成效……通过长期摸索,笔者发现从“精选合作内容”“巧妙设计合作方式”“动态分工”这三方面调控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

一、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

笔者整理个人听课笔记,整理出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任务简单了,学生不屑一顾;任务难了,学生完不成,选择放弃……教师不妨根据教材,选择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难度适宜的问题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同成长。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这一板块时,有一项通过“做一做”推断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一规律的教学。课前,笔者让每名学生都准备纸质三角形。课上,笔者出示任务——如何操作才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呢?请在4人组中拿出1个三角形来撕撕角、剪剪角、拼拼角,记录员记录结果,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实则有所讲究。因为,把三角形相关的内角剪或撕下后,如何摆拼有讲究:首先需要在各内角上标注出“∠1”“∠2”“∠3”数字记号,然后把這三个角顶点对齐拼在一起,直觉确定为三个角和为180度。为保险起见,再用量角器测量肯定结果。这项任务适合4人组分工合作完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组长首先要会分解任务,并根据组员的个人学习特点布置探究活动。组员有的负责剪、有的负责拼、有的负责量、有的负责记录,还有的负责总结汇报,大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操作任务,都聚精会神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组初次活动结束,笔者请一名小组汇报员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并讲解相关规律,再次强化知识点。学生操作到这步,似乎可以顺理成章结束这个内容的学习了,但笔者认为数理的总结固然重要,但操作的技巧提炼与训练才是生活中真正有用的东西。于是笔者抛出第二个任务——还能用别的方法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吗?请在三分钟的时间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看哪组找的办法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商量对策,决定两两结为对子,每对选择不同途径操作证实数理,然后交流、分享。真没想到,笔者这“砖”一抛,学生居然想出了组内二次分工合作的策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又大大提高了小组贡献率。

任务设置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效果,教师课前应充分备课,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使小组合作效果最大化,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主体,在学习中获得发展。通过长期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在任务的调控下能动性获得发展,能灵活尝试再分工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妙设计合作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选择一个知识点为关键项,围绕这个关键项形成多途径、多功能的刺激状态。各小组可以根据本组情况选择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探究,各小组间互不干扰,保持平行状态。而后通过汇报等形式交流、分享探究结果,攀升关键知识点的传授次数,再辅以教师精讲、补讲或矫正,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广度,丰富学生解题思路。

在教学《矩形的性质》一课时,在“新课探究”环节,笔者首先出示关键问题:“矩形有哪些性质?”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矩形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探究?”学生根据预习和生活经验积累,提出了6个不同的探究点——对边、邻边、对角、邻角、对角线及其他。

学生思维获得拓展,也拓宽了学生的探究途径。但在有限课堂中不合理分工的话,是无法呈现每一种途径的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然后分享学习成果。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笔者组织学生与邻近同学组成6人小组,然后让6人组成员通过民主票选或组长指定等方式确定该组研究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可以从“对边”“邻边”两个方面探究矩形性质,也可以只从其他方面探究矩形性质……教师进行简单调控,力求每种探究途径都有小组选择。接着各小组间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彼此不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本小组任务,不受其他组干扰。6人组内成员分工尝试测量、折叠、平移、类比等方法探究矩形性质,并把方法与结论写在卡片上。这样,既可以防止因为教学形式单一无法让学生对探究感兴趣,又可以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归纳与记录的速度。然后学生在本小组内交流卡片,整理有关结论,汇报员在全班发言,师生根据发言进行点评,归纳矩形性质,并板书关键知识。

三、动态分工

单一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有倦怠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动态分工,能帮助学生提高参与度,缓解学习疲劳,保持学习兴奋点。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的擅长看,有的擅长记录,但单一感官发展是不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有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不同分工,这种分工不是固定的,成员间可以轮换角色,尝试不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所有成员无论处于什么角色,都能默契合作,高质量完成任务,实现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教师通过巧妙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动态分工这三方面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成效,更突显了合作的意义。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初中数学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