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是怎样运到北京的

2018-10-18 06:28于建勇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民英雄纪念碑巨石石料

于建勇

开采花了大功夫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竖立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是在开国大典前一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经过两年的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1952年8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方案确定了,并正式开始修建。

这座后来赢得“中国第一碑”称号的建筑,为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整座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根据设计,其中最核心的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碑心石,最初是一块长约1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的整块花岗石。为了保证石材不折断,开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就意味着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将重达300多吨。

如此巨大的石块,到哪里去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犯了愁。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征集,并派出专家对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经过反复采样分析、比对,山东青岛崂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被选中。此处石料石质均匀,石英多、云母少,石质坚硬,耐风化,颜色素雅,最符合纪念碑石材要求。

材料大体位置确定了,具体选择哪一块开采,如何开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09年,为制作《情系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录片,笔者和同事几经周折,先后找到时任兴建委员会施工组副组长刘士元和青岛料石厂原厂长王文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据他们介绍,碑心石首先绝对不能有裂纹,哪怕是细小的裂纹也不行。可是,如何验证石料有没有裂纹呢?王文健告诉我们:用水浇,有裂纹的地方,就会留下水渍。

据当事人回忆,在确定巨石开采的大体位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历时3个多月,围着它凿了一条“护城河”,并将里面灌满了水,巨石上面也反复浇了好几遍水,以此来检查石头有无裂纹。当时观察了六天六夜,既没发现裂缝导致的水泡,“护城河”里的水位也没有降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

地点选好了,开采却是个难题。特别是这么大一块石头,要完整地开采出来,连经验丰富的老石匠心里都打怵。

刘士元说,当时想了不少办法,最初的方案是用小炮炸开,但经过尝试,发现这个方法无法使石坯与岩壁分离。大家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在石料周围开一个两米多宽的槽,再在石料底部横向开很多大楔子,周围的人随着号子一起捶,慢慢就敲开了。

直到现在,王文健都感叹:“没有钻机,也没电,所以很不容易!”

就这样,从1953年4月1日开始,工人们采用打槽的办法,从四边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料终于成功地从岩体上剥离下来。

此后,料石厂警卫班班长陈玉清带人守护,防止有人破坏。据王文健介绍:“当时浮山驻扎着海军和陆军部队。警卫班和部队有个约定,只要听到枪声,就会赶来支援。”

给巨石安上了“轮子”

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运下山,且保证其完好无损,又是一个难题。

青岛市政府成立了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还有浮山料石总厂、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组成的大料搬运委员会。经研究讨论,最终确定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搬运工作。

据刘士元介绍,当时是在山坡上铺上路基,路基上面铺上枕木、钢轨,再垫上木板,托着石料慢慢滑动,总算安然下山。

从浮山料石厂到青岛铁路专用线装车点,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这段路程约15公里,路面崎岖不平,最初是想铺一条临时铁路,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具备。

最后,鞍山钢铁厂老起重工张合符建议采取“滚杠”的方法。即先铺一段移动铁轨,上面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上面垫上方木,再铺上钢板和木板,这就相当于给巨石安上了“轮子”。在滚动过程中,钢轨和钢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缓缓前进了。

直到9月27日,巨石才安然抵达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全程算来,15公里的路程,运了一个月的时间。

巨石被运到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后,下一步的重点,就是通过铁路转运到北京。

从苏联调拨大型平板车入境承运

1953年8月的一天,济南铁路管理局(1958年更名为“济南铁路局”)调度室突然响起一串清脆的铃声。调度长袁遐庐顺手抓起电话。电话来自青岛调度所夜班“特调”:现需装运一块罕见的花岗岩巨石去北京,因无法用现有车辆装运,请求调配一辆载重120吨的长大平板车并游车(起转向缓冲作用)。

袁遐庐后来才知道,这块巨石,正是用来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此前,在开采和运送过程中,工作人员已对石料进行了两次“瘦身”,将其重量减为130多吨,但济南局只有载重40吨和60吨的车,无法承运超过百吨的巨石。怎么办?

济南局调度成立了由客运、货运、工务、机务、特调、军调各调度工种组成的小组,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最终拟定了一个运输方案,报铁路局批准后,开始运作。据袁遐庐回忆:“首先向鐵道部请求调入大型(载重120吨以上)平板车和特殊加固器材。铁道部调度回应说,这种车辆尚未生产,只有东北小丰满水电站有几辆从国民党和日本人那遗留下的大型车辆,但是否符合要求,尚待测试。头一炮就出现卡口,只好建议请中长路局(当时东北哈尔滨至大连的哈大线为中苏共管)向苏联老大哥提出支援。中长路局总工程师苏联专家巴拉诺夫来济南青岛实地查看后,决定向苏联分管铁路的政治局委员求助,请他们从二战中待存的军用物资中查找是否有这种大型车辆。”

幸运的是,经查找发现确有这种车辆,经批准,该车空车经国境口岸进入我国,随后入关送济南铁路管理局。

但调来的平板车,最多也只能运90吨。为了安全起见,铁道部最终采取最简单也最稳妥的办法,按超载10%预算,对大石料进行第3次加工,将石料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

全套的运输工具装了一节车厢,警卫排和12名起重工人分别上了另外两节车厢。

就这样,这列巨石专列从青岛出发,以直线每小时20公里,弯道及进站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在胶济线上缓缓前行。

袁遐庐在《济南铁路局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的亲历》中写道:

“随即,我们发铁路电报和调度命令通知有关各站,内容大致为发站、到站、起运日期、起限等级、区间弯道、坡道限速等。车辆、货物、公安派员随车监护。各站长亲自接车。运转车长随时特别注意瞭望车辆动态,火车头派指导司机平稳操纵,大型桥梁、隧道派工作人员加固监护……根据此项命令,组成专列,由青岛站开出,以高等级货物列车标准一路绿灯直驶济南。

“谁知接近济南站时又生变故,发现近济南站东咽喉天桥处,角度小,宽度不适应,不能保证安全。为防万一,只好将专列行至黄台站,临时抢修一条经北园泺口绕过济南站的沿线,限速为每小时10公里。由胶济线转入津浦线,然后继续北上。

“没想到,中途又险些出了意外。车到德州,需换车头。司机一紧张,挂车时把车厢撞出十几米远。警卫排长立即命令停止前进,随即再用水把石料浇了个透。第二天检查,没发现一点水迹,证明石料毫发无损,虚惊一场之后,这才放心地继续上路。”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抵达北京。从9月27日到达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至此已经过去半个月时间。

那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了一队人,在前门西车站(今已不存)迎接巨石进京。车站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

工人们又用老办法,把石料运到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虽然前门西车站距广场不足千米,但工人们花了整整3天时间才将巨石运到目的地。

据统计,为了把这块巨石安全运抵北京,先后有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在天安门广场,工作人员对碑心石作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此后青岛又分两批将138块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花岗岩石料运送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这些浮山石材,大的如方桌,小的则如板凳。

1958年5月1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典礼。

从此,一座伟大的丰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也屹立在亿万人民的心头。

猜你喜欢
人民英雄纪念碑巨石石料
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李剑晨《晨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
如何搬运金字塔巨石
胶凝砂砾石料动力特性试验
陈志德与人民英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