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阵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

2018-10-19 01:15祝彦蒋国栋
桂海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动向机制对策

祝彦 蒋国栋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严重危害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步渗透到文化领域,并呈现出诸多突出表象,影响恶劣,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对之进行系统梳理,掌握其发展动向,分析和厘清其渗透机制,从而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批判,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战。

关键词:文化阵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向;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4-0064-05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则是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于文化的巨大力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渗透文化领域,企图以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作为价值输出窗口,混淆视听,极具隐蔽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文化领域有其深层次的政治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警惕,揭露其丑恶面目,戳破其政治阴谋,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和泛滥。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文化阵地的新动向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面看不再“风光”,实则“暗流涌动”,以极为隐蔽的形式插足文化领域,企图占领文化阵地。揭露其隐藏的“面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试图以“文艺才能”美化历史上的罪人。不可否认,一些历史人物是优点和缺点的并存体,有的或多或少地有些“文艺细胞”,但在其劣迹斑斑、血债累累的事实面前不能成为翻案的工具,即便是对文艺作出过贡献的人,也逃脱不了历史和人民的审判。但历史虚无主义“穷途末路”,硬着头皮撞南墙,深挖历史罪人的所謂“文艺细胞”,制造社会认知假象。比如,西北军阀马步芳阴险狡诈、凶狠残忍、荒淫无耻、惨无人道,早已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历史罪人和人民公敌。但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马步芳被粉饰为“环保先驱”“抗日英雄”,尤其是借马步芳公馆“馨庐”(4A级景区)大肆宣传其所谓的“利国益民善举”,2016年国家旅游局查实后作了摘牌处理。对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并没有善罢甘休,继而将马步芳与文艺作品联系起来,放大其文艺才能,主观臆断称马步芳精通音律,创作出了欢快、幸福、甜美的音乐作品,目的是要功过相抵,并借此将其美化成对中国音乐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第二,试图以“暴漫”形式侮蔑先烈。漫画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就是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时事,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读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网络开放式漫画——“暴走漫画”,即每个网民(即使不具备美术功底)都可以制作并发布,借此表达愤怒、开心、无语等情绪。正是由于这种无门槛、无界限,使得暴走漫画逐渐变味,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恶搞,也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作为宣传话语媒介。比如,2018年5月,暴走漫画发布了一段含有戏谑侮辱董存瑞烈士和叶挺烈士内容的视频,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视频中,把为炸敌人碉堡而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戏谑为“八分堡”(一种汉堡),还对叶挺将军在狱中的作品《囚歌》进行篡改,加入低俗下流的语言。视频的发布造成了恶劣影响,特别是暴漫的“粉丝”以学生群体为主,这无疑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第三,试图以“散文、诗歌、小说”形式颠覆历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文、诗歌、小说等是叙说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散文、诗歌、小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历史某个时期、某一阶段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同时作者借此能够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认知,将读者带进故事情节中,由此产生共鸣。历史虚无主义者深知散文、诗歌、小说的特性,故在此领域大作文章,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大大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愿望,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近年来这场运动却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创作文学作品的手段加以否定。在作品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为线索,大打“感情牌”,试图给那些在土改中被推翻的封建地主阶级“昭雪平反”,造成大众历史认知混乱,以致不明事理的言论、情绪充斥网络,影响极坏。

第四,试图以“向经典致敬”为旗号戏谑经典。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艺创作,在97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文艺作品,如《十送红军》《保卫黄河》《延安颂》《在太行山上》等等,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这些作品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凝结成的经典作品,每个中华儿女理所应当怀有崇高的敬畏之情。但遗憾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近年来开始在文娱领域披着“作品创新”“作品再创作”的外衣,打着“向经典致敬”的旗号,戏说、戏谑经典,恣意消费经典。比如2017年底,有着“十大抗战歌曲”之称的《黄河大合唱》惨遭恶搞,被频繁地搬上公司年会、晚会舞台,甚至电视荧幕。演绎中,表演者们动作夸张表情搞怪,丑态令人作呕,台下却笑声一片。更有甚者,《国歌》被恶搞成《股歌》。对于这些,不少观众陶醉于嘻哈之中,却浑然不知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令人唏嘘。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文化阵地的运行机理分析

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化阵地中的种种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插足文化领域作为价值输出阵地的运行流程。

1.基于文化自身的特质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就其形式而言,可表现为文明、文学、艺术、思想、理论、观念、信仰、道德、科学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换言之,文化是上层建筑范畴中的一种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当然,这都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三大特质有着密切关联。

其一,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不是有形的,也不是强制的。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常,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往往是有一个长期生活和学习的潜移默化过程,且一经形成,就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够产生深刻影响。比如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设定的《十条诫令》(起初是为针对苏联而设定的,苏联解体后,继而转向针对中国并作了修改),其目的是通过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企图发动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其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也有优劣、先进与落后之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往往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备受鼓舞、深受震撼,成为引领人们到达成功彼岸的一座灯塔,并由此产生积极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创造美好生活。反之,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社会发展,危害党和国家事业,它所造成的影响同样是深远持久的,而且还会成为难以抹去的“阴影”。

其三,文化越来越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主要取决于文化的四大社会功能,即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功能,社会发展动力功能,认识功能。从历史视野来看,由古至今,文化的作用鲜明突出。比如先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后有封建地主阶级革命和封建统治的建立。又如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继而引导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当前国际社会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中所指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

正是基于对以上文化三大特质的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步插足文化领域,兴风作浪,蛊惑人心,以达到自己的政治企图。

2.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新媒介等传播载体

互联网自20世纪问世以来,就被看作是一场革命性变革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以开放性、互动性、使用成本低、趋于个性化发展等众多优势,逐渐为人们所用,“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马克·波斯特就曾指出:“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传播系统”嘲。换言之,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空间中,并且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控制中心。即人人拥有麦克风。

我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而且互联网在此过程中也得以迅猛发展。当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并加速挺向网络强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8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占到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其中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网民7.53亿,占比高达97.5%。由此表明移动互联网新媒介在我国发展突飞猛进,并继而推动了微博、微客、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众所周知,新媒介和自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传播纽带。网络领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以“意见领袖”“网络公知”“网络大V”“网络领袖”等名义卧居于新媒体和自媒体空间中,瞄准时机、紧盯事件,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载体,发布或推送一些子虚乌有的观点、内幕、谣言等,博取公众眼球,引发社会热论,其中肆意“虚构”“解构”历史,污蔑革命领袖,污蔑革命英雄与先烈,进而达到其否定党的历史、党的领导的企图,影响十分恶劣。

3.旨在蛊惑青年群体,弱化党的生力军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网络新媒介作为传播载体,必然是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即要蛊惑青年群体,蚕蚀党的生力军。

历史虚无主义者清楚地了解我国互联网络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年人。关于青年群体的年龄界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国际社会上就有不同划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44岁以下的均划为青年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6-44岁作为青年群体。在我国,划分标准更为多样,国家统计局规定15-34岁为青年,共青团中央则认定为14-28岁,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扩至18-40歲,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则缩至10-24岁。在这里,我们综合各方面因素取10-39岁为青年界定。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中10-39岁群体占到了全体网民的73%。可见青年群体是我国网民中的主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作为党的生力军的青年(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塑性时期,缺乏对史实或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同时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倒比较热衷于聆听或接受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思想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借此乘虚而入,利用网络渗透到青年价值观的养成中,企图达到弱化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目的。

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文化阵地的渗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文化阵地的渗透、侵蚀、腐蛊,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多管齐下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服务和建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并提出。文化自信所传达的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其一,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陪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就非常自豪地说道:“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其二,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重视文化、并依靠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理论指引。除此之外,我们党的97年历史还孕育产生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富有蓬勃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这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首要的就是要在文化领域大力弘扬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强化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涵盖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内容言简意赅,理论性很强。当然,还需要创新传播路径,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文化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以此方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入。

2.净化网络新媒介舆论环境

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产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负面、消极影响,但我们也不应否定和阻止它的发展。正如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言:“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这就启示我们,面对互联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应片面地否定互联网络本身,而是要顺应时代趋势,加以治理并服务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互联网络在我国实现了迅猛发展,与之伴随的网络空间及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同时,大多数青年人中存在很少看甚至不看主流媒体的状况,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开展互联网络及新媒介、自媒介素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公众正确、合理地对待网络及新媒介、自媒介空问,提高他们辨识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的能力,从而规避他们在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中随波逐流。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整治力度。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决定了人人都可成为网络的“主人”,发布网络资源,其中就不乏有推送、分享子虚乌有的观点、内幕、谣言等有意博取公众眼球。以恶搞经典文艺作品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悄然出现的“戏说”,并逐步蔓延发展为“胡说”“恶搞”“戏谑”,使得一些经典文艺作品不断被“再创作”,特别是近年来,不少经典文艺作品被恶搞,通过网络得以肆意传播,沦为纯消遣和纯消费的工具,这实质上是在亵渎经典、亵渎历史。经典作品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魂”和“神”,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对于此类现象,绝不能姑息、纵容、包庇,要迅速出击,大力整治。“《黄河大合唱》恶搞事件”曝出后,文化部即召集17家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排查清理下线恶搞视频,共清理下线3898条目涉及恶搞经典革命歌曲的视频和165首音乐,大快人心。但在拍手称快的同時,更冀望于此类排查工作不是“一阵风”,应当形成常态机制,以更加有力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念想”。

3.强化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艺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文艺的创作、表演、研究和传播,他们是离文化最近、与文化“打交道”最多的群体。因此,做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工作对于反对文化阵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具有“铁肩担道义”的时代责任感。从社会历史变迁来看,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往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跨越和人类文明的升华。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不能缺席。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在这个高度,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以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导者和先行者。

另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在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邓小平也鲜明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些重要论述都表明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对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深入基层,精益求精,努力创作出充满正能量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民喜闻乐见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更多更美好的精神食粮。俗话说,邪不压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就会在文化阵地逐渐失去市场,不攻自破。

总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阵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筑起文化阵地的“铜墙铁壁”,打赢这场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 何成学

猜你喜欢
动向机制对策
动向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动向
动向
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