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018-10-19 18:51王玲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绘画史张彦远名画

王玲

张彦远是我国唐大画家、绘画理论家。出身官宦世家,家中藏书画精品众多,擅长鉴赏书画,但是并无传世作品流传下来,曾写过《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其中,《历代名画记》开创了我国绘画通史的科学体例,是我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研究的“百科全书”。《历代名画记》虽然以绘画史论而被世人所熟知,却在书中加入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更加丰富的讲述了绘画的理论知识。它的出现,预示了未来绘画的审美趋势,确定了书画的千丝万缕的来联系,为我们今天研究书画关系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历代名画记》系统的表述了中国绘画史的博大精深,不仅对其以前众多画家、画论的综述,而且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书画同源”是张彦远在本书中明确提出的观点,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就在书中表述“古先圣王受命......是时也,书画同体未分,象制......”他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传达人的意思,所以有了书,没有什么可以见其形状,所以有了画。书和画本来就是同名而异体,书画是同源之物,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纵观我国的山水画史,对于书画同源这个观点一直流传至今,中国绘画史的叙述中也少不了对书法的描写,原本中国的艺术史中书法史跟绘画史是纵横交错,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大家比如:赵孟頫、米芾、齐白石等人,他们不仅是中国绘画界的大师,同时也是书法界屈指可数的大家。就张彦远个人而言,他不仅有今天我谈到的《历代名画记》这样的绘画史论著作以外,还有书法著作《法书要录》。书画同源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古画还是现代画作,对于一幅画的鉴赏,不仅仅是形似的完美,而且还要把笔法作为其品评的重要标准。

中国上古时代的起源文字为象形文字,写鸟字就像画出的一只鸟,写鱼就像绘出的一条鱼,在山东出土的一些陶器上文字也是如此,写热这个字,上面是日,中间是火,下面是山,就仿佛太阳光照耀之下山上起火了一般,这种文字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图画的会意字。学习中国美术史过程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的彩陶器物,器物的边缘有很多刻画的符号。博物馆陈放的陶器破片上有先民用刀刻的刻纹。祖先们用刀代替现在使用的笔,刻画了象形意义明显的图案化文字。汉字一定程度上是图像和符号相互结合,在感性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在后来的殷商文化甲骨文中,商周的金文中仍然还出现着图画文字。汉字的起源是由于劳动人民创造的,它的起源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通过人们的收集、整理、加工、推广、最后以象形的变现形式为基础,由图画符号为媒介演变而来。

从中国艺术史中不难找出书画用笔相通,书画同源的观点。对于书和画的关系方面,自古就有很多的描述。南齐的谢赫就在其“六法”中写到“骨法用笔”,并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间接的交代了書画之间的关系,元代著名大家赵孟頫写有诗歌“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直接阐述书画本同源的观点。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有云:“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论述到中国画绘画时用笔与书法用笔有相通之处。赵孟頫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大家,并且是杰出的书法家,他极力矫正南宋留下的“墨戏”的陋习,重视基本功的培养,同时他提倡以书入画的思想,打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新篇章,也影响到了“元四家”,推动了当时文人画的发展。“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指的是画古代人物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曹衣出水”是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吴带当风”是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画人物衣带宛若迎风摇曳一样。两者都巧妙的运用带有书写意味的笔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

对于中国画而言,书法与其本身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一样的,在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也具有相同的特性。书法和中国画基本都是使用毛笔、墨水和宣纸。笔墨是中国画和书法的精髓、它作为绘画和书法的载体,在运用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墨色变化使书画更有情感和气韵。书法和绘画的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如出一辙。同样两者都是用线传送力度,用形传送结构,用墨色传送情感。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表现形式都是重在点和线条。中国绘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结构美与意境美。书法用笔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绘画造型的语言。书法和绘画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两者在创作技巧上也是各有侧重,但是两者追求的意境却是相通的。书法大师将自己的感情和境界寄托在自己所书写的线条变化和总体构图方面,绘画同样注重将情感变化藏在所绘图画线条的灵动之间,以及画面构图的寓意之中。书法中的草书就是如此,不但书写了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世界中各种变化的形象。他们并不是对文字的简单勾勒,而是他们情感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这一点与中国画所追求的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一方面在其形式的美感,另一方面更在于所作内容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书画同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书画所追求的艺术意境同源。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很难就形式来品评一幅中国画的价值。对于中国画的欣赏,中国画历来就特别注重意境,强调诗情画意,融情入景。中国画因为作者的感情投入成为了作者人生的写照,也具备了更高一层的艺术价值。清朝时期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画竹而出名。他画竹不仅展示竹子清冷含蕴之美,也赋予其笔下一颗心,并且将自己的品行和竹子联系起来。其写字,用画兰花瓣的形趣,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在里面。因此,他的书画常常被人评价为:格调高雅,意境不同凡响。中国绘画审美要求可以从画中看到一位画家的修养、情感以及作画时的情绪变化等。中国书法的审美要求书法作品“精神照人”,中国绘画审美也是要求画家作品“笔笔见精神”。由此可见,评价书法绘画作品是大体一致的。书法绘画都讲究提款等,提款并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创作的时间、作者、地点等,更能够起到点缀画面、平衡画面、给作品“增色”的作用。在元代之后,孤立的画面,并不能满足画家对于情感的表达,于是,以书法题画越发盛行,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中国书法和绘画,是我国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们都将具备强烈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书画同源”是我国书画的独特之美,它的内涵深邃。中国书画同宗同祖,几千年来交织发展,两者相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艺术史中,可以看出,无论两者是外在的表象,还是要表达的内在精神,都有许多的想通方面,书画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把书法的线条,自如地运用到国画之中,这是一个过渡到融合的过程,是需要我们不断的运用和探索的。将书法用笔更好地融入国画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中国画内在特征,中国画才能发扬其独有的特质。“书画同源”这一观点,值得我们继续去领悟、理解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5.

[2]郭熙.临泉高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1.

猜你喜欢
绘画史张彦远名画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只有两类画家会在绘画史上留下痕迹
魏葵:画家应该直面的,是永不完结的绘画史
“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张彦远论“六法”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问题研究
浅谈张彦远的“六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