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

  • 张彦远“经营位置”
    310000)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绘画艺术通史,所阐述的中国艺术论与绘画论对后世影响深刻,且涉及的绘画相关史料极广。当时虽以人物画为主流,但对山水画张彦远在其中提出了一些见地,并继承了顾恺之的“形神”观,且对谢赫“六法”有进一步阐述。《历代名画记》中也展现张彦远的艺术观,而“经营位置”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有正面提及,即:“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1]17他认为“经营位置”可统领画面。一、“经营位置”之本义(一)“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2024-01-31

  • “意境论”在晚唐五代山水画中的美学诠释
    山水画;美学;张彦远;荆浩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意境也在此时的古典诗歌理论基础上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代表着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的结合。它令人回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生于意外的同时又蕴于象内。笔者考虑到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相互渗透和共生的特点,从绘画史的局限中跃出,以美学视角审视此议题,可为我们展现出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意境不仅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晚唐五代时期促进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2023-11-20

  • 张怀作《画断》考辨
    视的重要论述。张彦远纂集《法书要录》,收入张怀瓘《书断》《文字论》《书议》《书估》《二王等书录》等篇,《历代名画记》一书也多次提到张怀瓘。据传,张怀瓘不仅著有《书断》,还有《画断》一篇。正像张彦远所言“书画用笔同法”[1]23,“识书人多识画”[1]33,《画断》虽佚,但张怀瓘作《画断》的说法说明张怀瓘在书论之外,还兼通画论。然而,笔者考察《画断》一文的著录、佚文以及《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益州名画录》对张怀瓘论画的引用,认为张怀瓘未必有像《书断》一

    美育学刊 2023年5期2023-10-15

  • 从《历代名画记》看现代中国风插图
    学史,晚唐时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可谓是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在唐代以前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绘画美学著作,有关绘画的美学理论、美学思想都只是以散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张彦远才填补了这个空白。作为思想家和美学家的张彦远,总结了唐以前有关画史、画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系统的构建了新的审美理想,结合具体的审美对象,从民族审美心理出发,为后世的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学资料和深层的文化价值。而书中对绘画理论、绘画本质的阐述,对现代中国风插图创作具

    民族文汇 2022年41期2022-07-09

  • 道法自然对绘画品鉴中“逸品”的影响
    继朱景玄之后,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他将绘画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自然”居五等首位,对五等论述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为谨细。”就其语义结构而言,此段文字实套用自《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就其哲学内涵而言,“自然”是一个源于老庄的哲学概念。老子论道经常将“道”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其关于“自然”的论述有“道法自然”“希言自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核心的意思是“自然而然”

    书画世界 2022年5期2022-06-30

  • 鉴藏文化中的恋物情结
    会艺术博物馆藏张彦远(815-907),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出生于书香之家,世代喜好书画艺术实践和鉴藏。而他用力最勤、笃爱成癖的,是在书画鉴藏及书画理论、书画史的著述方面。他自云:“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爱好愈笃,近于成癖……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真实地反映出他对书画艺术的热

    老年教育 2022年2期2022-02-27

  • 浅析《历代名画记》及其“政教”观
    名画记》中得到张彦远的鼓吹。本文首先分析了《历代名画记》的孕育过程,随后论证了其成书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着重论述与分析了《历代名画记》的“政教”观。一、《历代名画记》的孕育过程张彦远出生于唐代河东道(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出身三代宰辅的名门望族。他的高祖、曾祖父和祖父都曾位居相位,位高权重。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有相近的兴趣爱好,都比较喜欢书法,并以写书法为乐,充满闲情雅致。谈及对张彦远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便不得不提及他的祖父与父亲。“近朱者赤”,张彦远自小

    书画世界 2022年12期2022-02-26

  • 美术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例
    我们可以以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部美术史可以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历代名画记》是一部十分完备而杰出的美术史著作,这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它编纂的画史时间跨度包括了从书画的原始起源一直到中晚唐(会昌元年)的整个发展历程;它编纂的体裁对象,既有绘画又有书法,既有雕塑(杨惠之)又有建筑(如长安的寺观,并对当时壁画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了整体考察)。从这种意义上讲,称《历代名画记》为美术史的百科全书,是画史中的《史记》(采用了记传或

    中国书画 2021年9期2021-12-01

  • 《历代名画记》
    键词:拓写  张彦远  绘画材料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34-03拓写书面解释就须从拓画和写这两个词语上进行分析。拓画,从技法上来描述就是用透明性比较好的纸张,蒙在要复制的画作上面,勾勒出原画的轮廓,所勾勒出来的稿件就叫做拓稿,在拓稿上再上色,墨完成稿子。中国画起源古代,最开始是象形文字,文与画在最初是无异的。《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提到“书画同体而未分”,从此“书画同源”说就此开始,

    艺术评鉴 2021年19期2021-10-29

  • 论《历代名画记》的品评标准
    摘  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撰写了从远古到唐会昌时期共三百多位画家的小传,他提出“论六法”“别五品”“分三古”概念,并由此建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自然、神、妙、精、谨细”“上古、中古、下古”等一系列品评标准。张彦远建立的完整而有效的绘画品评系统,是艺术批评语言在唐代成熟的标志。与此同时,他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的“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对宋代以写意为主的艺术风格以及平淡天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张彦远;气韵;用笔;自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美与时代·下 2021年3期2021-05-27

  • 从“逸韵”到“逸格”*
    绘画史之父的唐张彦远(815—876),7有关张彦远生卒年代,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85页。在他“画史之祖亦为画史中最良之书”的《历代名画记》中,讨论了他的前辈有关画论的几乎所有问题,并且给他之后的论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题材。张彦远首先面对的画论传统便是谢赫“六法”。对此,张彦远作了影响至今的仂语化转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8[唐]张彦远

    新美术 2021年2期2021-04-17

  • 张彦远“书画同体”“同法”命题再探
    授、博士生导师张彦远(815—875,字爱宾,山西永济县人)是晚唐杰出的美术史论家。他编辑的《法书要录》十卷,收录自东汉到中晚唐时期的诸家的书法论著。可见他对书法史论的关注。据《法书要录》序中所言,张彦远的曾祖“少禀师训,妙合钟张,尺牍尤为合作”;祖父“幼学元常”,后来“迹类子敬”,进而“乃同逸少”;“书体三变,为时所称”,父亲也是“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其家学渊源显然为张彦远编纂书法著述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背景。不止如此,张彦远还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美术史论宏

    中国书画 2020年1期2020-12-24

  • 陆探微生卒年考辩
    曹掾。⑧(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代郧阳原刊画苑本1574-1575年版,第2页。又参考(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六,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128页。前辈学者皆以为《宋书》中有陆探微传。林树中先生说:“《宋书》原有《陆探微传》。”根据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推断其断句与俞剑华先生注释《历代名画记》时的断句差不多,俞先生断为:“见《宋书·陆探微传》云:司徒左曹掾。”[2]128孙祖白先生《历代名画记

    艺术探索 2020年2期2020-12-08

  • 《历代名画记》绘画功能论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史专著,为唐代张彦远著,成书于大中元年(847)。在《历代名画记》第一卷《叙画之源流》中,论述了绘画的功能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概括出张彦远的绘画功能论,包括“存形”、“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以及“怡情悦性”四个方面,并探讨儒家思想对张彦远绘画功能论影响与张彦远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一、《历代名画记》的绘画功能论(一)、“存形”功能张彦远在第一卷《叙画之源流》中引用了许多关于“画”的定义的论述,如《广雅》的“畫,類也”,也就是描绘类似的形物;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2020-10-29

  • 浅析唐代画论家张彦远
    张彦远,字爱宾,唐代画论家,书论家,河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生于公元813年左右,卒于公元879年左右,出身官宦世家,是盛唐时代宰相张嘉贞、张延赏、张宏靖的后代。咸通三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874)任大理寺卿。他的著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此外还有《彩筏诗集》和《闲居受用》,只可惜这两本书都已失传。张彦远家世代好尚书法、绘画,自高曾祖起便刻意收集历代书画名迹,家藏极富,他颇承家传,见多识广而又勤奋好学,学问渊博,善书画,他在《法书要录》里曾谦

    国画家 2020年3期2020-09-23

  • 细说“不刊之论”
    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又按蜀僧仁显《广画新集》,言曹曰:“昔竺干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又言吴者,起于宋之吴暕之作,故号吴也。且南齐谢赫云:“不兴之迹,代不复见,惟秘阁一龙头而已。观其风骨,擅名不虚。吴暕之说,声微迹暧,世不复传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8期2020-09-10

  • 品读《历代名画记》
    程天姿张彦远所撰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著作。全书内容涉及对绘画历史的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向的叙述和远古时代到唐代武宗会昌元年中画家传记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其因其内容丰富、体制完备,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前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一、张彦远人生经历张彦远,出生于元和十年前后,字爱宾,河东人。善于书法和绘画,喜作八分书,著有《法书要录》十卷、《历代名画记》十卷、《闲居受用》等。《历代名画记》问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8期2020-09-10

  • 从描写到书写:张彦远“疏密二体”用笔考
    210013)张彦远(815—907 年)所著《历代名画记》被余绍宋誉为“画史之祖”,更是我国古代以赏鉴著史的典范之作。在该书中,张彦远极高调又极自信地提出了两条“议画”的标的:第一,必须知道“师资传授”,第二,必须知道“疏密二体”,否则就不能“议画”。①《历代名画记》中原文是:“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史丛书本,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年,第19 页、23 页。这两部分内容分

    艺术探索 2020年3期2020-07-20

  • 《历代名画记》的绘画史价值与影响∗
    3030)一、张彦远与《历代名画记》的主要内容张彦远,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约活动于813年至879年之间。他出生于“三相张家”[1]4449,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父亲张文规等人累任重臣,张彦远本人也先后出任过左补阙、礼部主客员外郎与祠部员外郎、舒州刺史、兵部员外郎、大理寺卿等官职。[2]780、783张氏家族自张嘉贞开始便着意搜集传世书画名作,至张弘靖时,“家聚书画,侔秘府”[1]4448,可见其家族收藏积累之富。张彦远自幼

    艺术百家 2020年6期2020-06-19

  • 《历代名画记》与文人画家地位提升研究
    书画评论家、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书画评论家、美术史家以 “画史”“画记”“画评”等方式,对画家尤其是非职业性代表画家地位的辨解评判支持之上的。通过对绘画社会政教、伦理等价值的强调以及与书法、士族文人的联系性,来提升中国画家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也促使宋代以后以士族读书人为代表的“文人画”与作为职业身份的“匠画”在精神和意义上进行了分离,从而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文人”画家地位。关键词:《历代名画记》;中国文人画;地位;提升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

    今传媒 2020年2期2020-03-17

  • 书画“逸品”的格调内涵和审美取向
    后来的朱景玄、张彦远二人在逸品观念上的龃龉可以视为书画格调理论在品评层面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受顾恺之、谢赫以来“以形写神”〔11〕绘画思想的影响,朱景玄、张彦远在品第方式上均以“形”“神”二元为内在依据,主张在形模的经营中表现物象之“神”,即表现物象的天然情态。但不同的是,朱景玄以“神”为要,观念根源处实是强调不离“法”;张彦远以“神”为要,却更以“自然”为高,认为绘画作品的“自然”品格是画者的终极追求,是画艺论“法”、求“神”背后更深层的美学目的。朱景玄、

    中国书画 2020年11期2020-03-14

  • 师传·时代·用笔
    的深刻历史感。张彦远在这一节中,明确提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的美学命题。这在画论史上,当属首次。张氏把这个观点说得斩钉截铁,似乎颇为独断,却使它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突显。对于绘画研究与评论而言,如果不能从师资传授的角度进行了解与梳理的话,是无法真正进行绘画研究与评论的。这是张彦远绘画批评的一个核心观念。从开篇的讲源流,到本节的重师资传授,这在《历代名画记》中是一脉相承的。“师资传授”当然是艺术史的继承问题,但这并非一般性的继承,而是通过师承关系的梳

    名作欣赏 2020年1期2020-02-25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录学思想探微
    观公私画史》及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特别是张彦远,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和美术家, 其依据家藏书画作品及个人所学编撰的专题书目《历代名画记》所含目录学思想尤为突出。一、张彦远及其书画成就概述张彦远,字爱宾,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卒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终年六十二岁,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盛唐著名的书画大家,著作丰富。“在目录学方面,撰书画专科目录《法书要录》十卷、《历代名画记》十卷。 二目所述,皆其家藏法书名画,极为赅备。”[2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09

  • 浅谈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及其“书画同体”论
    070)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张彦远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字、绘画的功能与起源放在了等同位置,肯定了绘画的作用。张彦远是我国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书画同体”概念的史论家;他的这一概念沿用至今,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尤为体现。一、当时社会背景下张彦远对书画起源的见解关于图画的起源,张彦远把它归结于天命圣意。《历代名画记》原文中说到: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文化产业 2020年36期2020-01-02

  • 《历代名画记》中的立场矛盾分析
    付东波摘 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搨写》中讨论了“吹云非画”的问题,但卷四中所录的“烈裔喷壁”却与这一论述产生立场矛盾。类似矛盾还见于他对画家身份的限定与实际录入的画家身份之间。这些矛盾反映出一种在寻求文化认同的心态驱使之下采取的写作策略,此心态见于全书多处。为完成完整古代画史的建构,由于资料匮乏,作者取舍不易。研究中需向此取资时,对于其矛盾心态需多注意。关键词:《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叙画之兴废》一《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搨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0期2019-12-05

  • 唐代“书画同体”学说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录》中所提出的“书画同体”学说的概述及解读,将书、画两方面的著述结合起来,着重分析为何在唐代会产生这一学说观念及其影响,以此展现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关键词:书法;绘画;唐代;张彦远;“书画同体”唐代画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该书的卷一“叙画之源流“篇中张彦远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这一概念,这是在中国艺术史上首次讨论绘画与书法这两种古代重要艺术形式的内在一致性。“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0期2019-09-10

  • 浅谈张彦远“书画用笔同法”
    赫这一理论启发张彦远有了“书画用笔同法”的思想。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在此就提到了骨气、形似、立意终究是要通过“用笔”来实现的。而在最后一句“故工画者多善书”似乎已经很隐晦的暗示了绘画的用笔和书法有很大联系。一、书画用笔同法张彦远明确给出“书画用笔同法”是在“论顾陆张吴之用笔”一章中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2019-07-12

  • 源流与兴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解析(一)
    北京 张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不仅在唐代,而且在中国画论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既有丰富的画论文献,又有明确的理论价值批评。张彦远,字爱宾,唐朝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生卒年不详,但知他唐宣宗年(847 为元年)由左补阙为祠部员外郎,僖宗乾符初官至大理卿,大致可知其生活在中晚唐时期。《历代名画记》包括十卷,有明刊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等。关于各卷的内容,如《四库全书总目》称:“故是书述所见闻,极为赅备。前三卷

    名作欣赏 2019年34期2019-07-12

  • “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
    想家,尤其经过张彦远、郭若虚等人分别从客体和主体层面的推进和拓展,“气韵”这一概念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气韵”理论。因此“气韵”思想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性命题。辨析“气韵”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特征,有助于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气韵”概念的具体内涵,亦有助于理解“气韵”理论的整体意义。关键词:气韵;谢赫;张彦远;郭若虚;历史性生成“气韵”是“气韵生动”概念的省称,在中国画论中最早出现在谢赫的“六法”理论当中。“六法”理论是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谢赫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2019-05-08

  • 画坛父子:盛唐大家李思训、李昭道
    一,列神品。”张彦远称“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思训、昭道)。”明代董其昌称其为“北宗上之祖。”《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等十七件。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字希俊,李思训之子。玄宗年间官至太子中舍。亦擅长青绿山水,畫风精巧细致。虽有人评价他“笔力不及思训”,但也在其父的画风之上更加细密精巧,人马虽小如豆,却也须发毕现。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宣和画谱》著录有作品《海岸图》、《摘瓜图

    美文 2019年7期2019-04-18

  • 《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的史学体例及逻辑关系研究*
    术与史学价值。张彦远是唐代的书画理论家、鉴赏家,精通书画装裱,其著述的《历代名画记》是研究我国唐代及唐代以前绘画相关内容的重要文献。张彦远自幼家境优渥,家藏丰厚,世代喜爱书画,他耳濡目染,加之兴趣所在,最终痴迷于书画鉴藏并精于书画作品的保护与装裱。《历代名画记》约成书于公元九世纪中期,全书共十卷,主要论述了中国早期绘画的创作、理论、鉴藏、品评、市场、书画装裱、绘画名人、作品等内容,其中多篇章节对书画装裱的史料、技艺等加以记述整理。《论装背褾轴》在《历代名画

    艺术百家 2019年2期2019-01-27

  • 张彦远论“六法”
    许吉洁摘要:张彦远是自谢赫提出“六法”以来,第一个把“六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神、技、形三方面阐述“六法”与绘画关系的人。张彦远与谢赫不同的是:更重视“骨气”,少了尚“韵”的玄学色彩;引入“立意”这一概念,进一步凸显了画家主体的作用;将谢赫第五法“经营位置”提升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视其为“画之总要”。在面对绘画的形神问题,张彦远则像谢赫一样,虽不否认形或形似的重要性,但更重视神的方面。关键词: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谢赫 “六法”中图分类号:J205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2018-12-29

  • 自然之品的思考
    究生内容提要:张彦远的品第顺序是成体系的,谨细、精、妙、神、自然五品呈阶梯状上升,而后世的逸品与神、妙、能之间并不具备关联性,有为强推逸品而人为拔高之嫌疑。魏晋时期品评成风。绘画品评标准的提出,最早见于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并以六法为准绳评出27人作品的优劣。自然之品的提出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并被其尊为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品,“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以自然、神、妙、精、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2018-12-22

  • 自然之品的思考
    的提出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并被其尊为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品,“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以自然、神、妙、精、谨细为优劣五品并说“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下”。在中国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发展史中,自然之品在张彦远之前的著作中未见提及,而在后世是被逸品的说法所取代。“逸品”最早是唐初李嗣真提出的书法品评标准,特征是“偶合神交,

    美术界 2018年11期2018-12-13

  • 不为无益事与悦乎有涯生
    代称引,实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一节:“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陈师道《后山诗集》卷一二《题明发高轩过图》:“晚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即反用张语;贾似道好收藏,名其堂曰“悦生”,《说郛》卷十二采贾氏杂记曰《悦生堂随钞》,取意亦本张语。然董其昌《容台集·诗集》卷四《仿李营丘寒山图·序》云:“余结念泉石,薄于宦情,则得画道之助。陶隐居云:‘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

    书屋 2018年9期2018-09-19

  •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问题研究
    ,但往往都会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依据。究竟张彦远是如何看待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看似矛盾的品评?本文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品评方法为基准,试从多角度解读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探讨究竟该如何品评的问题。关键词:《历代名画记》;张彦远;顾恺之;品评张彦远,字爱宾,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书法家和知名书画理论家,唐河东蒲州人。他出身于宰相世家,高祖张嘉贞作过宰相,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都在朝廷作过官,且都对书画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2018-07-28

  • 《历代名画记》中“人格”与“气韵”的追求
    510000)张彦远作为士人阶层中的一员,在撰书之时自然透露出了唐代士人的价值观判断。《历代名画记》的重要性不仅止于张氏个人社会责任的自我实践,也反映出普遍存在于当时士人心中深沉的生命情感,是中晚唐士人在理想现实与世俗价值的冲突中,寻求自我转化的一种表现。1而张彦远的“士人绘画观”由于受到人生观的影响,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儒家价值之外,在审美上亦可看出道家哲学的色彩,具有注重精神体验与哲学思维的特质。他的观念不仅代表了唐代知识阶层绘画观之总结,同时也开启了宋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2018-07-12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著作性质探究
    术学院副教授)张彦远,字爱宾,原籍河东蒲州,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有宰执高官,历代收藏丰富。张彦远本人也兼善书画,喜爱收藏。张彦远在唐大中初年(847)由左补阙为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任舒州刺史,乾符初(约874)任大理卿。《历代名画记》作于大中元年,张彦远另有《法书要录》传世①。关于《历代名画记》的研究非常丰富,罗世平《回望张彦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②一文对《历代名画记》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此处不予赘述。[唐]周昉(传) 簪花仕女图

    中华书画家 2018年5期2018-05-27

  • 张彦远五等论画说的品第诠次
    雅内容提要:昔张彦远立“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以作评画标准,然没有对此“五等”做出具体的规范。“五等”并非为平行并列的关系,从自然至谨细品第逐次下降,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深刻发掘其内涵,将“五等”内容,根据其品第划分,分为三部分展开论述,以探讨“五等”品第诠次的标准以及各品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张彦远;五等;自然;谨细张彦远是唐代杰出的绘画史论家、批评家和美学家,其所著《历代名画记》有着“画史之祖”的称誉,内容精审,包罗宏富。张彦远评画不受限

    书画世界 2018年6期2018-05-14

  • 钱钟书论谢赫“六法”及相关争议评析
    义辨析,批驳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于“六法”的引用,认为其断句文理不通并且历代沿误[2]231。钱氏断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术界掀起了对于“六法”的原义和断句的思考与讨论热潮。本文主要以钱钟书本人对“六法”断句的依据和各家对于钱氏断句的辨析为讨论对象,将这些争论与思考放在艺术史的背景下进行梳理,试图揭示出“六法”的原义以及各家艺术理论的变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钱钟书关于谢赫“六法”的新观点在“六法”的理论发展史中,对于“六法”的断句一直是学术界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3-20

  • 关于“墨分五色”弊病的研究
    笔者在挖掘张彦远笔墨理法科学含量的过程中,发现与其相关并广为传用的“墨分五色”这一术语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本来张彦远的“运墨而五色具”已经是中国画笔墨理论的最经典、最科学的规范化术语,而且在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中至今一直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一些学者由于对中国画术语的规范化意义缺乏认识,为了个人撰文写作方便,无视中国汉语语法、词法及其科学规律,竟对“运墨而五色具”及其所在的完整句子片面理解,妄加简化,以“墨分五色”取而代之。这一谬误多出的非规范化术语,

    国画家 2018年5期2018-01-24

  • 浅谈张彦远的“六法”论
    方莹摘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绘画史上被誉为“百科全书”。在这本书中,张彦远深刻地论述了自己对绘画的一些见解,同时,张彦远首次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系统的阐释,为后世的绘画理论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借鉴。本文将深入探讨张彦远对谢赫“六法”的论述。关键词: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六法”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57-02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深刻地表述了自己对绘画创作的一些见解,也提出了一些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2018-01-22

  •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载有“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戶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阅读训练】概括第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7年41期2017-11-17

  • 再论“立意”与“意境”之关系
    最早出现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论》中。他在谢赫“六法”中强调了“立意”这个概念,并阐述了“立意”的重要性。张彦远说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显而易见,“立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确定画中的中心思想。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论》起初出现在公元9世纪。这时,正是人物画统治画坛时期,而山水、花鸟画也处于萌芽状态。所以说,他在谈及山水画时,提到过创造意境问题。我们又从他对宗偃的论述“境与性会”中可以理解:境是景象,性意为画家的

    名作欣赏 2017年11期2017-04-27

  • 有涯之生与无益之事
    和优雅。唐代的张彦远于无益之事更是“爱好愈笃,近于成癖”的,他甚至不怕“妻子僮仆切切嗤笑”。于书画,张彦远是“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竟至“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的地步,可见其痴迷的程度,无益之事成了他迷途而忘返的人生境界。张彦远是悦于无益之事的,他曾慨然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迷无益之事而有些道理,是为人生至乐了。张彦远

    幸福·悦读 2017年3期2017-03-28

  • 《历代名画记》补遗* ——浅谈谢赫对顾恺之的矛盾评价问题
    210000)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的评价出现了矛盾的叙述。他一方面对顾恺之高度赞许,另一方面又肯定谢赫的品评,而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却并不高。前人对于这一问题已有研究,将重点放在张彦远品评的悖论上。然而,《历代名画记》中还出现了谢赫对顾恺之品评的悖论—— “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和“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的矛盾描述。本文基于这一未被前人关注的矛盾进行探讨,希冀有新的发现。《历代名画记》;《建康实录》;顾恺

    文化艺术研究 2017年1期2017-03-26

  • 有涯之生与无益之事
    和优雅。唐代的张彦远于无益之事更是“爱好愈笃,近于成癖”的,他甚至不怕“妻子僮仆切切嗤笑”。于书画,张彦远是“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竟至“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的地步,可见其痴迷的程度,无益之事成了他迷途而忘返的人生境界。张彦远是悦于无益之事的,他曾慨然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迷无益之事而有些道理,是为人生至乐了。张彦远

    幸福 2017年8期2017-01-30

  • 浅谈张彦远的“书画用笔同法”
    紧密的关系。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篇中说:“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趋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此段张彦远第一次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作书、作画时要“意存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9期2016-12-26

  • 浅论“书画同源”
    ;汉字;绘画;张彦远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39-01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奎有茫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张彦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2016-07-09

  • 隋前 “临”的史实与概念生成
    ”等技术产生。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中曾说 “顾恺之有摹搨妙法”。[4]南朝宋虞龢 《论书表》云: “由是搨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5]“今搨书皆用大厚纸,泯若一体同度,剪截皆齐”。[6]此后, “摹”开始延伸出用薄纸或透明的纸蒙在范本上摹写或摹画的意思,但许多情况下 “摹”依然是指 “临”。南朝范晔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曾于熹平四年 (175)亲书六经文字于碑: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7]先不说此时纸张尚未取代简牍,

    书法赏评 2016年6期2016-04-04

  • 论《历代名画记》与《中国画学全史》的先入之见
    背景之下,作者张彦远的论述却明显带有厚古薄今的意味;张彦远出身于宰相世家,受家庭熏陶喜爱研究书画,同时受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在《历代名画记》的论述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阶级偏见;在画鉴品评方面,张彦远多次提到“怡情悦性”,表露了对自然的崇尚之情;其思想受道家影响较深,对道士、隐士较为推崇。与《历代名画记》相比,《中国画学全史》的成书于20世纪初,其体系明显有了近代史学的特征,引入了文化史的概念,摒弃了在此之前的封建等级观念;作者郑午昌虽捍卫着传统绘画,但并未对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2015-07-12

  • 张彦远
    唐代绘画史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该书的《叙画之源流》篇提出了“书画同体”,这是中国艺术史上首次讨论绘画与书法这两种古代重要艺术形式的内在一致性。其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中国远古有所谓“河图洛书”之说,即在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呈给大禹,大禹依此成功治理水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28

  • “意”与“笔”的关系探究——对《历代名画记》绘画笔意论的阐释和补充
    作的过程来看,张彦远所提出的“意在笔先”和“画尽意在”的命题,是对绘画创作过程之始、之终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意”与“笔”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即“意在笔中”,这是对绘画笔意论的补充和完善。关键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关于“意”与“笔”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庄子美学和《易传》美学中关于“象”和“意”的讨论,它们形成了“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立象以尽意”的命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2015-02-20

  • 与古为徒·张彦远
    位絮叨的作者叫张彦远(815—907),这篇伴我步入大学生涯的文章,就收在他的名著《历代名画记》里。张彦远属于河东张氏。唐初,这一支还默默无闻。但到了张彦远的高祖张嘉贞时,情况大有改观。玄宗年间,嘉贞登相位,整个家族就此兴起,步入新兴士族队列,此后,嘉贞之子张延赏在中唐大历年间再度拜相。随着张嘉贞的孙子张弘靖在元和年间又一次当上宰相,河东张氏的显赫无以复加,号称“三相张氏”。但张弘靖已是晚唐人。当时藩镇四起,天下蠢蠢欲动。他奉命节度幽州,却不懂得治军,对士

    西湖 2015年1期2015-01-14

  •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再认识
    二李”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美术史学界对此论看法不一,有肯定支持的,也有怀疑批判的。其实张彦远所著述的文字本意是详实可靠的,只不过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可能出现了传抄、翻刻、遗漏之误。山水之变过程中,吴道子的功劳是很大的,更应该是“成于吴”才符合逻辑。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山水之变“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此论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影响着美术史学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分析其深刻含义,意义重大。对于“始于吴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16

  • 近十年张彦远研究综述
    000)近十年张彦远研究综述刘凤林(商洛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为了进一步明确近十年来张彦远研究的现状及特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对近十年来涌现的与张彦远生平、撰述、思想相关的重要文献作以分析,认为近十年的张彦远研究在格局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学术界对张氏撰述中《法书要录》的关注不够;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除了极个别的文献能够独出机杼有所创新之外,大多数的研究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文献分析方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张彦远(815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10

  • 《历代名画记》“国初二阎”句句读辨正 ——兼论张彦远“渐变所附”说
    辨正 ——兼论张彦远“渐变所附”说张剑滨1.2 (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2.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篇是研究晋唐山水画史的基础文献,其中“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一句广为征引,影响颇深。然此句在断句上的失当,既导致文本歧义,且“擅美匠学”亦不合古语构词规则,进而影响了对“渐变所附”说的理解。滕固与许祖白“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的句读,不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04

  • 虚静妙悟,为画之道——浅析张彦远对“虚静”“、妙悟”说的发展
    唐代著名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顾恺之的画作时说:“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①张彦远所谈的是鉴赏顾画时的感受,他认为“妙理”是品画的标准,即“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只有达于“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虚静状态,才能“臻于妙理、妙悟自然”,并进而指出,“虚静”、“妙悟”是“所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