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性学习中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摭谈

2018-10-21 10:52陈婷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生活素材综合性学习

陈婷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内容基于生活素材,强化课堂上的多重体验,通过课内外知识、实践活动的延伸、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和综合知识整体的运用,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生活素材 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数学素养现状仍然令人担忧:一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二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三是学生数学学习途径单一。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主要指向于学习方式的综合,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重探究、应用,重过程、参与,重方法、体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数学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以我执教的三年级教材为主,谈谈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巧用生活素材——探源

综合性学习,总是基于一定的素材展开的。什么样的素材才能较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它的源头是什么呢?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特别容易受生活、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教学中选取的素材和设计的实践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主体经验为主。

1.合理调整教材素材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数学教材的调整跟不上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留意并收集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备课时适当调整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三年级《千克和克》一课,教材中设计了用一枚2分硬币来建立1克的标准。可如今2分硬币已经不再是流通货币了,市场上很难见到,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2分硬币,更别说用它来感受1克的质量了。通过寻找,终于发现1支香烟的重量正好是1克。課堂上,讨论1克质量的时候,我们就从讨论1支香烟的质量开始。一听到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周围的烟民可多了,爸爸、爷爷、叔叔等,大家畅所欲言。确实,与2分硬币相比,1支香烟相连的生活经验差别是非常大的。教材中的素材不能脱离生活,它应该是能对教学对象实现最为广泛的接触或使用,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苏教版数学教材常常在某一单元结束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目的是把学生带入社会的综合活动之中,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通过合理运用单元学习的知识,恰当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之后,设计了“北京长什么样”实践活动课。告诉学生北京市在一定比例地图上的周长和面积等数据,请学生画出它的形状。只通过这两个数据,得出的形状也是不确定的,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分工、自研方案、自行修正,活动的经历让其真正理解了图形的这两个度量值,同时有效避免了周长和面积公式、单位之间的混淆,降低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率,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多重体验——固本

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源于多种感官的参与,多元化体验,它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一种学习。只有在这样的体验中才能够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根本。

例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环节一:呈现学生的校园情景,感知图形,调动旧知

照片展示:学校教学楼、橱窗、书廊、宽敞而温馨的教室。

提问:这些景色中,有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红色框出的这些物体的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为什么是长方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方形吗?

体验一:看

环节二:充分操作,观察图形,建立概念

拿出长方形纸,通过自己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同桌两人可以交流一下。

体验二:折、量、比

环节三:动手制作,加深概念

你们可以创造一个长方形吗?

老师给每一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些材料。

请小组四个成员分别选择不同的材料创造一个长方形。

教师评价:这些同学做的是长方形吗?你是怎样验证它是长方形的?

体验三:拼、画、围

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共组织了三次体验活动,这三次体验包含了看、折、量、比、拼、画、围。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多次体验,而是多样的、递进的、互补的。有直接感知,有实践操作和对比交流;有独立完成、也有小组合作探究。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的感受是综合性的、整体的,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愉悦的。

三、探索延伸与融合——促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知识的获取,不能局限于数学课堂四十分钟,要驾于课堂之外,更要融入各个学科之间,不断探索寻求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

1.课内外的延伸

设计较好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引领,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有目的的整理和思考;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空间上的认识。课后布置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2.学科间的融合

长久、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合理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方式或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针对一些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问题,也有效地做到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

例如三年级《千米和米》教学中,学生做到填空题“长江大桥长约7000(米)和长江长约7000(千米)”时,特别容易把长江长约7000千米写成7000米。刚开始以为学生是审题出错,把“长江”看作“长江大桥”,所以不断地要求学生认真读题,但是同样的错误还是不断发生。找了几个同学询问,才了解到原来学生把长江的长理解成了长江的宽。于是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教学一下有关“长江”方面的知识,打开了中国地图,让学生去找寻长江,观察长江流经了几个省市,指出这是长江的长度,再看横跨在长江上的大桥,这是长江的宽度,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便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还有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你在给我们上品德与社会课吗?这样的方式真好!”通过这次学科间综合性地学习后,学生做题中再也没有出现这类错误了。

只有在教師和学生不断自主的探索和发现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内外知识的延伸,达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数学知识的认识是丰富的。这样不仅及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吸引他们综合性地采用各种学习方法,主动进入学习活动,同时获得了有意义、有价值、具有可持续性的经验和财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重整体运用——提能

综合性学习的根本就在于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求平均值的问题:“小丽参加唱歌比赛,五名评委的打分是:88、89、91、90、92分。小丽的平均分是多少?”计算多个两位数的平均值,学生出错率较高。所以在教学平均值问题的同时,除了竖式计算方法,估算、巧算的教学更为重要。估算既是数学学习和理解的一个方面,更能通过估算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根据平均值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可以估计出平均值应该比88大,比92小。如果算出的结果在这个范围以外,便一定是错误的。还可以根据五个数的中间数来估计平均值是90。计算中的巧算,可以把五个数判断大约是90,多算了几就减去几,少算了几就加几。竖式、估算、巧算等计算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挖掘数字、符号中的信息,关联数学知识内涵,积极思维,由此建立一个整体的数学体系。

数学综合性学习“以生为本”,不断探究教学源头,加强巩固知识根本,全面促进思维发展,可以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能力生活素材综合性学习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生本之美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