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2018-10-21 18:37陆婧晶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数学教学

陆婧晶

【摘要】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教材知识体系间的编排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想要通过对教材的教学,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读懂教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让解题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知识内在联系 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所谓数学解题,就是求出数学题的答案。而解题能力,指的是分析题目、明确正确条件,并能懂得条件与条件的关系,从而得到答案的能力。对于数学学科,解题是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要通过解题活动来完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研究数学解题,特别重要的是要对揭示数学问题解决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有重要启发作用。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一书中提及:解题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表。在这张表中包括了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和回顾四大步骤。现阶段,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常常忽视解题研究,空谈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弱化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如何利用好教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呈现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精准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将一个个知识点连成线,并拓展成面,这样才能让解题教学更加有效。

二、实施阶段

(一)在一题多解中探寻知识间内在联系,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教学片段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提升解题能力。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条件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三年级)、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四年级下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例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1.读题、审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图

(1)画图策略的需求

师:这道题和我们经常做的应用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题目有点复杂,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清楚地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会画吗?自己试一试。

(2)介绍画图过程

教师邀请一名学生来介绍线段图的画法。

(3)看图说题意

师:看着线段图,你能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

(4)比较题目与图

师:同样的题目,不同的呈现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解答和分析

师:请你结合线段图介绍一下。

生1:小宁:(72-12)÷2=30(枚)

小春:72-30=42(枚) (板书:去)

生2:小春:(72+12)÷2=42(枚)

小宁:72-42=30(枚) (板书:添)

生3:72÷2=36(枚)

12÷2=6(枚)

小春:36+6=42(枚)

小宁:36-6=30(枚) (板书:移)

4.比较

师:去、添、移,虽然它们的解法不同,但是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呢?(想办法使两人邮票的数量变得同样多)

5.检验

(1)根据你的经验,可以怎样检验?(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

师:题目中有两个条件,为了确保正确,两个条件都要检验。只满足一个条件,不够严谨。

6.回顾

梳理解答过程:画图整理—分析解答—代入检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与代数” 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排的线索是,呈现了已知小宁与小春两人邮票数量的和与差,求两人邮票枚数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四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其中在理解题意的环节,介绍了画线段图的方式,借助图形直观,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不启发学生用画图的策略,很多同学会无从下手。通过画图,学生很容易想出了三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题多解。教师面对三种解题过程,不应止步于此,应该进一步探寻本质。提问“去、添、移,虽然它们的解法不同,但是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想求出小宁和小春分别有多少枚邮票,就要想办法把两人的邮票数变得同样多。这就把原本复杂的和差问题,转化成了如何求两个量同样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曾出现过。一题多解可以探寻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解题能力。

(二)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片段

请想办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1.研究学习单

提问: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几个、怎样摆可摆成长方形?填一填。

总结:小正方形的总個数=每排个数×排数

2.总个数与长方形面积关系

提问:为什么摆了15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呢?

总结:总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的长、宽与每排个数、排数之间关系

提问:观察“每排个数”与长方形的长,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长。

提问:“排数”与长方形的宽,你又发现了什么?

总结:排数(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4.公式推导

5.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都根据了已有的知识。在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要想解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把新知识嫁接旧知识,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充实、扩大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明白:总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长,排数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很自然得到了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梯形面积推导公式,圆面积推导公式,等等,带着学生经历推导的过程比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运用自己推导得来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会更加灵活。

数学知识体系不是由一块块知识机械地堆砌而成的,而是按照它们之间特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每一部分数学知识既是前面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着眼认真钻研教材,注意寻求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这种内在联系所构成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类比、联想等认识活动,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达到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