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8-10-21 04:09王文文
健康科学 2018年11期

王文文

摘要:目的:探究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电刺激治疗中增加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不断提高孕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8月~2018年6月期间接收的66例自然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产妇资料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电刺激与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两种干预方法下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于孕产期给予孕产妇电刺激干预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可有效促进孕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孕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孕产期;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电刺激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为常见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于女性妊娠及阴道分娩造成其盆底肌肉组织受损、肌力下降引起,对产妇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于产后早期对其进行有效的盆底肌肉康复训练[1-2]。本次研究将电刺激疗法联合孕产期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应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中,在减少其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方面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为于2016年8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6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所有孕产妇均为首次单胎妊娠,经阴道分娩。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孕产妇资料分为对照组(n=32)与观察组(n=34),对照组孕产妇年龄最大34岁,最小22岁,平均(26.53±1.36)岁;体重指数(BMI)最大24kg/m2,最小18kg/m2,平均(20.72±0.83)kg/m2。观察组孕产妇年龄最大33岁,最小23岁,平均(25.73±1.44)岁;BMI最大25kg/m2,最小18kg/m2,平均(21.42±0.77)kg/m2。将两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为,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本次研究征得所有孕产妇与陪同家属及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孕产妇产后42d复查均无异常发生;将存在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盆腔结构或阴道发育异常、认知功能或沟通障碍、不愿意配合者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电刺激治疗:于产妇产后42d恶露排干净后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所用电刺激治疗仪为广州杉山公司提供的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嘱咐其将大小便排空,取产妇平卧位,以治疗头轻置于其阴道内,刺激电流初始强度设置为0mA,后逐渐增加至30~60mA之间,限度为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收缩但无不适感;取生物反馈模式时根据治疗仪显示器图示指导及判断产妇自动收缩方法及强度,交替进行刺激与反馈,持续治疗20~30min;以2次/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5周。观察组采用电刺激联合孕产期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⑴电刺激疗法同对照组;⑵盆底肌功能训练:取产妇平卧位,并保持双腿屈曲少分开姿势,Ⅰ类肌锻炼:指导其吸气时尽量将肛门及阴道缓慢持续收缩,保持6~8s,呼气时缓慢放松,间隔5~10s后重复,连续做20min;Ⅱ类肌锻炼:指导产妇将阴道及肛门以最大力快速收缩后立即放松,连续3~5次,再放松3~5s,连续10~15次/轮,重复3~5轮,反复练习至掌握后逐渐增加训练量,注意指导其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连续治疗8周。同时加强指导产妇间断排尿训练,即在每次排尿时有意将排出速度减慢或停尿数秒,指导产妇在大笑、咳嗽或提重物等运动前将盆底肌肉收缩。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两种干预方案下孕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当尿隔垫在2g及以上,则为发生尿失禁,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等级,以产妇在打喷嚏或咳嗽时才会发生尿失禁为轻度,以产妇在行走或上楼梯时发生尿失禁为中度,以产妇卧位或站立时可发生尿失禁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表示以百分比(%)进行,由方差( )完成对其的检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检验结果 <0.05进行说明。

2、结果

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女性盆底内含肌群、筋膜、韧带,神经极其丰富,其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从而形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以将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便于机体排尿及排便等,女性妊娠后其子宫体积的质量将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增大,盆底组织在重力的影响下可受到牵拉与压迫,尤其是在臨产过程中,其阴道或肛提肌群将由于机械操作或产妇用力过度而受损,进而削弱了盆底肌群及其神经功能,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以尿失禁较为多见,对产妇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更对其生理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对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强其盆底肌群生理功能从而对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起到预防或减少的作用[3-4]。

盆底肌电刺激为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强度对盆底肌群进行刺激,促使其被动产生节律性收缩及伸展运动,达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的效果;同时刺激盆腔脏器神经,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对膀胱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扩大了膀胱的容量,从而减少尿失禁。孕产期的盆底肌训练通过产妇主动收缩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促使盆底肌肉力量的增强,从而达到增强控尿能力的效果,改善盆底肌功能[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孕产妇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表明功能训练指导可有效增强电刺激的效果。

综上所述,于孕产期给予孕产妇电刺激干预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可有效促进孕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孕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红.盆底肌锻炼配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3404-3406.

[2]蒋维,韩炜,刘维红,等.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04):368-369.

[3]孙利,沈孟荣,陈东颖,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J].安徽医学,2017,38(01):81-83.

[4]殷观梅,韩耀伟,张春华,等. 3种盆底肌肉治疗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7,25(10):685-689.

[5]黄丽霞,谷玉红,房桂英,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5):55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