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兴替各显其能 中华文明万古流传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

2018-10-22 08:39刘春
中学政史地 2018年25期

刘春

山东省汶上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知识梳理】

一、历代举措强君权,科举刷新选官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时期发展情况中央地方思想或选官制度隋朝唐朝完善创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北宋加强“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弱相权。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重文轻武,发展科举制。元朝发展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行省,在行省下,设置路、府、州、县。

(续表)

时期发展情况中央地方思想或选官制度明朝清朝顶峰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军机处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辖。大兴“文字狱”。

二、农工商业齐发展,经济繁荣盛世现——经济

1.唐朝

(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筒车等。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②陶瓷业:生产水平高,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③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2.两宋

(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占城稻传入并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棉花、茶树种植区扩大。

(2)手工业: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兴起棉纺织业,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②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③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指南针。

(3)商业:①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城市街道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早市和夜市,不受时间限制;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发展成重要的商业贸易区。②海外贸易: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③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明朝

(1)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②丝织业:苏州是丝织业中心。③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徽商、晋商。

4.清朝

(1)农业:耕地面积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2)手工业: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并且颇具规模。

(3)商业: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机构管辖固边疆,民族交融谱新篇——民族关系

1.唐朝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③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④唐蕃友好: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两宋

(1)辽与北宋:①战争:澶州之战,辽威胁宋都城开封。②议和: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③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西夏与北宋:①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②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③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与南宋:①战争:岳飞抗金,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郾城大捷大败金军主力。②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③影响: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元朝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清朝

(1)册封:1653年,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战争: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3)民族迁徙: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四、引进走出促交流,兼容并蓄活力显——对外交往

时期表现影响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促进新罗社会的发展。天竺玄奘西行。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宋元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马可·波罗来华。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维护了东南沿海的海防安全。

(续表)

时期表现影响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祖国统一。雅克萨之战。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五、科技领先傲世界,文化繁荣后世传——科技文化成就

时期类别代表人物或成就唐朝诗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绘画阎立本、吴道子。宋元文学宋词北宋的苏轼、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科技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指南针北宋时制成,并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续表)

【拓展提升】

1.中国古代的选官方式

(1)秦国:按军功授爵。

(2)西汉:(察举制)按品行入官。

(3)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入官。

(4)隋唐至清:(科举制)按才学入官。

2.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新疆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台湾

①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西藏

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③1653年,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51年,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真题链接】

1.(2018·江苏扬州)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 )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的职能。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具体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

2.(2018·四川成都)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由此可以判断出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正确答案为D。

3.(2018·山东聊城)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而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故正确答案为D。

4.(2018·山东济宁)《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相关制度的创立与影响。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属于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开创三省六部制的是隋朝,唐朝只是完善三省六部制,故③表述错误;④东厂和西厂不是明太祖设立的,故④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5.(2018·山东德州)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 )

A.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B.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D.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经济情况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京剧到清朝才初步形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正确答案为D。

6.(2018·江苏南京)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 )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相关知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特别是海外贸易更是超过了前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

7.(2018·山东德州)“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解析】据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作者应是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最能反映戚继光抗倭决心。故正确答案为C。

8.(2018·江苏无锡)《中国历史十五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故正确答案为A。

9.(2018·重庆B卷)对于右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

( )

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

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30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正确答案为B。

【专题集训】

1.某位皇帝不仅使“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3.“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交往

4.将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厂卫制、④科举制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5.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6.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 )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7.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这位统治者是

( )

A.康熙皇帝 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 D.道光皇帝

9.历史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文物见证了

( )

A.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和谐

B.明朝时对外交流的盛况

C.清朝对东北边疆的守护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0.下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按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1.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12.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内在含义。阅读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13.下列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4.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是邵阳洞口县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曾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许多名篇我都能背诵。”下列作品属于李白的是

( )

A.《蜀道难》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西游记》

15.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

( )

A.苏轼 B.汤显祖 C.马致远 D.关汉卿

16.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18.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的是

( )

①《本草纲目》 ②《天工开物》 ③《伤寒杂病论》 ④《九章算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D 6.D 7.C 8.A 9.D 10.A

11.D 12.D 13.D 14.A 15.D 16.D 17.A 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