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的效果评价

2018-10-22 08:06张婉秋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循证胃癌评分

张婉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

胃癌是一类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致死率较高[1]。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患者往往背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影响其生存质量[2]。循证护理是一项具有实证性、科学性的护理模式,现就其对胃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作如下分析、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其中分析组与对照组各30例患者。分析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岁,平均(60.1±5.5)岁;发病部位:胃体小弯部6例,胃窦小弯部12例,贲门9例,胃角2例,其他部位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2岁,平均(60.7±5.7)岁;发病部位:胃体小弯部5例,胃窦小弯部13例,贲门7例,胃角3例,其他部位2例。经SPSS19.0软件分析,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可行。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体位、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进行口头宣教,注意术前、术中与术后基础护理和细节护理,对患者给予心理疏导等。

分析组行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确定循证问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确定本次实验的循证问题为胃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包括术前焦虑、肺部感染、术后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皮下气肿等。(2)循证支持。查找相关文献,寻找有用的科研证据,将其与患者护理需求和护理人员工作经验相结合,为患者制定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案。(3)实施护理。①术前护理。术前加强病房巡视,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报告,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法、安全性和效果,认真、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给予患者恰当的心理疏导,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工作。在术前30分钟进行镇静,给予抗胆碱药物,需根据患者体重确定麻醉药的用量。②术中护理。根据手术需要适当调整体位,选用与患者身材匹配的固定装置,注意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确定好患者出血量,合理控制出入液体量,调整好滴注速率,以防因输液过量而引起心力衰竭。在手术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其呼吸畅通,并密切观察其心理状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③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嘱咐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后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各类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术后早期拔除胃管,持续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咳嗽方法,协助患者叩背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严密监测术后生命体征,观察胃肠减压管,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与数量等,一旦发现有出血倾向,立即报告医师并处理;确保胃肠减压管的通畅,以减轻吻合口张力,改善吻合口的血供,预防吻合口瘘;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促进吻合口的吻合;同时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用地塞米松、3%高渗盐水、普鲁卡因洗胃,减轻吻合口水肿,预防吻合口梗阻的发生;及时为患者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做好引流管护理,确保引流畅通,注意避免引流管脱落。加强体温监控,注意患者保暖;指导患者早期运动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血液循环,加粗皮下气肿的自行吸收。

1.3 评价标准

1.3.1比较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情绪状态。采取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情绪状态,得分临界值为7分、7分,以得分低低者为佳。

1.3.2比较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采取SPitzer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总共包括5个评估项目,即日常生活、活动、健康、精神、支持,各项怕评分0-2分,总分0-1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1.4 统计学方法

对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实验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取标准差(±s)和百分率(%)表示,并行t值和 x²检验,在P<0.05时组间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HAMD、HAMA评分对比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的HAMD、HAMA评分相比P>0.05;在手术后,分析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HAMD、HAMA评分对比( ±s,分)

表1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HAMD、HAMA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HAMD评分 HAMA评分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分析组 30 10.1±1.3 3.8±0.6 9.6±0.9 4.0±0.7对照组 30 10.3±1.2 5.5±0.8 9.8±1.1 5.2±1.0 t 0.619 9.311 0.771 5.385 P 0.538 0.000 0.444 0.000

2.2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SPitzer评分对比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SPitzer评分相比P>0.05;在手术后,分析组患者各项SPitz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SPitzer评分对比( ±s,分)

表2 分析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SPitzer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日常生活 活动 支持 精神 健康 总分分析组 30手术前 0.35±0.08 0.43±0.17 0.42±0.22 0.54±0.27 0.26±0.10 3.05±0.93手术后 1.27±0.24 1.56±0.27 1.17±0.31 1.33±0.18 1.50±0.20 6.88±1.36对照组 30手术前 0.36±0.09 0.45±0.18 0.44±0.23 0.56±0.28 0.27±0.08 3.09±0.91手术后 0.82±0.11 1.01±0.26 0.96±0.30 1.20±0.19 1.19±0.23 4.76±1.29

3 讨 论

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病率呈明显的地域性,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肠化生等)、饮食习惯、地域环境、免疫功能抑制或缺陷、老化、胃癌遗传与基因等诸多因素,早期胃癌大多无明显症状,难以被发现和诊断,进展期胃癌多会表现出疼痛、体重下降、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晚期胃癌可见贫血、消瘦、恶病质等症状[3]。手术疗法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在术后还需接受化疗治疗,患者往往因病情严重、担心手术安全性等原因背负严重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即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生存质量。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还需重视护理干预的作用,给予患者恰当的护理服务[4]。循证护理是一类高效、优势突出的护理模式,讲究护理操作的科学性,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能将相关科研证据与患者需求、护理人员工作经验相结合,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护理中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其痛苦,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改善其生存质量[5]。本次实验证实,在对胃癌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其情绪状态显著改善,HAMD、HAMA评分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各项SPitzer评分较手术前显著提升,且上述指标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组间比较P<0.05,本次实验结果与吴娟[6]的实验结果类似。

可见,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围手术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循证胃癌评分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