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研究综述

2018-10-23 09:02刘博维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

刘博维

摘 要:常人方法论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在过分忽视涉及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的60年代,常人方法论成为以批判和反思帕森斯理论为主导的新兴社会学流派。以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论者,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的关注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和技能來组织自己的社会行为,并在“可说明性”“索引性”“反身性”等概念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并为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提供了灵感源泉。

关键词:常人方法论;社会秩序;索引性;反身性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81-02

自1967年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出版《常人方法论研究》(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一书以来,常人方法论便被纳入主流社会学中,特别是微观社会学理论、方法论个体主义、关于“秩序感”的理论方面。加芬克尔在帕森斯、舒茨等的理论影响下,提出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对传统社会学理论关注重点发起挑战。加芬克尔创立的常人方法论是研究人的日常活动,尤其是社会互动中形成习惯的方面,包括了两个内涵:其一,社会学研究应以日常生活为导向,分析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常识、一般的技能来开展他们的社会行动。其次,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日常行为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定。常人方法论作为美国社会学和欧洲社会学理论结合的“怪胎”,在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颇有争议,但却是社会学理论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常人方法论的理论渊源

(一)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对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是加芬克尔成为常人方法论一个经典“母题”。加芬克尔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是“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帕森斯认为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决定了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而加芬克尔则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行为主体产生具有连续性的且暂时性的结果,在行动者的行动中确立了规则。常人方法论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秩序,“颠倒”了帕森斯的理论。

(二)现象学及现象学社会学

对常人方法论影响最大的是现象学及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真正将胡塞尔现象学应用于社会科学对经验世界研究的是舒茨,舒茨更是直接地为常人方法论家提供了如何解决社会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常人方法论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考察和论证,但它不是试图改变一般规则,而只是总结日常生活的语言及行动潜在的经验。

(三)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

正如许多社会学流派一样,常人方法论的兴起也受到了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语言学转向”。维特根斯坦指出,活动是理解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在特定情境中才能了解词与句子的意思,这对常人方法论后来发展出的重要分支“谈话分析”之间的关联更为明显。

(四)符号互动论

常人方法论与符号互动论研究的重点都是日常面对面社会互动的微观分析上,都关注社会生活的主题体性基础。常人方法论的研究和戈夫曼对日常“接触”和“互动仪式”的研究多少充满着一致性。

(五)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常人方法论长期以来已经被拒绝与经典社会学理论存在某种关联,但是在某些方面常人方法论还是接近于经典社会学家的意味,如涂尔干晚年关注于社会认知,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论述和解释社会学的讨论。常人方法论能够为整个社会学提供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并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对话,这就是当代常人方法论学家更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二、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一)对帕森斯的批判和社会秩序问题

常人方法论与帕森斯理念直接的斗争几乎都是对立的。在结构功能主义超越社会秩序、社会人的社会化的内化结构的理论假设中,加芬克尔认为,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中,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他认为社会家们以顺从规范事实来假定了行动的服从特征,认为行动是被动服从,并不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如果社会秩序不是先验存在的,规范与规则不是外部行为者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入,行动者也不是被动地服从固定规范的,那么应该如何确保社会秩序有效存在的呢?

加芬克尔认为:第一,重复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有利于社会行动者努力的“成果”或“成就”。第二,规则不应先于行动,作为行动规则发挥潜在计划的作用,相反它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第三,如果有社会秩序的存在基础,那也只是认知而不是规范。这里“基础”的含义远不是帕森斯心目中僵化的“物品”,而是一个“过程”。

这种说法可以作为加芬克尔本人对常人方法论的定义:“我所说的常人方法论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把索引型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理性特征,视为日常生活中那些组织有序、富于技艺的实践的成就,而且是带有或然性的持续不断的成就。”整个世界在被行动者时时刻刻地创造出来,社会人发起的行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明朗,常人方法论从这里开始颠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构建。

(二)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

在显而易见的社会事实方面,常人方法论指责传统社会学的视而不见。在常人方法论看来绝大多数的社会人是没有经过社会学训练的普通人,而他们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理论建构者和行为方式的诠释者,社会学家的分析、观察和评论并不是客观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发展行径早已从理论意义和普通人的行动含义上有迹可循了。社会学的任务是观察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面孔和运作机制,找到日常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加芬克尔提出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在特点,也是常人方法论主要的几个概念。

1.日常实践的可说明性。日常生活实践是一个可说明的实践,是用于被报道和观察的实践,或正处在报道和观察中人们可以使用的实践。对于日常实践行为而言,规则与规范是被认知的,它们是行动者理解和解释实践行动的参照物,它们的作用在于描述和说明实践行动。常人方法论对日常实践推理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可说明性。

2.日常表达的索引性。常人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索引性,它是指未曾言明的知识和信息都会引用在谈话和行动中,而表达意义的理解必须诉诸其他表达的意义,而这些被涉及的表达本身就具有索引性。客观表达主要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普遍特征予以描述,是不受情境限制的。借助于客观表达,对现象的共同命题的系统阐述是有可能的,而且这些命题是普遍有效的。索引性表达本身具有合理性,社会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对这些合理属性描述和说明索引性进行表达。这也是加芬克尔多次在常人方法论定义当中的,即把常人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索引性表达的合理性属性”研究对象。

3.日常行动的反身性。实际行动的反身性必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行动者在用其所属的互动模式(它本身也在互动中形成)理解具体互动行为(即理解相互作用的现实材料)时是如何把一定类型的社会结构定义为互动过程的。加芬克尔称这个过程为标准化的反身过程,也就是说,当参与者按照社会标准化的规则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达到行动预期时,实践的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就是社会。简言之,这是行动者理解社会及社会行动的过程。

(三)常人方法论于社会学的推理实践

1.常人方法论的无差异性。常人方法论向孔德、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学提出挑战,把社会学的观点放置于日常生活之中,它明确地主张要用普通人面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人际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无差异”有以下两个含义:第一,研究者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分析如何在实践行动中探索,寻找人们用来发现、理解、接受或拒绝等特定信息说明的方法。第二,知识平等理论,普通人和社会学家的平等性,强调社会学应根据社会成员的立场和成员的使用方法来进行解释。

2.研究范式的适用性。常人方法论虽然涉及了社会学、人类学、解释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经验研究方法,但总是能在不同程度地加以创造这些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论独特的适用性。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已有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常人方法论的方法是一个无形的准则,这些准则依赖于常人方法论研究者所具有的使方法和现象之间相符合的创造能力。普通人的方法论虽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解释学等相关学科的经验研究方法,但总是不同程度地产生这些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论的独特性。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已有的研究方法,达到自己研究的目的。

3.实验方式的独特性。加芬克尔所创立的最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式就是“破坏性试验”,它的目的就是打破常规进而找到本质常规。其内容是:一是打破正常的生活秩序,观察如何得以建构或重建社会现实的过程。二是社会秩序建构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人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而并未知情。三是社会现实是脆弱的、温柔的和易破坏的。

三、常人方法论的发展演变

(一)谈话分析

谈话分析作为常人方法论的一个独立分支,开始于萨克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的研究中心,他将谈话本身作为一种人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活动。他认为谈话是基本的社会类型,而非仅仅是说明社会过程的资源,谈话这一社会行动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行为。从70年代末开始,谈话分析逐渐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向制度化领域转化。制度性的谈话包括各种制度化场景中的谈话互动,如教室教学、法庭辩论、新闻访谈等。

(二)工作研究

20世纪80年代,加芬克尔及其学生共同发展出一种“新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论的工作研究”。这个研究最初的目的在于广泛地运用在把握自然组织化的日常活动的领域,最后发展成为关注处理狭义的职业工作的主要领域。工作研究基本遵循常人方法论的方法论准则,一方面涉及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比如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研究策略方法。

四、常人方法论的简要评述

(一)局限性

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修正和补充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为一个偏离主流方向的理论流派,必然引起社会学界的极大争议和讨论。对于修正和弥补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缺陷,常人方法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为一个有所偏离主流方向的理论流派,必然引起了社会学界极大讨论和争议。李猛曾提到斯万森、科尔曼等人对常人方法论的评论,代表了主流社会学家有差别的意见。“常人方法论有限几个新发现并不能使它划入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范畴,而只是百动论的补充。现在应是常人方法论者放下架子的时候了,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对正统社会学的挑战和攻击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从行动范式角度来看,虽然常人方法论家声称他们的兴趣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社会行动习以为常的运行假设,但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证实是如何运行这些假设的,也没有明确地提出对社会现实的本质看法。

因此,正如穆林斯在《当代美国社会学中的理论和理论群体》中指出的那样,对于社会学理论建设,常人方法论并没有做出被世人公认的积极贡献。其他学者对加芬克尔等常人方法论家的批评也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他们晦涩的措辞和生僻难懂的词句上。这表明尽管常人方法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重视,但是并不能阻碍主流社会学对它的批评,甚至从未减弱。

常人方法论的个人取向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继承了极具实用主义传统的符号互动论,更强调能动的、自然的、反对意识形态的,这样会导致由微观分析单位的个人主义趋向宏观跨越的巨大障碍。行动者怎么样采取个体权宜性的行动,通过无限索引方式来说明社会行动,进而分析出整个社会结构变化及社会变迁,常人方法论并没有做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似乎也饶无兴趣作答。如果按照常人方法论自己的答题方式“一个构形被视为宏观还是微观,往往取决于实践中的认知与权力”,那么就更有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味道了。

(二)优越性

常人方法论高度重视研究个体间的微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说明和理解,并将其运用在经验研究之上,进而对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在方法论上起到一定的发展作用。它为观察现实世界提供了独特新颖的观察视角,为解决当代社会学理论面临的“微观与宏观”“能动与结构”之间转化问题提供了一条启发性的路径。在经过最初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之后,它现在已经作为社会学一个常规分支或一个独特的理论流派进入社会学体制。当代的社会学家也选择与常人方法论对话,比如当代很多社会学家都曾经系统地研究常人方法论的思想,如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等,他们还相应地将之运用于各自的理论发展当中。

常人方法论将社会学研究视角放置到日常生活当中,让社会学这个专业更接地气。它体现人们在做出社会行动的时候已经蕴含了很多社会学理论,开拓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从主观性去研究客观社会的发展。其中,可说明性体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社会行为是能够被旁观者理解的,对一个群体社会行为的解读,可以实现众所周知的。索引性、反身性更是突显了常人方法论的特点,揭示了现代人社会互动背后的意义和公理。如今是互聯网时代,传媒工具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网络语言流行,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措辞、“表情包”等符号,索引性、反身性都强调情景的限定,在互相理解的情景下,人们才能正确运用现代语言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298-32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2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8-159.

[3]Jonathan H. Turner.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6-95.

[4]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46-354.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
浅析传统儒家法治思想对社会秩序构建的作用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回不去的旧时光——评《芳香之旅》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民间社会规范对社区秩序的构建意义
李安的“父性”影像
农村警务治理的科学化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价值重建刍议
荒唐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