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基于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大树垭村的田野调查

2018-10-24 10:15王通
关键词:土家族梯田大树

王通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现代知识对于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代知识并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尤其是面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时往往乏力。传统知识是相对于现代知识而使用的概念。传统知识是指族群社会或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实践和智力活动创造、发展并世代传承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认知体系[1]。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知识的不足。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然而,既有研究鲜有提及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本文通过剖析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的建造、生产与维护,挖掘其中包含的传统知识,不仅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而且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能起到参考作用。

一、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现状

大树垭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景阳镇。它处于景阳关下清江河北岸。大树垭村以土家族为主。据2016年统计,全村共有476户,1 665人,其中土家族人口约占76%①。大树垭村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约6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这为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的形成及延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面积约有400亩,主要集中在枣树坦和石坝两个地方,分为烂池田②和凉拌田③。烂池田主要分布在石坝附近,呈现为月亮丘,丘大且田坎较低,产量较低。凉拌田主要分布在枣树坦附近,多为梯子丘,丘窄且田坎较高。由于半山腰上阳光充足、风力适宜,所以枣树坦梯田的产量较高。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主要分为灌溉系统、坎、丘、路四个部分。灌溉系统又分为水源、自然沟、堰沟、过水丘、进水口、排水口等。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的水源主要有鱼浪泉(又名大水井)、里龙潭、外龙潭、老爷水井等。鱼浪泉主要灌溉枣树坦梯田,里龙潭、外龙潭、老爷水井主要灌溉石坝梯田。自然沟是天然形成的,无须人工建造,这种水沟与清江相连。堰沟分为横沟和竖沟,堰沟与自然沟相连。位于枣树坦梯田最上方的横沟是其主干水沟,与横沟相通的三条竖沟贯穿整个枣树坦梯田。位于石坝梯田中央的竖沟是其主干水沟,竖沟宽约50厘米、深约20厘米,与竖沟相通的三条横沟贯穿整个石坝梯田。过水丘在田坎上交错开凿,约为8寸宽,如果过宽就容易把坎冲垮,如果过窄就会造成水流过急从而把下丘冲坏。过水丘一般下大雨的时候使用,平常用泥巴堵住;平常如果使用会将上丘的肥水冲到下丘。过水丘每年都必须换一个位置。进水口位于丘与堰沟交界的上部,而出水口则位于下部,它们的宽度由丘的需水量决定,深度与丘底部平行。由于水源一般位于所灌溉梯田的上部,所以可以自流灌溉,不需要专门引水。当梯田不需要水时要将进水口、排水口堵住,让多余的水通过堰沟和自然沟直接流入清江。当梯田需要水时要将排水口以及与自然沟相连的堰沟堵住,让水留在梯田。如果梯田非常缺水就需要分水。需水村民会在使用的同一个水源旁边商议分水事宜,村民根据干旱程度以及亩数来确定流量和时间。丘是梯田中种植水稻的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丘和坎的造型不一。梯田中丘的形状主要有月亮丘、梯子丘、四方丘、弯弯丘、葫芦丘、鸡翅膀丘、磨盘丘等。坎有蓄水和保肥的功能,每一丘梯田有上坎和下坎(又叫内坎和外坎)。上一丘的外坎是下一丘的内坎,外坎和内坎共同成为梯田的屏障。坎和沟也是在梯田中行走的路。

图1 枣树坦梯田示意图

图2 石坝梯田示意图

二、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的类型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是指当地土家族在长期的梯田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与之相关且世代承续的一整套由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所构成的复合体。传统知识虽然没有现代知识的标准化的分类系统,但仍然具有类分属性。根据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特性,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它们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

(一)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建造知识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建造分为选取水源,建造水沟、坎、丘等环节。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主要靠山泉水灌溉,一般来说水源位于梯田的上部。这样的布局可以进行自流灌溉。根据水源的位置以及地形地势来决定梯田的位置与面积。梯田的水沟分为自然沟和堰沟。自然沟是天然形成,无须人工建造,梯田里多余的水要排到自然沟里进入清江,梯田里缺水时就要将自然沟堵住。堰沟修建的具体方法是用挖锄往下挖并且将其底部整平,把挖出来的多余的土放到两侧,然后用脚将其踩结实。堰沟修建时要尽可能灌溉到每一丘梯田,堰沟的宽度由水源的大小以及梯田的需水量决定。

梯田遵循由上到下建造的规律,坎和丘的建造同时进行。具体建造方法是在选择建造梯田的最上方用两个石头拴上绳子,在绳子上撒上石灰,在适合做田坎的地方拉动绳子画出一条线,然后从上到下依次在适合做田坎的位置画线。在最上处把两条线之间表面的沙土聚集在别处,用沙土下面的黄泥土做坎,因为沙土的肥效高,而黄泥土的直立性强。把沙土下面的黄泥土往下赶,赶的方法是下雨时用犁从里往外耕;犁完之后再用耙从高处往低处耙,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整平。如果整不平,某些地方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积水,从而引起垮坎。整出的这个平地就是丘,然后再把沙土耙到丘里。这时多余的土也就被赶到了画线建坎的地方,之后用骈锄将其聚集在一起做坎,并且用木板和木棍对其进行加固。这就形成了田坎,并且还要把多余的土赶到下一丘里。最上处的坎和丘建完之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再从上往下依次建造其他的坎和丘。

(二)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生产知识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生产分为育种、三犁三耙、栽大秧、收割等环节。大树垭村的育种方式主要是旱育水发,在旱地里用挖锄挖出长5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状箱子。在箱子里面撒一层火粪和稀粪(猪粪),然后再撒稻种。用筛子将土筛细,撒到秧田里去,这个土不能撒太厚,既要看到泥巴,又要看到种子,然后在往上面洒水让种子发育。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耕作要经过三犁三耙六道程序。在三犁三耙之前要先往田里撒牛粪,之后再放水,水一般控制在6厘米左右。三犁三耙开始于古历(农历)3月份。耕第一道之前,因为田里的水少土壤会相对板结,所以要将板结的土耕开并且将田里的草和肥料翻下去。耕完之后接着耙第一道,将耕起来的土耙平。10天左右后耕第二道,耕第二道是将新长出的草芽翻下去,然后再接着耙。在栽大秧之前3~4天就要耕和耙第三道。这一遍是为栽大秧做准备。耕和耙的技巧主要有:耕的时候要从外往里耕,因为耕的时候土向外翻,就会形成外侧稍高于里侧的状况,这样可以更好地聚水;但外侧不能过于高于里侧,否则会把里侧的秧苗淹死。耕时要特别注意外坎,要把外坎的底部裂口耕好,并且踩结实。小满时就要栽大秧,栽大秧一般是横着插,行距保持在5寸左右,株距保持在6寸左右。收割的时候不能过于成熟,有句谚语叫“嫩割刀下谷,不割一包秧”。在距根30厘米处割谷子,割下来后把谷子分成扇面放到谷桩上,晒上3天后用背件将其背到自家的场坝里用石碾碾。

(三)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维护知识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维护分为护坎、施肥、除草、抓虫、控水、修复等。三犁三耙时就要护坎。护坎分为骈草和补洞。骈草用刮锄将坎上的草骈掉,但要保留草根。补洞是用稀泥堵住黄鳝、泥鳅、鱼等在坎上打的洞。这样可以减少梯田垮坎。

栽完大秧10天左右就要开始施肥,施肥时要保证田里有水。施肥之后就要开始除草和抓虫。控水是最难、持续时间最长的维护环节,稍有不慎不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而且还容易造成垮坎。小满栽大秧时要上午10点多进水,下午4点多放水。栽完大秧一个星期左右就要开始控水了。这时水深大约有3厘米,既能看到泥巴,又能看到水。6月中旬的时候就要放深水,控制分离,每一株保持在18棵左右就不能分离了,有句谚语叫“浅水分离,深水转青”。7月末谷子就要怀胎了,此时要往田里放深水,有句谚语叫“谷子怀胎,正望水”。8月中旬低头散子时要把田里的水慢慢放掉,直到收割田之前要把田里的水放干。

梯田修复主要采用打桩修复方法和弧形修复方法。打桩修复方法是在外坎的外侧竖着打桩,再在桩上放几根横木,之后进行填土,并且用锤子将土夯实。弧形修复方法是在垮坎的外侧建造弧形的土坎。这两种修复方法使用材料不会污染土壤,也不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并且成本低、效果显著。

三、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一)生态农业的价值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2]。比较生态农业和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它们在效率、规模、外部科技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主张在不依赖现代化肥和农药的条件下开展生产。因为传统农业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使用农药化肥,而生态农业则是在充分认识到农药化肥的副作用后逐步减少或放弃使用它们。这就使得传统农业中的农家肥、除草和灭虫方式对生态农业有重要价值。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当地土家族根据农家肥、杂草和害虫种类和特征,并结合梯田的耕作程序以及水稻生长规律,对农家肥、除草、灭虫进行了较为精确的分类,以明确施肥、除草、灭虫的时间、步骤和方法,保障梯田耕作及管理的有序进行。土家族农家肥分为牛粪、猪粪、石灰。牛粪主要在栽大秧之前使用。栽大秧之前梯田里的水少,牛粪较轻,可以较快落地,有利于土壤吸收。相反,猪粪主要在栽大秧之后使用,栽大秧之后梯田里的水多,猪粪较重,可以较快落地,发挥其肥效。石灰的用途最为广泛,不仅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还可以除草和除虫。土家族传统除草方式分为手摸草和骈草。手摸草主要是栽大秧之后清除丘里面的草,要将摸到的草插进土里沤肥。土家族传统的灭虫方式主要是手摸虫。一方面,手摸虫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灭虫方式,当地土家族将摸到的害虫放到粪池里沤肥。土家族传统的农家肥、除草和灭虫方式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价值。牛粪和手摸草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土壤在疏松的状态下不仅有利于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养分容易进入土壤深层。另一方面,农家肥、除草和灭虫方式具有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现代化肥和农药往往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土壤持续力下降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土家族梯田通过传统的农家肥、除草和灭虫方式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二)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素材

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传统知识是当地土家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土家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知识中蕴含了丰富的气象学和农学知识,可以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素材。

从气象学角度看,当地土家族有一套根据天气和节气的变化来判断天气、雨水及其来年收成的方法。这些方法被总结在当地的谚语中,可以用简单易记的方式流传下来。关于天气的谚语有:有雨四边黑,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漫腰。云跑西,带蓑衣;云跑北,有雨下不成;云跑南,有雨下不长;云跑东,有雨一场空。六月间的雨,隔前坎,下一会就停。关于节气的谚语有:二月清明不上田,三月清明不落后。水稻白露不低头,过后就要喂老牛。立夏不下,泥巴高挂。今至不冻虫,冷在五月中。秧奔小满,谷奔秋。谷子怀胎正望水,鱼儿怀胎正往南。夏至栽秧,边栽边出。这些谚语不仅指导了当地土家族“把握季节”“不违农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且谚语中包含的气象学知识对观察和研究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物候、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农学角度看,休耕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为提高以后的耕种效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有效利用而采取的在一定时期内土地休养生息不耕种,以保护、养育和恢复地力的一种措施[3]。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常年休耕,休耕的时间为前一年九月份到第二年四月份。梯田休耕之前要将谷桩耕一遍翻到土里沤肥,之后梯田里不能种植任何农作物,并且还要注满水让土壤一直保持含水状态。一方面,梯田休耕可以恢复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梯田整个冬季和初春都有水层覆盖,这样会冻死害虫的虫卵,抑制杂草的生长,谷桩沤肥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休耕制可以有效解决初春梯田用水紧张的问题。由于冬季和初春降雨量较小,春耕时梯田里需水量大并且时间紧迫,水井的水无法满足梯田的需水量,所以冬天需要梯田的土壤一直保持在含水状态,以形成良好的犁底层,使梯田能够更好地聚水。众所周知,休耕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农地环境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在我国在休耕技术、休耕模式、补偿方式、评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不足。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的休耕制在该地区已经流行了数百年之久,形成了完备的休耕体系。这可以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休耕的重要素材。

(三)稻鱼鸭生态系统的价值

单作梯田由于生物种群较少,存在许多空白的生态位,容易使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侵入占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土家族利用生态位原理,将鱼和鸭引入梯田,形成稻鱼鸭生态系统,以弥补空白的生态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大树垭村土家族稻鱼鸭生态系统中,传统稻种主要有南谷、尚归稻、白梓谷、黄壳谷等。鱼是一种叫作“千年花”的草鱼,由于水稻生长与布局的限制,“千年花”体形较小并且不会随年龄的增长出现较大改变。梯田中放养的鸭子为杂食性动物,个头小,可在梯田中自由穿梭。鸭子的放养由水稻的生长期决定。

大树垭村土家族稻鱼鸭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为人类提供粮食、燃料、纤维等的生产功能,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梯田中,鱼喜食水草、卷叶虫、螟虫等;鸭子喜食水草、卷叶虫、螟虫、鱼、泥鳅、黄鳝等。鱼和鸭子对害虫的捕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黄鳝和泥鳅经常在外坎上打洞,鸭子对它们的捕食可以减少梯田中的垮坎现象。鱼和鸭的排泄物可以直接转化为肥料,增加梯田中有机物和养分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鸭子和鱼在梯田中自由穿梭,无意中扰动了空气和水体流动,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使养分容易进入土壤深层。

单作梯田往往食物链较短而简单,这不仅不利于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而且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相反,大树垭村土家族梯田的稻鱼鸭生态系统内的营养级层次更多,食物链更长,形成的食物网更加复杂。在这个食物网中可以生存更多的生物,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

注释:

① 参见大树垭村委《大树垭村情简介》,2016年。

② 据HZR报道人所述,凉拌田是能被风吹到、阳光照到的半山腰上的梯田。

③ 据HJX报道人所述,烂池田是指任何时候水都无法排干的梯田。

猜你喜欢
土家族梯田大树
土家族情歌
《山区修梯田》
大树的日常
土家族
秀美梯田
大树
梯田之恋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大树的梦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