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贵两省构树扶贫对黔江石漠化区域扶贫的启示

2018-10-24 10:15坚,易
关键词:黔江区构树石漠化

李 坚,易 波

(1.东北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00;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再一次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后,中央办公厅在2013年25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国务院扶贫办随后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进展[1]。

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汪三贵等认为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贫困户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这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精准帮扶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消除致贫关键因素和脱贫的关键障碍。动态管理,首先是对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为扶贫工作提供包括贫困家庭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为精准扶贫提供信息基础。然后根据贫困状况的实际变化,及时识别出新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同时将已经脱贫的家庭和人口调整出去,保持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精准考核是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地方政府。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发展和片区开发,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考核的目的是督促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2]。为了使贫困户顺利脱贫、不返贫,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国家在扶贫方式、扶贫内容上根据不同的环境及条件做出了创新。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就是在局部区域扶贫的成果逐渐面向全国推广的扶贫手段。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包含传统的干部扶贫、资金扶贫、生态环境扶贫等方式,现在又在继续开拓新的扶贫手段,包括之前常用扶贫手段,也包括构树扶贫、电商扶贫这样的新手段[3]。其中构树扶贫既能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也能给生态修复带来益处,现在构树扶贫被许多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差的区域广泛推广。

二、构树扶贫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构树扶贫指的是在生态环境差、土地资源紧缺地区,通过种植构树,利用构树植物能够提供饲料、药用价值、造纸原料等优势发挥其经济效益,从而实实在在增加贫困户收益的一种脱贫方式。构树扶贫凭借着构树高经济效益的特点使用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一)构树扶贫推行逐渐规范化

农村构树扶贫的实施告别以往先干后总结的模式,政府担任构树扶贫的主要角色。以贵州省务川县为例,务川政府先是制定了《关于开展构树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种植基础和发展条件确定试点乡镇,各试点乡镇要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发挥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积极作用,确保构树扶贫试点项目发挥示范效应。贵州省在试点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构树扶贫试点工作,有意向确定2017年构树扶贫试点的县(市、区),地方要充分调查摸底,积极引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扶贫办报送当年的构树扶贫试点项目建设方案。2017年,贵州省扶贫办出台了《关于推进构树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贵州省推进构树扶贫工程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工作措施。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种养结合、良性发展,龙头带动、产业扶贫”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重点建设的六大项目:建设科研试验基地、建设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利用基地、建设特色养殖基地。明确了六项重点措施:强化试点示范、强化统筹协调、强化整合资源、强化培育主体、强化模式机制、强化工作推进。通过政府的科学引导,构树扶贫有节奏、有规划、有效率地实施,确保构树扶贫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4]。

(二)构树扶贫推广范围扩大

构树扶贫逐渐得到推广是因为构树生长环境适应性强,植株生长周期短。在中国各个季候区域都能很好地种植。构树从叶到根都能被利用,经济价值很高。除了经济价值外,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构树还能护坡护土,提高土壤成分含量,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在贵州省、湖北省治理石漠化效果十分显著,由于其生态修复性好、经济效益高,现在构树种植已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都在大力种植构树,通过构树来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其中鄂贵两省的务川县和随州市在构树扶贫中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发展构树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鄂贵两省代表县市构树扶贫实效

构树扶贫的发展,间接加快了当地土地流转以及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贫困农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农村贫困群体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更多的是脱贫后的幸福感。

(三)构树扶贫合作对象多样化

构树扶贫不只是简单的种植构树,构树种植仅仅是完成构树扶贫过程的第一步。在能正常保证提供构树饲料的前提下,怎样将构树发挥出经济效益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构树浑身都是宝,叶子可以成为牲畜的饲料;茎秆富含纤维可以成为造纸厂的原材料;果实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成为生产药品的原材料。要将这些优质的原材料转化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成品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企业。因此,构树扶贫从种植开始就要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农作物科学院合作。构树附加值加工中需要与饲料厂、养殖场、药厂、造纸厂进行合作。构树扶贫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扶贫模式,构树扶贫要发挥扶贫效果,必须得处理好合作对象的关系。

三、构树的实际作用

(一)保护生态

构树属于桑科构树属,其别名又为构桃树、楮树、楮实子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我国分布广泛的乡土树种。构树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植物功能性状,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的降水特征、土壤特性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构树具有一定生态耐旱生产潜力,对水分亏缺适应力强。喀斯特地区由于碳酸盐岩风化残积形成的土壤,土层浅薄且分布零星,岩、土之间的亲和力和附着力较差,土层极不稳定,易引发水土流失。而构树侧根发达、再生和穿插能力强,且根系富集地表30 cm左右,形成网络坚固的结构,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水固土的作用。此外,构树还具有一定的耐寒、耐贫瘠,抗二氧化硫、氯气和烟尘等污染物,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先锋树种[5]。

(二)药用价值

构树在古籍中称“楮”,亦名毂(谷的异体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构树从果实到根茎,整棵植株皆可入药。构树的果实性寒、味甘。功能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构树的叶子性凉、味甘、凉血、利水。能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构树的树枝能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构树的嫩根或根皮清热、凉血、利湿、祛瘀,治咳嗽吐血、水肿、血崩、跌打损伤。构树树皮的韧皮部行水、止血,治水肿气满、气短咳嗽、肠风血痢、妇人血崩。古代用构树的树皮制成的纸性甘、味平,烧灰后入药能止吐血、衄血、血崩、金疮出血。楮耳是木耳的一种,长在构树上功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治痔。可见构树浑身是宝,药性利用价值很高[6]。

(三)饲用价值

树叶的营养成分因树种而异,构树叶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安全无毒。构树的树叶粗蛋白质含量按干物质量计算均在20%以上,还含有18种氨基酸。构树的有机物质含量、消化率、能值较高,对猪的消化能值达8.36兆焦/千克干物质以上,对鸡的代谢能值达6.27兆焦/千克干物质。鲜嫩树叶营养价值更高,青落叶次之,可用于饲喂反刍家畜、单胃家畜和家禽[7]。唐亮通过多组实验研究构树叶粉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消化率影响状况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构树叶粉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饲粮养分消化率有着显著的效果,添加构树叶粉的饲料对猪的消化率有一定改善作用,同时改善肥育猪的胴体品质,肉色也一定程度改善[8]。陶兴无等通过将构树叶粉发酵并替代传统精饲料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后的构树饲料,其品质和饲喂效果有明显改善,通过发酵的确提高了构树叶的营养价值,构树叶饲喂生长猪有较好的增重效果[9]。马养民等为研究光叶楮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光叶楮叶片含有酚性成分、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皂苷、黄酮及其苷类、植物甾醇、三萜等多种化学成分。叶片中粗蛋白含量19.23%,粗脂肪含量2.72%,粗纤维含量8.98%,总黄酮含量1.08%,氨基酸总量15.315%,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5.45%。微量元素含量(μg.g-1干基):铁353.75,锰47.50,锌31.25,铜13.99;常量元素含量(mg.g-1干基):钾16.2,钙17.5,镁5.9。表明光叶楮叶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10]。

由此得出,构树叶在饲用上相对于传统的饲用植物更具有优势,无论是家畜口味喜好还是家畜体质增重上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在解决饲料成本过高、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构树都对畜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黔江区推行构树扶贫的必要性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黔江区在扶贫手段上采用对口支援扶贫,与山东日照、福建厦门签订对口支援服务,帮助黔江区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道路、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贫困户采取建档立卡,驻村干部实时关注被扶持对象,对建档贫困户给予补助,减轻贫困压力。对偏远高海拔的贫困户采取易地搬迁,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帮助脱贫。黔江区在脱贫效果上取得重大突破,脱贫方式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但是怎样改善石漠化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并让该区的人们不返贫,实现长期可持续改善生活水平是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努力方向。

(一)黔江脱贫攻坚决胜之年

2016年为了加快黔江区全面脱贫,基本实现小康。根据市政府扶贫文件精神指示农村扶贫一定要实现精准扶贫,根据扶贫地区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制定适当的扶贫手段,出台具体的扶贫政策。到2016年,贫困村按照“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便捷出行难、安全饮水难、住房改造难、素质提升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公共服务难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有一条硬(油)化村社公路,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有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有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有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2016年黔江要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40 641人的贫困人口收入越过贫困标准线、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摘掉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帽子[11]。在短时间内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需要扶贫产业作为支撑,构树扶贫作为扶贫工程,也可以成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其植株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达到减贫脱贫的效果。

(二)石漠化生态治理

黔江区喀斯特面积为1 278.9 km2,占全区面积的53.22%。全区共有173.20 km2土地发生石漠化,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2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73.6 km2、81.8 km2、17.8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3.06%、3.41%、0.74%。潜在石漠化面积为116.2 km2,占全区面积的4.84%[12]。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导致耕地资源不足,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农作物产出量低,直接导致该区域的农民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石漠化的形成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猛增、耕地的盲目垦殖扩大、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地的破坏、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减少而加剧,使得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强。所以目前急需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植被,构树良好的生态修复功能成为黔江区石漠化治理的必然选择。

(三)养殖饲料供给矛盾

近年来,黔江区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引导、产业互动等措施,持续推进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在土鸡、山羊、黄牛、生猪等传统养殖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13]。黔江区继续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这是黔江区从2008年开始连续9年获评该称号。黔江区不是平原地区,全境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无法大面种植饲养粮食,再加上黔江区推行“退耕还林”已有多年导致山地耕地面积缩减,这些因素间接造成全区的畜牧饲养粮食紧缺,许多养殖企业不得不向外省花高价钱买进养殖饲料。黔江区是劳务输出大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现在农村主要人口群体,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造成耕地荒芜,农家自用饲料也需要花钱购买。养殖饲料供给紧张,直接导致养殖成本上升。

(四)扶贫产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黔江区通过易地扶贫、助学扶贫、科技扶贫、对口支援扶贫等传统扶贫方式,明显改善了贫困群体的居住环境。但是,怎样让贫困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还需要产业扶贫的帮扶。黔江区传统产业扶贫鼓励贫困户养殖猪、牛、家禽等牲畜,这些养殖产业扶贫前期需要购买资本、饲养成本和更多的时间成本,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给传统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产业扶贫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或者两个产业,而利用构树的药用性、饲养性、造纸功能、改善生态功能就能发展成一条产业。黔江区可以按照构树的利用价值,建立饲料厂、药厂、造纸厂间接地带动贫困农民就业。石漠化环境逐渐改善,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生态自然条件。产业化多样性发展在降低行业风险的同时,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扶贫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贫困群体收入具有持续性、稳定性。

五、黔江区推行构树扶贫的可行性

(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

黔江区在确保贫困农户基本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模式,加强闲置土地与市场的链接。截至2016年7月底,黔江区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0.7%[14]。黔江区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进现代农业企业,鼓励贫困户与企业合作,既能保证闲置土地得到利用,也能保证当地扶贫对象就地务工,增加收入。另外,也鼓励当地优秀的农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利用自身的生产设备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发展农业项目。土地流转将农村石漠化土质较差的地块承包出去,通过企业及合作社种植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既能增加贫困农民土地租赁收入还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构树扶贫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2016年黔江区乡镇通畅率100%,行政村通畅率100%,撤并村通畅率100%,村民小组通畅率100%,行政村通客率100%。每个行政村都完成路面“黄改白”工程,实现农村的物资能拉出去,外边的货物能送进来。黔江区去年圆满完成35个贫困村的饮水工程建设,整治山坪塘126口,高山山坪塘建设完工保证了石漠化地区土地的农业用水[15]。同时,乡镇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和外面沟通更加方便,加快了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良性循环。

六、构树扶贫在黔江石漠化地区推行的困境

(一)构树扶贫的认知问题

构树扶贫是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也是最新的一种产业扶贫方式。由于当地贫困地区人员素质不高、信息闭塞,绝大多数人对构树扶贫信息一无所知。第一,贫困群体不了解构树是什么物种;第二,人们对构树的生长习性、植物价值缺少科学的认识;第三,对怎样选购树苗、怎样种植构树、怎样给树苗施肥、怎样采割等一系列农科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技术规范操作。政府部门在构树扶贫宣传上没有做到位,没有结合实际区域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如该区域是否能种植构树、是否有消化构树的产业。单方面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凸显扶贫及脱贫政绩,有的地方盲目投入资金、盲目上马项目。这会导致构树生长欠佳,产量降低,没有产业的支撑,构树附加值低,使贫困群众构树脱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构树种植技术指导欠缺

由于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对构树各方面的认识不够清晰,上级宣传不够到位,造成基层农业服务站技术人员也不十分了解构树。以至于对构树的育种、选苗、施肥、虫害防治等不能给予实质性指导。种植户由于对构树不了解,在选苗上选用扦插苗导致构树苗成活率不高,构树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黄苗、烂根的情况。导致种植户种植过程中出现成本高、产量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对扶贫工程的推进造成影响。

(三)构树种苗培植基础薄弱

黔江区没有构树种苗培植基地,种苗需要从外省购买。目前,构树扶贫正在全国逐渐推广,构树种苗供给已显不足,市场构树种苗价格已经翻了好几番。如果黔江区完全依靠从外省购买构树种苗,会使得前期种植成本增加,降低种植户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从外地购买构树种苗还在于长途运输过程中,会增加种苗断干坏死的概率,栽植好了也会出现成活率低的现象。没有自己的种苗培植基地,构树种植发展缓慢,直接影响与构树联系的产业,最终导致构树扶贫发展缓慢质量不高。

七、鄂、贵两省构树扶贫对黔江区石漠化地区扶贫借鉴意义

(一)科学详细编制构树扶贫规划

政府部门应该立足黔江区区情,实地考察论证,积极听取各基层扶贫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科学详细的构树扶贫规划。在制定构树扶贫规划过程时不搞强迫命令、不搞摊派、不搞“一刀切”。每个乡镇的石漠化程度、相关基础设施条件都不一样,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发展构树扶贫产业。另外,不得脱离实际,制定超出本地承载力、不顾市场风险的计划。构树扶贫应该根据黔江区实际需要,按需种植,合理调节供求关系,保证构树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种植构树时不能破坏生态,保证现有基本生态不改变,杜绝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植被。在今后的构树扶贫过程中以此作为考核指标。

(二)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邀请中科院、林科院等专家分片对试点乡、村进行构树知识培训和种植技术指导。与西南大学农学院、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培育优良杂交构树种苗。开展构树饲料精深加工,同时推进构树全产业链建设。黔江区政府要严格考察,严格招标程序,寻找社会有诚信的企业提供构树种苗,并要求企业全程跟踪服务,为构树种植地区提供售后服务。培育构树产业工人,培训贫困劳动力,使其掌握构树生产技术,从而在构树配套企业里成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益。

(三)加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机制,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基地,建立饲料加工厂,通过承包农户荒山、荒地自建基地,再承包给贫困户管理,贫困户通过参与经营实现增收。同时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组建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或通过扶持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社,吸收有一定规模土地的贫困户为社员,由合作社包种苗、包技术、包收购,农户(社员)发展构树种植基地,合作社收购产品进行初加工,再交专门公司;也可通过与养殖合作社联合,实行种养结合。建立“村能人带头”机制,鼓励贫困户把自家的土地或山场流转给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创建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实行种植、养殖结合,按照生态循环农业方式,发展构树种植和生猪或牛羊养殖,构树产品一部分自行消化,一部分外销。

(四)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监管

对于构树扶贫龙头企业享受地方政府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有关支持政策。当地政府要统筹整合资金,支持构树产业发展,特别是对贫困户购买树苗、产品回收等制定优惠政策。同时出台构树扶贫相关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提高构树产业抗风险能力。明确各级构树扶贫机构工作职责,在构树扶贫实施过程中,对构树扶贫资金滥用,扶贫信息做假的扶贫工作人员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并且落实终身负责机制。

猜你喜欢
黔江区构树石漠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树扶贫工程
构树的坏与美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构树+”的致富路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