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课改的问题及对策

2018-10-24 21:22蒋松德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文农村语文

蒋松德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难以落地。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地,教学目标处于虚化状态。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新教材没有单独设计“知识短文”这一项,一些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对最应落实的知识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语文教学所忽视的新要求,许多农村语文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即便部分教师有明确的意识,但在如何设计上缺少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也很难落到实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就是模糊的,自然更难落实。

我们在农村中学听一教师讲授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老师的上课程序是:1.说出你所了解的王安石。2.解题:伤,怨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3.自由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让学生纠正读不准的字、词。4.同桌间一个读一个听,交流纠错。5.齐读课文。6.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讨论理解课文。7.自由朗读课文。8.试背课文,背多少是多少。整堂课表面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个教学理念,开展了“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的教学。但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很少有学生动手查字典,纠正读不准的字、词。基础知识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教学也处于虚化状态。

三个维度的目标,该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加上难以落实的,这必然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地。

3.学生主体流于表面。

在教研活动和课程培训中,“学生是主体”成了目前我县课堂教学改革中最时髦的字眼。但是,恰恰是在“主体性”的旗帜下,出现了一些有悖主体性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是“目中无人”。某农村中学一位省级语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她主讲的课文是《空城计》。导入新课后,教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和电视画面,让学生观看电视片段。她要求学生边看电视边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看完电视片段后,老师要求学生刻画人物性格,学生举手如林,老师点名,学生甲回答:孔明临危不乱、足智多谋;学生乙回答:司马懿谨慎、多疑、老谋深算。学生回答后,老师鼠标一点,屏幕上出现了与学生概括完全吻合的字面。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讲述课文情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回答出了老师事先设计的规定内容:兵临城下,孔明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课件上的文字没有任何区别。很明显,这是一堂表演课,表面看来,学生应答如流,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似乎得到了体现。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过是重复老师的结论,毫无创意和个性。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入作品的内蕴。这样的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表面化的。

3.教学手段追求形式。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有些农村学校还建起了班班通。但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追求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课文中能带给学生丰富想象力的优美文字,变成了教師用幻灯片打出的图画,鲜活的内容被凝固僵化,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使本应该被强化的言语品读和语感培养变得草草了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变味。

一位农村语文教师上《三峡》,这是一篇描写三峡风光的文言经典,教师一开始投影出大量的三峡风光片,再配上音乐,让学生当堂配解说词,试着当导游,并分组讨论……学习《三峡》这篇课文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了解三峡风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精美的文字,把三峡四季风光描绘得使人身临其境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不能忽视对文本的研读,不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由此可见,当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时,就失去了手段的作用,如果把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追求作为教学目标,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以上三个案例代表了近年来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县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有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精神,越新奇越能博得听课者的喝彩。殊不知,这些错误的认识,既弱化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又流失了语文学科本应该具备的丰厚的人文精神。长此下去,将降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导致农村学生语文素养低下。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1.知识面狭窄。

为了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课余时间的阅读情况,笔者设计了有四个选项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25份,收回问卷814份,有效问卷802份,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图表中看出,只有少数农村语文教师课余时间在阅读经典名著、古诗词和教育论著。农村语文教师课外阅读少,知识面窄。

2.理论素养低。

与农村语文教师交流,发现他们最缺少的不是语文专业知识,而是教育理论素养。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懂得太少,理论功底浅,对教材的分析只能照搬教参,不能深入作品的内蕴,自由解读教材。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雾里看花,不甚了解。跟他们交流,不知道有赫尔巴特和杜威,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素养”和“以人为本”。对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不能理解应用。

(二)农村中小学生难以适应新教材

1.内容多,教学时间紧。

笔者调查了一所乡镇学校,该校共有16个教学班,中小学语文教师10人。语文老师普遍反映,新教材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些语文教师面对新教材,很难适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要认读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会认的字300个,会写的字100个。口语交际4个,语文园地8个,还有识字课10课,汉语拼音课13课,阅读课文14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只有16周的教学时间,而小学低年级一周的语文课时仅9节,教学时间相当紧张。

2.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

一些农村小学,周边环境差,课外识字、阅读材料少,可供孩子们阅读的机会少。也有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图简单,重复让学生抄写生字生词,久而久之,农村学生便以为学习语文就是抄抄写写。

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要解决农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难以落地,学生主体流于表面,教学手段追求形式等问题,关键要改变农村语文教师错误的课堂教学观,改变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目前,我县每年有较大数量的国培、省培计划,但较多机会留给了城镇优质学校的骨干语文教师,农村语文教师很少有参培机会。要提高农村语文教师的总体素质,要优先选拔农村语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语文教师,让他们在本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课堂为平台,让农村语文教师上示范课,指导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观课议课、研课磨课,改变农村语文教师错误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适当降低标准,扩大农村学生的阅读面,让农村学生适应新课程。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农村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现阶段看,城市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要真正全面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重点应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针对农村中小学生难以适应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现实,可适当降低农村语文课程的难度。还可挖掘我县悠久的地域文化,开展农村语文课程改革,如开发大自然赐予农村的宝贵自然资源,农村人特有的勤劳、俭朴的人文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资源等。编写乡土教材,建立图书阅览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扩大农村学生的阅读面。我们欣慰地看到:一些农村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全班几十人轮流看,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3.向村级学校分配优质资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调查发现,村级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除硬件设施外,最大的区别在教师素质。家长不辞辛苦送孩子去四五千米以外的乡镇中心学校读书,看重的是乡镇中心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村级小学的投入,改善村小的硬件设施,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去村小任教,让村小附近的孩子回流到村小讀书,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这样既能化解乡镇中心地中小学的大班额,又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新邵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课文农村语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