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2018-10-30 09:36危全富
考试周刊 2018年87期
关键词:实践

摘 要: 反思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现实条件,提出当前加强以教材为载体的高中地理实践性教学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 话语层面;操作层面;实践;实践性学习

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时时告诉我们:死记和照搬理论将会产生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地理课程内容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用中发展、用中提高,才能使地理科学真正成为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

一、 解读话语层面的“实践”

(一) 对现实的审视与反思

理智地审视我们正在使用的教材,不难发现教材课文文字内容洋洋洒洒,图像系统类型多样,而课后活动内容相形见绌,多数的活动还是停留在静态的文字和图像层面而设计;而当我们拿着这样的教材在课堂中精心地剖析教材中每一句话、每一幅图,试图将这些知识转变成为一种思想、能力的时候,我们恰恰是在扼杀学生的思想,掐制学生的能力;当我们辛辛苦苦地改完一摞摞试卷面对成绩而叹息和抱怨时,我们却不知谁之过。

而当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当学生把课后的作业看成只要根据书上的内容背背书、做做习题而已的时候,学生对自己周围的自然、人文事物与现象正慢慢地失去应有的好奇与兴趣,于是在这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沉溺了太久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渐渐地泯灭了。有识之士指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除了他具有渊博的地质知识外,地质野外实践能力的具备,无不是这位巨人腾飞的翅膀。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迪。

(二)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要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要变‘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为‘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加强地理学习的‘实践力度,是改变地理学习现状的主要出路。”新课程标准强调“采用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真的不希望这又是一番高悬于高雅之堂的醒世恒言,庆幸的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当作者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地理实践能力”的时候,网页上显示:约有369,000项符合地理实践能力的查询结果;真的希望这其中有有识之士能努力践行,引领学生走出“寂静的春天”,也引领地理教育走出“话语的春天”。

二、 构建操作层面的“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只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一) 走出课堂,让地理课堂延伸到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和所期望亲近的自然

1. 科学调查模式

该模式较适用于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其学习过程一般为:布置课题——展开调研——分析数据——评价总结。运用这种方式学习,能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习变得具体,变得鲜活。

例如,学习《环境对工业区位影响》时,我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对南平市水泥厂和造纸厂的布局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懂得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和生产实际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2. 科学观察、观测模式

该模式能广泛适用于学习自然地理内容。运用这种方式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直接、形象的地理表象,进而分析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观察和观测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前提。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知识,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学习过程只是机械的记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布置学生到九峰桥附近实地观察(上这部分知识时正好河流水位较低,便于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九峰桥附近的河岸,靠近九峰山一侧河岸(右岸)水下陡度更陡,而靠滨江路一侧河岸(左岸)水下陡度更缓,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规律。

通过观察和观测活动,使教材中抽象的、“死”的内容变为自然界中形象的、“活生生”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正确方法,懂得了实践对于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 将实验操作引入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实验操作,对学习自然地理内容有广泛的适用性。其学习过程一般为: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中,实验的设计,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有利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意义;此外,实验操作还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时,我指导学生群策群力设计出以下实验:(见下图)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则。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热力环流原理。并在课堂中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由于客观条件,真正引入课堂操作的实验并不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尝试“虚拟实验”,即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以推理来证明某一现象或规律。

例如,学习《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时,我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和纪录实验过程的数据表,引导学生认识草方格的作用。

三、 对“实践性学习”内涵的再思考

“实践性学习”倡导将地理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社会,倡导将其他学科的教与学的模式引入地理课堂,但“实践性学习”不是简单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其本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性学习”模式创设的开放的课堂,使学习的媒介变得丰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种情境中得以发挥;“实践性学习”模式创设的开放的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揮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得以表现。

因此可以说“实践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是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或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品德、创造美感和创造技能,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而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克铸,庞云凤.师范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初探[D].地理教学,2001(2):11-12.

[3]江湧.开放性:中学地理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D].教育教学论坛,2010(14):42-44.

作者简介:

危全富,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