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

2018-10-31 10:30何明荣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玉米

何明荣

摘 要 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处于丘陵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阳光照射强度大,是玉米种植的优选之地,但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此,简要分析了重庆丘陵地区的玉米栽培技术的现状与病虫害影响,对此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05

玉米属于C4高产农作物,因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玉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丘陵旱地,由于栽培管理不精细、措施较粗放,玉米种植面积虽较大,但产量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基于此,对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做好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丘陵地区玉米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1 玉米后期高温干旱

云集镇玉米生长后期遇高温干旱炎热天气,对其产量及品质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玉米是旱地作物,需要的水分较多,而西南丘陵山区夏季高温干旱会造成玉米的产量减少10%~20%,严重的甚至减产50%以上。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导致水分供需失调,机能加快衰老甚至死亡,导致高温干旱逼热,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花粉生存能力降低,结果率下降[1]。

1.2 土壤瘦瘠,养分不足

丘陵地区旱地所占比例较大,土壤的有机含量不高,也是制约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丘陵地山区石灰土的含量较多,较为贫瘠,土壤的保肥保水效果较差。除此之外,还存在施肥不合理的问题,在施肥过程中未能考虑到当地的地区情况,未科学施肥,导致作物营养失调、发育不良等问题,最终影响玉米产量。

1.3 光照弱,阴湿

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丘陵地区云雾较多,日照时间较短,常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在阴雨弱光条件下,由于光照强度不足,农作物不能进行很好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若花期遇长时间阴雨,花粉传递受精受影响,结果率会减少影响产量,同时有可能会增加病虫害[2]。

2 丘陵地区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2.1 种子包衣技术

在播种之前,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在种子的外部蘸上杀虫剂、杀菌剂、促生长的药物,提高种子对抗病害、逆境等能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此来提升玉米产量及质量。这种包衣剂具有较强的黏附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掉落。在本地区该技术在常年来的实践中证明了确实可以抵抗病虫害、抗逆、提高玉米产量等,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3]。

2.2 肥球育苗技术

肥球育苗移栽技术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其不仅成本较低,还可以实现玉米的早播早栽,使玉米在梅雨高峰前扬花、高温伏旱前灌浆成熟,避开或减轻不利气候危害,争取玉米丰产,是抗灾避灾的重要措施。在玉米的育苗栽培过程中,使用高质量的农家渣肥30%~40%混合蓬松的肥沃土壤60%~70%,另加是当量的粪水搅拌,最后用肥球器制作肥球。本地区使用肥球育苗技术有助于实现玉米的早播早栽,使玉米在梅雨高峰前扬花,高温伏旱前灌浆成熟,避免或减少不利气候危害,争取玉米丰产,是抗灾避灾的重要措施[4]。

2.3 地膜覆蓋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就是选择适宜规格的地膜覆盖到地面上,从而达到提高土壤温度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在春天低温时节采用地膜覆盖受白天阳光照射后,0~10 cm的土地层可将温度提高1~6 ℃。地膜覆盖技术具有保湿性强、透光性好,不透气,还能有效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害等优势,有利于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2.4 单株定向密植移栽技术

玉米育苗单株密植定向移栽技术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技术措施,以提早育苗节令,提高密度,确保苗齐、苗壮,从而提高单产。一般二叶一心期为最佳移栽时期,如遇干旱天气可以提前至一叶一心期移栽,以提高成活率。移栽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移栽期而定。移栽要求密植,行距1 m,窝距0.33~0.38 m,一窝两株,每667 m2移栽3 000~3 200株为宜。实践证明,采取单株定向密植技术能使玉米产量提高9%左右、改善品质,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成效显著[5]。

2.5 合理施肥

玉米是施肥较多的高产作物,以氮、磷、钾为主,微肥为辅,需肥总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玉米苗期对磷钾肥的吸收较多,在播种前每667 m2施农家肥1 500 kg及普钙30 kg,硫酸钾10~15 kg合作施底肥施用为宜;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均需吸收氮,尤其在拔节、开花授粉期吸收量较大,且易流失,所以要分期施用。五叶期追施氮肥总量的30%以助提苗,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总量的50%,抽雄前追施氮肥总量的20%。五叶期追尿素化肥总量的40%促壮苗,大喇叭口期追施总量的60%攻大穗。

3 加强田间病虫害管理,及时统防统治

对病虫害的防治应减少越冬菌源、阻断病菌浸染途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虫害优良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生物防治结合药物喷施等综合防治病虫害。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玉米蚜虫等,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灰斑病、黑粉病、锈病、穗腐病等。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有直接关系,一定要引起重视。应加强田间,掌握病情、虫情变化,及时采取普遍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早期。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3.1 玉米螟(钻心虫)

玉米螟(钻心虫)在越冬幼虫羽化前,把带有玉米螟的玉米秆烧掉,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源;在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667 m2按1.5~2 kg用量灌心;心叶期螟虫还为幼虫时期可用50%乙基1605乳油0.50 kg,兑水10 kg稀释后用25 kg煤渣或细沙配制而成投入心叶防治,每株用药1 g左右,每667 m2需投药2 kg;玉米穗期的抽雄吐丝,玉米螟大龄幼虫在植株上活动咬食花丝和茎秆。可用50%的敌敌畏5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800倍液喷花丝和果穗,也可在授粉结束后配制药泥涂抹花丝部位,或剪去果穗顶部2 cm都能起到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3.2 玉米蚜虫

拔节孕穗期-抽雄吐丝期每667 m2用抗蚜威20~25 g兑水50 k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1~3次。

3.3 玉米大小斑病

发病时间主要是在玉米抽雄以后,由于田间植株高大、郁闭,防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积极预防、提早防治。在发病初期采用70%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1~3次,间隔5~7 d防治第二次。

3.4 黑粉病(瘤黑粉病)

可用35%粉锈宁、0.1% 401抗菌剂等浸泡种子。在玉米未出苗前可用50%克菌丹200倍液,1 500 kg·hm-2對土表进行喷雾,消灭病原体。出苗期再喷洒1%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在黑粉病未出现前喷12.5%烯唑醇,花期喷0.2%的福美双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3.5 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果穗及苞叶严重时直接造成玉米的大面积死亡。纹枯病会降低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从而降低玉米的质量与产量。纹枯病在病发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用1%井冈霉素0.5 kg兑水200 kg进行喷洒[5]。

4 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降低粒重和产量,所以一定要在最佳时期(完熟期)收获玉米。玉米最佳收获时期的特性主要有:苞叶完全枯黄并松开,果穗顶部籽粒坚硬、顺溜,乳线消失,果穗中部籽粒的基部与穗轴的联接处出现“黑层”,证明灌浆过程结束,此时玉米含水量在33%以下,粒重和产量最高,此时为最佳收获时期。

5 结语

虽然丘陵地区在玉米栽培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及发展,解决了病虫害等相关问题,从而促使了玉米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玉米栽培技术还会有所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富荣.重庆地区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要点[J].农技服务,2016,33(7):42-43.

[2] 王蕾.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53.

[3] 刘文斌.丘陵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时代农机,2017,44(3):149.

[4] 周欣.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17,35(1):67,70.

[5] 赵久然,王荣焕.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1-6.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