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正向行为支持对普通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2018-10-31 10:29麦夏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麦夏敏

摘 要 本研究以一名普通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正向行为支持对该儿童在自控和社交方面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旨在试验该方法对普通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有效性。通过观察记录、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行为功能分析,采用前事控制、行为教导和后果处理策略对普通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是有效的。

关键词 普通儿童 行为问题 正向行为支持 行为功能分析

1问题提出

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儿童行为问题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从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正向行为支持大多数用在发育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治疗和干预上,但对普通儿童的行为问题干预研究不多,本研究尝试运用正向行为支持对其行为问题进行干预,使其行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以健康的心理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小元(化名),男孩,4岁,一名普通儿童,智力正常,聪明、好动,与同伴一起正常学习和游戏,但有几种行为问题:

(1)自控能力较差,坐不住,站不好,不定时发出一些怪声。

(2)急性子,喜欢跑,常与他人发生碰撞,易冲动,引起同伴不满。

(3)交往时总先行动后语言,没有顾忌对方的反应。

(4)当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时,会产生愤怒、过激、对抗等情绪。

以上行为不但影响了小元的社交,对同伴也造成了滋扰,还严重影响了班级教学秩序。普通儿童的行为问题,适当的行为技术支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

2.2研究过程

正向行为支持是一种应用科学,它用教育方法扩大个人的行为方式,系统地改变个人生活的环境,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并将行为问题减少,主张采用系统而多重的个别化处理方式。它强调对行为问题进行功能评量,主张尊重、正常化、预防、教育和个别化的处理原则,并运用团队合作发展和执行介入计划。

2.2.1观察与分析

(1)观察法。制定ABC观察表和行为问题出现频率记录表,教师对小元在园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了解其出现行为问题进行功能分析(见表1)。

从两周的观察记录看,小元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差,其中自控能力产生的原因有:无聊、急躁、想快速完成事情,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满足欲望感强。社交问题产生原因: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交中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表当方式不恰当,经常引起他人误会。

从表2数据看,自控方面出现的行为问题比较多,每天最多出现7次,出现率64%,平均每天平均出现6.2次,出现率为56.4%,一般在户外或排队的情况下出现。而社交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每天最多出现6次,出现率为55%,平均每天出现4.5次,出现率为38.8%,室内室外有均有出现。

(2)调查与分析。与小元家长多次沟通,包括家访、来园面谈、日常交流、填写问卷等,分析小元的行为功能。

从三位老师和两名家长填表的平均值来看(见表3),小元动机顺序分别为:①无聊刺激;②得不到满足或想要东西;③引起关注;④逃避行为。

2.3行为干预

2.3.1前事控制策略

前事控制策略是一种短期预防策略,行为问题处理的最佳策略是预防于未然,一旦行为发生,造成该人事物的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该策略包括环境调整与提前预告。

从表4可见,小元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通过运用前事控制策略,使小元的行为问题逐渐消失或得到改善,对行为问题的干预有一定的效果。

2.3.2行为教导策略

(1)行为塑造。行为塑造又称“逐步养成”,人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才能养成习惯,行为问题也不例外。干预者对小元设定操作的步骤,以“文明交往”为例:制定塑造行为的目标,当该行为逐渐出现时,马上强化,让小元知道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当下一次再次出现时,继续强化,这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增强物进行强化,小元开始习得正确的交往方式,交往时变得有礼,不再自我,开始愿意听取他人意见。

(2)社会故事。通过观察发现小元关于社交的行为问题,利用图片或视频变成故事进行教学。小元特别自我,看到同伴手里喜欢的东西就要拿走,被大家认为是“抢”。教学中选取有关情景的视频或图片,把小元带到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小元换位思考,感受社交不当带来的后果。最后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小元掌握适当的社交技能。

(3)替代技能。当个体的行为问题出现时,干预者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替代该行为问题。小元自控能力差,容易兴奋,听故事时总在椅子上转,不停发出声音。干预者尝试当小元发出声音时,请他出来当小老师,对讲话的同伴进行提醒。小元爱上当小老师,干预者让他知道听故事时应该保持安静,这样才不会打扰他人。小元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替代技能可以配合前事控制策略一起使用,做好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行为问题出现后再单独使用替代技能。

2.3.3后果处理策略

(1)消退法。当小元多次出现行为问题时,不再给予强化,不予满足,在不伤害个体身心的前提下,干预者选择忽略,促使个案行为减少甚至消失。在美工活动中,小元因为执意要拿红色剪刀,还发脾气说:“哼!不给我红剪刀,我就不做了。”这时,干预者利用消退法进行忽略,说:“好的,那你就休息一下吧。”大约五分钟以后,小元实在忍不住要做手工的欲望了,只好拿起其它剪刀手工。以后,当小元的愿望不能达到充分满足时,发脾气的行为逐渐减少。

(2)隔离。当个体的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隔离冷处理是最有效的。小元受到刺激后易冲动,甚至推翻桌子、打人、大声喊叫,这是应让小元停止个体活动的机会,被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冷静。隔离的时间不宜过长,只针对出现的行为问题,让小元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在谈话中约定日后的行为契约,减少行为问题的再次发生。

(3)代币制。通过应用代币帮助个体形成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消除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习惯,可以选用贴纸、印章、小红旗等作为代币,干预者选用小元喜欢的汽车小玩具、汽车小零件或奖励参与一次户外游戏等作为代币兑换的物品或喜欢做的事情。

代币的具体内容和兑现要视个体适应情况而定(见表5),如果个体行为问题消失或对兑现的增强物不再感兴趣时,干预者应及时适当调整内容,以便保持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4)自然后果。当个体出现行为问题时,得到的自然惩罚。当然,这种惩罚是在不伤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尊基础上形成的,如小元故意推翻桌子、把杯子的水倒到别人头上、故意违反规则等,使用适当的自然惩罚可以是:让小元把桌子一张张摆整齐、用毛巾把别人的头发擦干、停止游戏等,让其对自己的行为反省,减少和消除行为问题的产生。

3研究结果

经过半年时间对小元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者利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从干预前的数据显示(见表6),小元在园出现的行为问题从原来“没有”的13.3%上升到56.7%,“经常或多次出现”从原来的66.7%降低到2.7%;家长反馈的比例:从“没有”前测的20%上升到后测的66.7%,“经常或多次出现”从前测53.3%降到后测16.7%。因此,利用正向行为支持对小元行为问题的干预是有效的。

4结语

本研究利用正向行为支持对一名4岁普通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通过前期的观察、行为功能分析、制定目标、到后面的干预环节,在干预过程中参考钮文英教授所提出的干预策略,确实能让普通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甚至消失。实验证明:正向行为支持除了运用在自闭症儿童身上,在普通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方面也是有成效的。对于儿童的某种行为问题出现,并没有固定的策略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体的需要而定,很多策略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可以互相结合使用,举一反三,随时跟进干预效能,及时改变干预策略,是干预者的重要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帮助个体消除或改善行为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钮文英.身心障碍者行为问题处理:正向行为支持取向[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9:1-56.

[2] 钮文英.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M].台湾心理出版社,2016:289.

[3] 莫源秋.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M].中国轻工業出版社,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