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2018-10-31 10:29展海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内在价值的高度耦合性。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重在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全员参与、全要素推进、全链条协同育人。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2016 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随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品质竞争已成为世界公认。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工匠精神必须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培育阵地,进一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价值一致性。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人才培养、内涵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1工匠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之维

1.1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之需

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工匠精神所孕育的对产品和服务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追求极致就是时代精神的凝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这一时代需求高度契合。当前,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 2025”计划,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深入,质量品质成为企业发展之根本,而社会尚缺乏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工匠精神的本质具有内在高度的一致性,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目标定位的价值诉求。

1.2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要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这一系统工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旨。为此,高校要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材体系,重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校、政、企、社紧密合作,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要深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与选用;要加强制度改革,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1.3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之魂

发展要有特色,引领要有灵魂。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立校,是所有高校发展的共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质量立校应有其价值内核,即要有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匠师”之定位。首先学校要有培养“精品”的质量观,其次就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发展要靠学生的口碑和社会的认可。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执著、耐心细心、求真创新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足职场的终身法宝,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精神品质。目前,我国社会亟缺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能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抓住这一时代精神的“魂”,就抓住了學校长远发展的密码。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相对短,办学积累相对薄人才培养瓶颈比较多。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还存在理念认识不到位,资源配置较缺乏,校企合作待深化,双师双能型师资缺乏,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有效保护、尊重与传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职业偏见,依然在人才市场的招聘中,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薪酬定级中广泛存在,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潜在歧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倾向于模仿一流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人才输出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训练,学生需在实习实训、竞技赛事活动的实际参与中体悟和感知,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而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的有限,对此投入比较少,学生的实习实训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第三,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亮点,深入推进校企融合,将企业搬进学校,把学生送入企业,让学生在实际职场环境中掌握技能,培育职业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然而,从实践来看,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合作仅仅在皮毛上,尚未建立深度的人财物融合的互惠共赢的长期合作机制。第四,双师双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呈现“两头尖、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一头为返聘的老教授,一头为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比较缺少。而且,教师普遍缺乏社会和行业企业工作经验,虽然近些年各校加大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但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凸显。第五,人才培养中普遍缺乏对学生长远职业竞争力和胜任力的培养,专业技能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职业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往往被忽视。在专业教育中存在“短平化”的现象,重视学生赛事活动的获奖,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长期培养。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育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精神的塑造和职业道路的延伸。因此,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在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要素推进、全链条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等基础教育中设置专题内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在实习实训实验中体现工匠精神教育;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工匠精神的宣传;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

3.1加强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用好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

学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公共素养教育。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逻辑关系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在内容的攫取方面,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思想层面,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在目标层面,重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重视品质、崇尚质量的高尚情怀;在行为层面,重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善于钻研、关注细节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宽阔的职业视野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学生实际参与和实际获得,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分享、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际参与课程的实效性。同时,针对工匠精神教育渠道多、内容有可能重复的现象,建议加强专题研究,开发工匠精神培养选修课,形成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效果。其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培养大学生因事而为、因势而异的能力。将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规律融入工匠精神的“互联网 +通识教育”中,构建起多维互动的良好网上网下教育环境,为学生全面素养发展守渠种田铺路。

3.2扎实推进实习实训工作,用好实践教学主阵地

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尤其是要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书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种精神要真正内植于心,必须通过亲身地实践与体验,工匠精神的培育外部教育很有必要,但亲身实践效果更佳。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实验的教学,将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具体的任务相关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为此,一要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无缝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到课程标准中,从顶层设计方面保障工匠精神的融入;二是在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中,要把职业素养指标纳入其中,注重质量考核;三是要重视企业职业素质与能力调研,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敬业精神的实际重视,感知职业素养在自我成长中的重大作用。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谈亲身感受,作深刻总结。

3.3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无缝对接

相对于一流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一些学校长期面临生存的压力。因此,善于借力发展,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为重要发展路径。推进校企合作,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最活跃的组织,是工匠精神孕育和发挥作用的最佳实践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入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对接人才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匹配度,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直接参与真实职场环境,对于职业感知、职业精神的培养真切而有效。为此,学校要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学生实习实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资源的合作开发与有效利用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参观、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等多种形式走出去,通过论文项目指导、参与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引进来,实现双方常态化交流与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与体会。

3.4多渠道营造特色文化,推进工匠精神文化引领

文化是根,引领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学校,学校历史比较短,文化沉淀比较薄,因此,可以将工匠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文化环境,营造浓郁氛圍,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第一,注重物质环境的营造,通过楼台亭阁的景观设计、雕塑树立、墙体装饰等营造看得见的“工匠元素”;第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技能大赛、文艺展演、征文、演讲、图片展览、项目路演、网络专题报道、优秀工匠评选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质量、尊重创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生活,助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第三,重视榜样的引领作用,重视媒体的广泛宣传。加强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热播节目,引导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体会节目所展现的“中国制造”的顶级技艺和高端品质以及大国工匠的卓越技能、职业追求和家国情怀。重视教师“工匠典型”的树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优秀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孜孜以求的职业追求、默默无闻的职业奉献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身边老师深刻感知职业精神的伟大。同时,大力加强校内外媒体宣传,通过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网络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在全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

作者简介:展海燕(1979- ),女,陕西富平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中国政府网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6 -03/05/c_128775704.Htm,2016-03-05.

[2] 张佳景,魏杏芳,董志.网络碎片化认知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113-115.

[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 赵爽,梁广东,郭海滨,尹凯.“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维[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8):68-70.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