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2018-11-05 09:53刘宏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乡下人朗读课文学段

刘宏英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很有必要。科学制订教学目标,需要紧扣四个特点。

凸显课程特点,追求言意兼得

“言意兼得”的“言”指语言学习,“意”包括意思的理解、意义的获取、意境的感知等。语文教学做到了言意兼得,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目标的制订至关重要。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制订的: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三个目标涉及字词学习、朗读、理解感悟、思维与说话等,既有“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的人文目标,又有“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等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目标看似全面,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除第一个目标以外,其他目标都比较笼统。

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准确,一定会影响具体训练点的定位与落实。为此,我们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修改:1.能正确认识“混沌、猛劈”等10个词语,会写“创造”等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用“他的 变成 的 ”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三个目标既涉及词语、朗读与语言表达学习,又有机融合了思维训练与人文精神感悟,层层递进,梯度上升,具有连续性与延展性,符合学习和认知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修改后的目标删去了“读懂课文”这个理解性、通识性目标,增加了“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用‘他的 变成的 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的语言训练性目标,让言意兼得的有了实现载体。这样一来,不仅目标定位更清晰了,而且操作有了抓手,评价有了依据。

把握学段特点,做到重点突出

学段不同,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侧重点就会不同。教师准确把握学段特点,使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和不到位,目标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鄉下人家》的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设置了4条: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第二学段。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4个目标中与此相关的是第4条,但这一条并不仅仅是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而是二、三学段的共同要求。换句话说,这个目标虽与第二学段相关,但第二、三学段分别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课标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符合第二学段和这个文本的目标。围绕这样的思考,我们把第3条改为“学习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把原目标中的第3、4条依次往后顺延。增加的这个目标实则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一种方法: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它既准确反映了学段特点,又与课文“泡泡语”中用四字词语概括相关画面的要求相符,可谓一举两得。

挖掘文本特点,发挥例子功能

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并根据文本实际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将抽象的、位于课程层面的语文训练要点细化、具体化,让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具有针对性、独特性和操作性。

教学《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时,教师通常将“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确定为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着眼于选材。第一自然段的选材别具一格,确实值得教学,但仔细研读文本会发现,这一自然段遣词造句的准确、语句的具体形象更值得学生领会与借鉴。基于此,笔者教学时把这个目标扩充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及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扩充后的目标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围绕“乡下人家”写了哪些景物,更把视角引向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为了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让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在品味精彩词句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段的表达特点: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了乡下人家门前攀援的瓜藤、瓜架下挂着的青的红的瓜等日常景物,用词准确,并巧妙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为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还要求学生结合前几日去乡村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的经历,运用这种写法描写一处田园景物。这样教学就把读与写、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注重学情特点,落实以生为本

除上述三个方面以外,目标制订还必须关注学情。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与习惯、学习动机、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知识储备状况尤为重要,它对于核心概念的具体化及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的设定具有一定影响。

执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识字课《传统节日》时,教师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么度过文中每个节日的。第一次试讲后,教师发现目标的制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识字量过大。目标一要求学生集中识记15个生字,而一节课的有效识字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读准拼音、识记字形、口头扩词、练习说话的要求十分困难。二是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二仅仅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其实,这是一篇优美的儿歌,读起来郎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朗读,所以可以提出感情朗读、读出儿歌音韵美的要求。三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目标三提出了“说说自己是怎么度过文中每个节日的”要求,而文中提到了九个节日,其中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陌生的,笼统地提出要求,造成了课堂中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的局面。

针对不足,教师把课时目标调整为:1.认识“传、统”等7个生字,会写“贴、街”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韵文的节奏美。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至二个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既注重了整体学情,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乡下人朗读课文学段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