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B村”对中国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的启示

2018-11-05 06:03周建琳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生态圈

周建琳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迅速“发酵”,苏州“B村”正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9月18日,第三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本届大会受到了国内外医药与投资界的高度关注。大会吸引来自国内外投资、医药创新企业及研究院所等700余家机构、约2000余位行业人士参与。

中国药促会会长、绿叶生命科学集团主席刘殿波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医药行业在近些年发生了质的改变,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医药创新企业,中国医药行业的监管正在与国际接轨,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了创新的春天,迎来了资本与产业、资本与创新结合的好时代。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被与会者称之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本次大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专门深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下文简称苏州“B村”,全名为BioBAY,取Bio“生物”之意)进行探访,期望该样本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所启示。

超前的布局

9月17日,第三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召开之前,冷泉港亚洲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新十年合作协议。未来十年,冷泉港亚洲将在现有会议平台的基础上,新建冷泉港亚洲学术中心。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2007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建立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

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启动以来,已在园区成功举办了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近20名诺贝尔奖得主。刚刚公布的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詹姆斯·艾利森,便于去年10月到访冷泉港亚洲会议,并作了主题演讲。通过冷泉港亚洲会议,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到了园区,打响了园区生物医药高端创新品牌。

但2007年冷泉港亚洲在园区成立初期却“备感壓力”。“花费一笔不少的资金将一个会议引进来”这对于十多年前的苏州工业园区来说,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正如彼时的苏州“B村”,最早竣工两栋大楼,第一拨只有十几家公司进驻。2009年之前的发展很慢且极为艰难。那时创业的人很少,海归回到中国做新药研发企业的更少,而“B村”从一开始就和别的园区单纯招商不同,定位于只做创业企业孵化。

作为生态圈的探索者,苏州“B村”也一直积极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如专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美敦力中国孵化器、专注于基因诊断领域的达安大健康孵化器、专注于最早期项目培育的百拓众创孵化器等,他们促使更多的创新生物技术孵化,建立企业以获取不断推动产业进步的动力和集群发展的新鲜血液。

如今,在资本市场,“园区军团”即将蓄势待发。据了解,在港交所无收入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上,园区有近30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符合条件,信达生物、亚盛医药已先后提交港交所IPO申请。

这十多年间,苏州“B村”的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一个从0到1的新生过程,以及从1到多的逐渐壮大过程。作为政府背景的企业孵化器,苏州“B村”代表了一种高科技产业新的模式,它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差异化发展

作为一个地级市,苏州的高校、研究机构等长期以来相对较少,人才短板显而易见。这就决定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发展中必须与众不同。

当别的地方招商引资,这里正认真地招才引智、招所引院。目前,园内实现了产、学、研、政府、金融联动, 往往能够达到“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效果。

9月17日,苏州“B村”的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博士荣获2018“独墅湖杯”医药创新品牌评选颁奖典礼“最具影响力药物研发领军人物奖”。

在此之前,杨大俊博士带领公司团队获得江苏省及苏州重大创新团队、首届江苏省创新争先团队奖、百华协会2017年度研发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杨大俊透露,亚盛医药是一直坚持做原创,团队在这个领域做了二十年,从美国到中国,现在已有7种药物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入临床阶段。

“做创新药就是与时间赛跑。“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透露,康宁杰瑞目前已有4种新药项目在全球进行临床试验,3种first in class 在临床前研发;基本完成重组和计划A轮融资,同时推动在香港上市。

优越的创新环境孕育了一批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开拓、金唯智、浩欧博、康众医疗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已经脱颖而出。以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是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热点,国内共有20余家企业获批临床,7家位于BioBAY,可谓“中国免疫疗法看苏州,苏州免疫疗法看园区”。

国际合作带动产业创新是苏州“B村”的另一个与众不同。在药物研发领域,通过国际合作带动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百济神州与跨国制药巨头新基(Celgene)在2017年7月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百济神州的PD-1抗体BGB-A317,并在合作中获得新基在华销售三种药物的独家授权,交易总金额高达近14亿美元,创下了国内药企单品种权益转让新纪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460余家企业入驻苏州“B村”,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公布的2017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园区位居第一名。

构建生态圈

9月8日,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 这是苏州“B村”构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举措之一。

“六年前,我还在国外时就受邀参加过第二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这次再来感觉到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还多了医生、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的其他要素,在家门口展示中国创新产品的形式非常好,通过展会我们也拿到了不少订单。”茵络医疗创始人龚霄雁如是说。

不久前,由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滑造影导丝成功拿到了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 这款业内领先的创新产品预计明年年初就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走进苏州“B村”, 2018年3月20日正式开业的苏桥生物(CMAB)已成为一个被频频提及的新热词。

代表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形态,是苏桥备受关注的一大原因。与传统的生物医药公司不同,苏桥生物是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致力于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外包一站式服务。

蘇桥生物中国总裁梁其斌坦言,当初选址走过很多地方,苏州给出的政策优惠并不是最大的,最后选中苏州,还是综合考量了整体环境和产业配套。苏桥生物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企业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规模扩张不是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是今后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或是最佳路径。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裁庞俊勇称:“BioBAY非常特别的基因是从诞生的时候,就始终把自己当作产业的一部分,是产业体系中服务的提供商。我们的主体工作是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为产业带来推动发展的附加价值,通过服务来创造价值。”

为此,苏州“B村”布局设立中科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创办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ChinaBio生物产业合作论坛、DeviceChina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等国际化会议交流平台。

除此之外,苏州“B村”还活跃着多个由创新主体自发组成的生物医药团体或联盟,如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领衔的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新药创始人俱乐部、自主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独墅湖联盟、湖畔医用植介入产业研究院等,这些组织也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不同规模的活动与交流。他们都为生物产业生态圈不断注入专业的服务内涵。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迅速“发酵”,苏州“B村”正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生态圈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ImprovingListeningandSpeakingSkillsthroughWatchingAmericanTVSeries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
京津冀跨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今天我叫早
我想这样做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美术·书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