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起“支点”,走进文本核心意义

2018-11-06 23:13王慧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眼支点孔乙己

王慧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钻研文本是必修的功课之一。然而,文本分析的角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一一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最能展现文本核心意义的地方,将这些地方作为教学“支点”,指导学生以之为突破口进行钻研,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解读文本的效率。

一、立足文眼,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眼就是一个指导学生阅读的“支点”,正如学者刘熙载所提出的那样,文眼起到了“揭全文之旨”的效果,它可能出现在文章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利用文眼作为支点指导阅读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分析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寻找文章中的文眼,学生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屡次提到背影,因此可以将课文的题目“背影”看成是文章的文眼。教师继而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寻找文章几次提到“背影”,作者又有几次流泪,这几次流泪和看到背影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提到了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而后引入故事的起因,就是父亲失业和祖母的丧事,故此作者第一次落泪。这样就让背影染上了悲凉的色彩。继而作者又描写了父親买橘子的场景,作者详细描写了背影,并为此感动,第三次作者则写了作者和父亲离别,看不见父亲的背影后,作者再次落泪,文末又首尾呼应,提到了第四次背影。由此可见,文章用“背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效果,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二、揣摩词句,细微之处见精神

掌握文章中的细微之处,就要探究文章中的词句,挖掘其中隐含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某些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透过文字的表面,挖掘出其中的隐含意义。在适当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比较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揣摩词汇。

《故乡》一文具有形象性、含蓄性、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揣摩其中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点,并尝试从中挖掘出隐含的寓意。如文章的开头便描绘了农村冬天的荒凉场景,作者选择了“阴晦、苍黄”等词语,起到了形象化描述的特点。如果细细分析这些词汇就能发现,这些词汇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景观,体现了典型环境,而且还起到了渲染情感的效果,能让人意识到故乡之人的变化和当时阴晦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可以让学生分析杨二嫂等人的细节描写,尝试分析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发现,杨二嫂被描绘成了一个生活上没有着落的小市民的形象,她毫无廉耻地索要东西,甚至还偷东西。杨二嫂用“你阔了”吹捧“我”,而后又直接索取“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遭到拒绝后索性直接造谣,并采取了偷的手段,这样便展现了杨二嫂在社会压迫下产生的变化。

三、聚焦疑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抓住文章的疑点作为支点,探究文章的核心意义,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感悟,大胆地提出疑问,并将这些疑问作为走进文本核心意义的支点。教师要敏锐地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围绕其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将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对文章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孔乙己》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太了解,因此产生了困惑,如有学生提出:“孔乙己既然读过书,那么去当一个私塾老师,帮人写信之类的,也能糊口,为何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针对这个疑点,教师鼓励学生从孔乙己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入手分析。学生发现,孔乙己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所以高人一等,不愿意从事其他的劳动,只愿意考取功名,同时其本身有懒惰的特点,故此才失去了生计。结合社会背景就能发现,孔乙己这种性格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当时封建残余势力很大,所以才让孔乙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所谓“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这就要求学生在尊重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如果教师能以文本为基础找到其中的“支点”,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则能更好地做到尊重文本。同时,这样也避免了用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体验,能让学生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文眼支点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