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情文本”写作思维探索(中)

2018-11-06 23:13陈剑泉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乐事传情景物

陈剑泉

在第9期“写作支招”栏目《“传情文本”写作思维探索(上)》一文中我们提到了传情文本写作需要思考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和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我们来接着探讨。

三、文本传递情感的载体

传情文本的情感传递是要借助一定载体的。要么以事为载体,借事传情;要么以景为载体,借景传情;要么以情为载体,借情传情。所以,传递情感的载体也有事、景、情三个方面。

(一)借事传情

事件按其情感价值来划分,可分为乐事和哀事,无论乐事或哀事都可以作为载体来传递情感。

1.以乐事反衬或烘托情感

这种乐事常常指得意之事、成功之事、憧憬之事。写作时,写作者可借助他人的这些乐事来反衬所要传达的主人公心中的哀情。类似于“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觉。比如,一个失去父母的儿童,在看到同龄人的父母对孩子的百般呵护时,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更加孤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看到薛宝钗有母亲和哥哥作为依靠时,便感伤起自己孤苦伶仃的身世来。

同样,很多传情文本常常写到: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事业有成、婚姻幸福,这些父母感到特别欣慰。这便是以乐事来正面烘托这种快乐之情。

这种借助乐事为载体来凸显情感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以事来反向强化或正向强化情感的手法,这种强化能在比较中把一个人的情感尽情展露出来。

2.以哀事烘托或反衬情感

哀事常常指绝望之事、失败之事、失望之事、失意之事。这些事往往是导致哀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学生写作时,可让这些事直接发生在主人公的身上,使主人公因这些哀事而产生强烈的哀情。这些事“哀”的程度越高,其产生的哀情越浓。比如,鲁迅的《伤逝》,为了凸显涓生的哀情,便是通过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窘迫、婚姻的失败、未来的迷惘、子君的死亡等一系列哀事传递其心中的痛苦之情。

同样,我们在很多小说里,常常看到坏人得到处罚而大快人心,坏人得到惩罚对于坏人来说,便是一件哀事,而这件相对于坏人的哀事却可以反衬出人们的喜悦之情。

(二)借景传情

景物也是传递情感的主要载体,我国的诗歌创作,传统上就有借景抒情的构思手法,人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常借用这种手法来传递情感。用景物传递哀情有两种形式。

1.以乐景反衬或烘托情感

樂景常常指色彩优美、环境干净清新、声音清脆明快、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些景物,这些景物令人心情开朗、舒畅,给人以安适、愉悦的感受。但这些景物也可以用来反衬哀伤之情。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开头就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而结尾又写道: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开头结尾的乐景描写,其目的就在于反衬出布热金卡监狱对囚徒的骇然听闻的折磨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心中的悲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它们则是以乐景来烘托作者的喜悦、闲适之情。

2.以哀景烘托或反衬情感

哀景常常指荒凉、荒漠、颓败、冷清、萧瑟、凄凉的景物,这些景物常常给人以失落、苍凉、失意、失败、绝望的心理暗示。这种景物能够烘托出人们悲凉的心情,暗示人物悲惨不幸的命运。比如:《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便是借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个颇具哀情的意象构成一个凄凉悲苦的意境,由此烘托出漂泊之人内心的极度愁苦。

《诗经》中的《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之际,却是征夫们回家之时,这是以哀景反衬回家的喜悦。杜甫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落日黄昏、秋风萧瑟,作者却感觉到自己的病情将要好转,升腾起壮志豪情,这也是以哀景反衬乐情的一种手法。

(三)借情传情

除了事件和景物可以传递情感之外,还可以借助一种情感来传递另一种情感。同样道理,可以借助欢乐之情来反衬或正衬所要传递之情,也可以借助哀情来正衬或反衬所要传递之情。

1.以乐情反衬或正衬所要传递之情

乐情通常指的是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轻松愉快之情、积极乐观之情、幸福美满之情、善良友好之情等,这些乐情常常是人们所喜欢、赞扬、讴歌和追求的,如果使这些乐情被破坏、逐渐远离,甚至一去不复返,则可用来反衬一个人内心的悲凉、悲哀和痛苦。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一段文字: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丰满”“可爱”“温和”“微笑”“美好”“梦想”等词语用在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身上,使姑娘身上洋溢着快乐、幸福之情,然而就是这样的善良和美好却被法西斯集中营给彻底毁灭了,反衬出旅游者内心的愤怒与悲凉。

在众多传情文本中,我们常常看到,爱人高兴则自己跟着高兴,父母快乐则自己跟着快乐,孩子无忧无虑则自己也高兴无比,这实际上就是以一个人的乐情来正面烘托另一个人的乐情的手法。

2.以哀情烘托或反衬情感

哀情常常指悲哀、痛苦、失意、失望之情,这种情感也可以用来烘托与哀情性质相似的另一种哀情。比如,《雷雨》中的周萍,他夹杂在后妈蘩漪、情人四凤之间,在伦理、性爱、真情之中挣扎和煎熬,内心极度痛苦和悲凉。作为周萍母亲的鲁妈看到自己的亲身儿子如此痛苦,她内心的痛苦则要加倍。这就是以周萍的哀情来烘托鲁妈的哀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正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哀苦来写母亲的撕心裂肺而又无能为力的心痛。

在一些小说中,文本反复强调一些坏人,如毒犯、抢劫犯、诈骗犯等人的内心煎熬与痛苦,这实际上是告诉读者这些坏人不会有好下场,也反衬出好人才会得到快乐与幸福。

四、文本情感的集中强化

文章写出来是给他人看的,一般要考虑他人看后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即要考虑效果。一般来说,“传情”尽量使读者感受到愉悦和惊异就行。愉悦指读者从文中感受到的和谐性、一致性、规律性等;惊异指读者由文本内容的与众不同、独特的变化、超越常规等方面所引起的震撼、惊讶之情。

“传情”还要考虑达到审美效果。所以文章不仅仅是传情,还要传出情感的起伏状态,即体现出情感的节奏来;要写出各类情感交织的复杂性来;“传情”要么打破,要么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这就有必要对写入文本中的情感加以集中强化。

作者直接对情感进行叙述,常常无法打动读者,这时有的作者就利用连续正向强化的方法对所传递的情感加以强化、厚化、浓化。连续正向强化的方法包括用连续的同质词语来烘托、用连续的同质景物来烘托、用连续的同质事物来烘托。

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道:“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为了写出包身工们的悲哀惨状,作者连续用了“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几个哀情词语烘托包身工的哀情现状,用“技术”“机械”“体制”三个词语来连续强调形成哀情惨状的原因。

鲁迅的《故乡》,开头写道: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仅仅用了几句话,连续写了四种哀景:阴晦的天气、吹进船舱的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村庄。连续的哀景烘托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悲凉。

在《水浒传》中,作者让林冲遭遇了连续几件哀事:妻子被高衙内调戏、自己被污为刺客、无辜被刺配沧州、被押送的公人暗算、在草料场被谋害、被官府追捕。这一系列的哀事,使林冲反复地陷入绝境,最终走投无路,在悲哀绝望之下被逼上梁山。这就是用连续哀事来正向强化林冲内心的绝望悲哀,使林冲的哀情浓得无法化解。

猜你喜欢
乐事传情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鸡蛋益人又传情
写写冬天的景物
暑假乐事多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暑假乐事多
暑假乐事多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景物描写要准确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