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脱贫报道研究

2018-11-08 06:01刘娜马召平
西部学刊 2018年10期

刘娜 马召平

摘要:脱贫工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新闻媒体在其中发挥着舆论引导功能。本文分析了 陕西广播电视台评论部《今日点击》栏目的脱贫系列报道,认为它的报道内容是脱贫模式 + 政策解读 + 其他, 报道的模式是树立典型 + 评论解读,报道的导向是物质扶贫 + 精神扶贫;同時认为如何把控脱贫工作中的报 道导向,如何使脱贫报道“接地气”,如何在脱贫报道中做好差异化报道,如何扩大脱贫报道的影响力,是电视 新闻评论必须应对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今日点击;脱贫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0-0020-04

对我国乃至世界而言,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第 47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 10 月 17 日确定为“国

际消除贫困日”,我国也在 2014 年将其设立为首个“扶 贫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放 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 17 次主持召开扶贫会议、25 次开展扶贫调研。贫困问题的解 决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奋 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 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新闻媒体 如何普及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如何加大脱贫工作的宣 传力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推进脱贫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与脱贫报道

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是最能反映和影 响社会舆论的新闻体裁。在新闻评论中,最易于让广大 受众接受的媒体形态又莫过于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 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 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它在触及时事、反映诉求、表达主张、弘扬正气等方面具 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上更 是一枝独秀,受到受众的关注和赞誉”。[1] 电视新闻评论 所具有的这种特性,使其在说理上更具有说服性,在画面 上更具有感染性,在感情上更易产生共鸣性。此外,相对 于文字报道的抽象性论述语言,电视新闻评论更注重运 用形象的画面语言来表达所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其通俗 易懂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评论这一具有早期精英主义 的新闻体裁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脱贫主题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报道范畴,要想让这一 主题深入人心,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注重以镜头语言为主、文字语言为辅来进行脱贫报道。 具体来说,就是在报道中需要用镜头来记录并反映贫困 状况。在脱贫报道中,新闻记者以走基层的方式深入一 线,甚至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画面所 表现出来的震撼感会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是文字报道所

《今日点击》在其电视平台上推出脱贫系列报道的 同时,还在其微信公众号“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 上同步推送相关节目。我们以《今日点击》微信公号 上发布的脱贫节目为研究对象,对 2016 年 1 月至 2018年 7 月之间该公众号上发布的脱贫节目进行了统计(见表 2):《今日点击》共播出脱贫节目 99 期,其中 2016

年 22 期、2017 年 48 期、2018 年截至 7 月 31 日止 29 期。这一报道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见表 1):第一 阶段为 2016 年 1 月 28 日至 2016 年 4 月 5 日之间,主 要是两会专题的脱贫报道,代表节目为《精准脱贫 攻 坚克难》。这一阶段的节目主要为脱贫报道的政策解读, 脱贫报道由此拉开序幕。第二阶段为 2016 年 4 月 6 日至 2016 月 5 月 17 日,主要是《脱贫攻坚进行时》系列 节目,代表节目为《创新“造血”模式 精准产业扶贫》。 这一阶段的节目主要是围绕脱贫工作中各级干部及群 众的新思路与新成效来展开的。第三阶段为 2016 年 5

月 18 日至 2018 年 7 月 31 日之间,主要是《脱贫攻坚—— 陕西在行动》系列节目,代表节目为《商南:“四借四还” 助力产业脱贫》《西乡:企业助力产业脱贫》《宁陕:互 助金助力产业脱贫》等。这一阶段的节目,是全方位记 录与展现陕西省各级各部门在脱贫工作中的好做法、新 模式及相关政策的解读。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脱贫报道在画面语言的基础上对脱贫工作的具体点评则是画龙点睛。这种点评既可以夹杂在画面语言的表述中,也可通过主持人在节目最后的评论环节来进行。当然,这种点评是与画面 语言相符合的通俗内容,可以让严肃的脱贫报道变成广 大观众想看、爱看的报道形式,从而将电视新闻评论与脱贫题材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今日点击》脱贫系列报道的特点 因为地处西部,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影响,陕西是全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2] 为 了贯彻这一脱贫政策,在中共陕西省委督查室、省扶贫办 的支持下,《今日点击》栏目成为西部脱贫工作中的舆 论先行者。《今日点击》是陕西广播电视台一档以舆论 监督为主、深度评论见长的日播电视新闻评论栏目 , 自 2016 年以来,该栏目相继推出脱贫系列报道并在这一过 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一)报道内容:脱贫模式 + 政策解读 + 其他

在这三个阶段的报道中,《今日点击》的脱贫报道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见表 2):第一,脱贫模式 的内容报道。如表 2 所示,在 2016 至 2018 年之间,涉及到脱贫模式的报道高达 48% 以上。脱贫模式报道在具体节目中主要表现为以产业脱贫模式为主,如 2016 年5 月 25 日播出的《商南“:四借四还”助力产业脱贫》,2017 年 6 月 11 日播出的《横山:羊产业为脱贫提速》,以及 2018 年 7 月 24 日播出的《志丹扶贫的灵丹妙药: 抓产业、促脱贫》等。第二,政策解读的内容报道。在整 个脱贫报道中,政策解读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脱贫模式的 内容报道。如 2016 年 1 月 28 日的《精准脱贫 攻坚克难》,2017 年 6 月 22 日的《长武:兜底脱贫,不让特困群众掉队》, 以及 2018 年 4 月 18 日的《城固“:智志双扶”激发群众脱贫干劲》等节目,都是对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给 予及时解读。第三,其他有关脱贫内容的报道。如 2016年 12 月 7 日的《周至:移民搬迁挪穷窝 造血扶贫拔穷根》,2017 年 7 月 21 日的《宁陕: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2018 年 3 月 7 日的《岚皋:挪出穷窝 拔掉穷根》等节目,则涉及移民搬迁、生态保护与脱贫主题相结合的内容。

(二)报道模式:树立典型 + 评论解读

新闻评论往往针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或当前存在的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点评。因此,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虚实结合,不能言之无物。电视新闻评论更是如此,其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新闻由头有感而发,从而使新闻评论在逻辑 上更适应于普通大众的思維方式。这是因为电视新闻评 论并不要求观看者具备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和缜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其注重的是通过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 文字和解说及论述性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进行传播。所以, 电视新闻评论中的新闻由头在整个节目的架构中就显得 尤为重要,只有新闻由头选得好,评论内容才能具有可看 性和说理性。

在《今日点击》的脱贫报道中,为了突出节目的可 看性和说理性,栏目组注重选好新闻由头,在此基础上来 进行评述,以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效果在 报道模式上表现为“树立典型 + 评论结构”。如表 3 中 所列内容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性报道。在《长武:兜底脱 贫 不让特困群众掉队》中,关于特困户国家相关政策规 定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这一贫困群体可采取特殊的扶 贫方式。如何让这一政策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体现出来, 则需要在具体报道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解读。记者在这 期报道中选取了特困户魏兴选和刘兴瑞作为典型,因为 都患有大骨节病,同时家庭条件又都很差,所以他们能否 脱贫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魏兴选和刘兴瑞同样也代表 着脱贫工作中难度最大的群体,这种典型的树立使精准 扶贫这一政策有了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所发表的评论 才能站稳脚。同理,在《探访陇县“菜单式”脱贫新模式》

《横山:羊产业为脱贫提速》的报道中,则分别通过选取 多事例和单事例的方式对“菜单式”脱贫模式以及合作 方式的脱贫模式进行了解读,并以此为依托进行点评,从 而让整个节目更加流畅。

(三)报道导向:物质扶贫 + 精神扶贫

因为人口众多、地区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 各省区的贫困问题也不尽相同。针对这种情况,《今日 点击》在脱贫报道中紧紧围绕当前的相关政策,在对贫 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围绕物质扶贫 + 精神扶贫 这一基本导向来做舆论宣传。例如 2016 年 5 月 25 日播 出的《商南“:四借四还”助力产业脱贫》节目中,报道 了商南县政府通过“借鸡还蛋”“借袋还菇”“借苗还 果”“借鹿还茸”四种扶贫方式,确定了香菇种植、土鸡 养殖、油用牡丹种植和梅花鹿养殖四个产业脱贫项目,为 贫困户解决了产业脱贫的成本之忧。再如 2017 年 6 月

22 日播出的《长武:兜底脱贫,不让特困群众掉队》节 目中,在长武县政府的支持下,村上整合各种扶贫资金解 决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住房及基本的生活保障等 问题。此外,2017 年 5 月 24 日播出的《平利:社区工厂助力就业扶贫》,2018 年 5 月 30 日播出的《宁陕:互助金助力产业脱贫》,以及 2018 年 8 月 1 日播出的《镇 巴:健康扶贫 阻击因病致贫返贫》等节目都凸显了报道 中物质扶贫的基本导向。

但在实际情况中,贫困问题不只是客观因素所带来 的物质匮乏,更是某些贫困群体在精神上的极度贫乏, 甚至有人因为当贫困户有实惠抢着当贫困户。因此,

《今日点击》的扶贫报道在导向上更注重对贫困群体的 精神引导。例如在 2017 年 5 月 31 日播出的《柞水:扶 贫先扶志 产业助脱贫》节目中,记者结合柞水县精神文明脱贫巡讲团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宣讲、文艺演出(如 图 1)、技能培训和授课等内容的报道,指出了脱贫工作 中精神扶贫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在这期报道中,政府不 但为贫困户送政策,还为贫困户送精神、送文化,从而帮 助贫困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在 2018 年 5 月

15 日播出的节目《旬阳:“智志双扶”增强脱贫动力》 中,记者以村里有名的懒汉吉元兵的脱贫事例为新闻背 景,讲述了吉元兵在村干部的鼓励与帮助下从一名好吃 懒做的“黑榜”反面典型转变为靠勤劳脱贫的“红榜” 标兵这一新闻事实。这种通过树立道德评议榜的方式 触动了贫困户的内心,让他们从思想上摈弃“坐等上门 帮扶”“争要帮扶救济”等依赖思想,由我要当贫困户 变成我要富起来。此外,2017 年 9 月 20 日播出的《岚皋: 扶贫先扶志 提振脱贫“精气神”》,2018 年 4 月 19 日

《城固:“智志双扶”激发群众脱贫干劲》的报道也是围 绕精神扶贫的主题,使得“扶贫先扶志”这一思想成为 脱贫报道中重要导向。

(一)如何把控脱贫工作中的报道导向

在新闻评论报道中,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报道的重要 前提。因此,脱贫报道如何把控报道导向是报道中需要 解决的首要问题。2016 年 11 月,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 陈行甲曾写过一篇题为《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 上》的文章,以巴东县一名贫困户“碰瓷”政府的事例 为例,指出了当下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少数贫困户 “不自强、不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被 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这说明在实际情况中存在 部分贫困户把国家政策当成依靠,甚至穷得“心安理得”。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户在理解国家扶贫政策 时陷入误区,认为政府给自己的贫困买单是理所当然的。[3] 因此,在脱贫报道中,如何正确解读扶贫政策并在此基础 上引导贫困户树立积极自强的心态,是今后扶贫报道中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电视新闻评论在宣传有关国家脱 贫政策时,应继续坚持“扶贫先扶志”的主要导向,注重 引导贫困群体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帮助贫困群体不仅从 物质上脱贫,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脱贫。

(二)如何使脱贫报道“接地气”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又 能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 道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在《今日点击》的脱贫报道中,要坚持“三 贴近”的报道原则,就要在选择报道中的典型事例时应 符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报 道我国面临的贫困问题时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夜郎自 大。其次在脱贫报道中,报道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贫困 群体的实际生活,切不可为树立典型而加入新闻工作者 过多的主观元素,更不能以摆拍或导演的方式来创作脱 贫报道。此外,脱贫报道不是表演作秀,更不是为某些单 位或个人贴金,记者在报道时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 在首位。具体来说,就是在脱贫报道中内容选择需贴近 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在精准识别贫困群体的基础上做出 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应采取实地调研、走 基层等方式来对脱贫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实的反 映,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

(三)如何在脱贫报道中做好差异化报道

在当前的脱贫报道中,《今日点击》的报道方式已 经呈现出报道模式的固化问题。由于脱贫工作是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今日点击》脱贫报道的常态化让报 道内容与模式都到达了瓶颈期。如果再沿用传统的报道 方式很可能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弱化脱贫报道的影 响力。因此,如何在脱贫报道中做好差异化报道以保持 脱贫报道的创新性是今后脱贫报道中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在这个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信息的保鲜度 极低。新闻报道要想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时刻保 持创新的意识。相比突发性新闻报道来说,脱贫报道题 材在信息的原始吸引力上较差,唯有采取差异化报道的 方式才能避免其落入套路化的尴尬境地。这种差异性可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模式进行创新性尝 试,例如在具体的报道中既可将贫困群体来作为新闻主 体,也可尝试将一线扶贫工作者作为新闻主体。这是因为,我国的脱贫工作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脱贫报道通过对 一线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经历讲述可及时将存在的问题暴 露出来,为推进脱贫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此外,脱贫工 作不是一派祥和,更不是只有成绩,脱贫报道也可通过新 闻策划,对扶贫者与贫困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共存共荣 的内容进行呈现,以增强脱贫报道的可看性。

(四)如何扩大脱贫报道的影响力

从 2016 年开始至今,《今日點击》的脱贫系列报道 已持续了将近两年,其所形成的舆论影响力虽不可小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保持并扩大脱贫报道的舆论影 响力,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我们 认为,可依托新闻报道的衍生形态来扩大脱贫报道的影 响力,如通过文艺创作的多种形态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 或故事原型进行艺术塑造,从而使新闻话题得到持久发 酵以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如 2018 年 7 月,一部依托 陕西农村大变迁为背景的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大 火,该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 妇女杨柿红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后,以坚韧的毅力 带领全村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的故事。在这 部剧中,导演将脱贫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故事的情节始 终,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变迁史,了解到脱贫这一伟大事业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意义。 同样是在 2018 年,取材于新闻报道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上映后,引发舆论热议,李克强总理因此作出批示,要求 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由此可 见,在新闻报道基础上所衍生的文艺作品是扩大新闻报 道影响力的有效补充,因此,在脱贫工作中可尝试以新闻 报道为基础,同时结合多元艺术形式来呈现遇到的种种 问题和取得的成绩,真正使脱贫工作深入人心,取得实际 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丁法章 . 新闻评论教程 [M].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 王介勇 , 陈玉福 , 严茂超 .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传新路径

研究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3).

[3] 虞崇胜 , 余扬 .“扶”与“脱”的分野:从精准扶贫到精准 脱贫的战略转换 [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1).

作者简介:刘娜,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经济管 理学院教师,研究生学历。 马召平,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副 主任,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薛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