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福建官洋村为例

2018-11-12 03:35林超华
福建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旅游

林超华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0 引言

由于过去缺乏对传统村落价值的充分认识,许多具备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的村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传统乡村文化日渐为现代城市文化所吞噬。2013年习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讲话,为当前的城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示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目标、措施、手段、政策逐年深化推进[1]。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开始受到青睐并逐渐规模化。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两者的“互惠互补”,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旅游导向下的传统村落应如何进行保护与发展,特别是研究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并归纳总结出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

1 传统村落定义、内涵等问题

1.1 定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之前,学术界通常把这类村庄聚落称为古村落或乡土建筑。“传统”一词主要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它强调了文化和文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和动态性,凸显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农耕文明和生产生活的整体系统价值。

1.2 内涵

传统村落是保留了乡村美景的地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2],其实质是由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整体景观。而这种文化地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如图 1所示,表层形态是可视的有形物质形态表象,如村落环境选址、建筑风貌、衣冠文物等;中层结构则是缔造出表层文化形态的行为总和,即生产、生活等活动;深层机制是引发构建上述中层文化结构的社会机制,如天人合一、伦理道德等观念。

图1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结构图

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互动关系

2.1 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的影响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的环境、居住、文化、社区结构、基础设施等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必然会对传统村落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一些处于衰落边缘的传统村落,借此恢复了经济活力,提高了居民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有可能因此破坏乡村文化景观的真实内涵。

(1)对乡村文化景观传承的影响

旅游发展活动,可以为乡村“小传统”的文化景观传承提供支持,甚至使某些失落的文化活动得以恢复,但也造成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渗透,可能会对本土文化产生异化。

(2)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

旅游发展建设,能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当游客数量或建设强度超出乡村承载的范围时,则会对居民生活和村落环境造成干扰和破坏。

(3)对乡村人群结构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吸引村落人口回流,甚至吸引城市人口进入,扭转乡村空心化、废弃化的劣境,然而也可能造成各方经济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

面对当前传统村落走向衰败、消亡的大趋势,静态的保护或许能延续乡村文化景观,但绝不会为其带来生机活力,因此,认为乡村旅游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利的观点,无异于刻舟求剑。科学的观点,则是关注如何使乡村旅游发展活动的影响积极化、最大化。任何活态文化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适应时代进步、为人们带来利益才能延续。发展是文化的本质要求。

图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各系统的互动关系

2.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的空间耦合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遗产,村落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是其物质层面,而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族关系、信仰习俗等是其非物质层面[3]。因此,乡村生活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载体之一,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注意保护、营建承载这些乡村生活的物质空间。

乡村旅游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时,最易受到关注的、最具可操作性的,有3类物质空间:文化旅游空间、民宿空间、村民公共活动空间。

(1)文化旅游空间

文化旅游空间,主要是指乡村传统风貌、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环境,如:合院民居、戏台、集市、广场空地等传统居住空间、传统商业空间、节庆庙会纪念性空间等。

(2)民宿空间

民宿,是指利用乡村宅院的空闲空间,结合当地自然、人文、产业等资源,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旅游活动者提供住宿等服务的旅游项目。优秀的民宿,可以集中表现和演绎当地文化内涵和生活特色。

(3)村民公共活动空间

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是村民进行诸如传统文艺活动的交流、表演,手工艺品的制作、切磋,乃至是最简单的日常闲谈交流活动等空间。关注这类空间的规划和改造,可以为村落文化的复兴提供契机。

3 规划设计实践——以官洋村为例

3.1 村落概况

福建官洋村,是闽西地区典型的农耕商贸型传统聚落。该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山水田园格局形态完整,拥有精美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构成了其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 3所示。同时,依托于周边地区已成型的旅游市场,具备优良的旅游开发条件及潜力。

图3 官洋村局部航拍

3.2 保护发展规划思路

(1)分类保护聚落空间形态

规划根据官洋村的现状评估,确定官洋村的保护框架和保护范围,如图4所示。即将13栋重点的民居划定为保护建筑本体,将历史、传统风貌建筑群及部分农田、水系规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共20.33hm2;将外围的农田、河岸等区域,规划为建筑控制地带,共52.58hm2;其余用地规划为环境协调区。

图4 官洋村保护范围规划图

(2)保护村庄传统结构肌理

官洋村整体结构,可总结为“两带、三片区”:村落东西各有一传统民居建筑群,两者通过村落主轴的带状空间连接成带,过境县道北向沿线分布新村现代建筑带;藿溪及滨水空间片区、农业种植片区、生态森林片区,如图5所示。

图5 官洋村空间结构肌理规划图

(3)分级分类风貌整治

官洋村传统建筑多建于清代,保留了许多重要历史文化信息。规划按照建筑的等级、质量和风貌等综合调查评估,然后采用分级、分类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4)明确提出保护发展的工作程序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为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从行政管理、设计施工等层面提出保护修缮工作程序,如图6所示,建立起由居民(产权人)、政府部门、设计师、村民评审会、专业审图机构、承包建设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流程,为官洋村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同时,建议仿照先进村落发展经验,如成立“新罗区官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会”,提供文化咨询与交流等服务;设立“古建筑工程公司联络处”,为设计施工提供支持等。

图6 工作步骤程序及负责方

(5)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将官洋定位为具有闽西客家红色文化特色的观光体验型传统村落,目标客户群体为闽南、闽西地区主力城市的游客,并且吸引摄影家、艺术家进驻。在规划区的范围内,按不同的观赏内容、文化内涵以及风貌特征划定,打造出传统建筑游览区、滨水空间休闲区、生态森林健身区3个景观区域,并组织相应的游览路线,如图7所示。同时,村落近期建设规划落实增设一定数量的民宿、农耕文化博物馆、私塾文化展览馆、文化创意空间等,为旅游活动及乡村文化景观传承提供物质空间,如图8所示。

图7 遗产展示利用规划图

图8 近期实施规划图

3.3 保护发展设计实践

(1)景观环境的提升

官洋村主要的自然景观有滨水景观与农田景观,规划在严格保持原有驳岸形态及其绿化植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藿溪景观资源设计滨水特色步道及配套码头等设施,为游客和村民提供亲水休闲空间。而对广阔的农业种植区域,则设计打造乡村地景——五彩田园,分区种植不同色彩的农作物,打造种植采摘体验、绿色产品销售、景观木屋、景观餐厅等项目,如图9所示。

图9 景观环境的提升设计

(2)街道环境系统的提升设计

村落道路上的小品设置是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可为游客人群提供便利。根据上述调研,预计需要设计增加的小品设施有:路灯、旅游指示牌、宣传栏、休息廊亭、垃圾收集站、绿化小景等,如图10所示。小品设施的造型、材质、色彩应与传统聚落的风貌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坚固、适用、美观三原则。

图10 官洋村环境小品设计布置方案

图11 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现状及设计效果图

官洋村的街巷旁有一块未被利用起来的空地,久而久之变成了垃圾堆,设计将此空间抬高于路面,以界定空间的领域,然后加建廊亭、沙池、地灯等设施,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地,并增加村落街巷空间的节奏变化,如图11所示。

设计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村落环境改造的内容与要求,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村落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其核心要点在于“渐进式”规划、“试点式”建设,不求一次性对村落进行发展建设[4]。

(3)传统民居宅院的整治更新

设计选取民居志德堂前院空间进行整治、更新。志德堂前院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其住户早年沿院墙周边砌筑了砖瓦结构的猪圈,后空置至今,并堆放杂物。

设计方案是先将前院中的废旧猪圈拆除,将原来封闭的院墙局部开青瓦花窗,材料使用拆除下来的青瓦,前院东侧改建为三开间敞廊,可作为茶歇空间。使用鹅卵石及石板重修前院铺地,西侧布置露天的阳伞桌椅,在南侧院墙处布置景观竹墙,力求在民居宅院中营造园林意趣,如图12所示。

图12 志德堂前院空间现状及整治更新效果

(4)空置公共建筑的改造更新

村落中部有一院落组合式建筑,是官洋村供销社及粮库,目前绝大部分空间空置,墙体斑驳,木窗损朽,空旷的大厅和院落默默诉说着当年繁荣喧闹的场景。

设计首先关注建筑群的外部空间,将供销社南面的两处加建建筑拆除,作为花圃空间,这样既将围合封闭的院落打开,又能与村落水系产生互动,增加空间的活力趣味,如图13所示。建筑内部,针对其大跨度、高净空的空间特点,改造设计将几栋建筑分别赋予新的功能:村民食堂、村民活动中心、乡村展览馆、官洋公益画室、官洋会议室(学社)、儿童文化学校等,如图14~图15所示。

图13 供销社外部现状及改造效果图

图14 供销社室内空间功能意向图一

图15 供销社室内空间功能意向图二

设计为村落植入“触媒式”的社区功能空间;引入文创产业的模式策略[5],目标是将供销社营造为向村民及游客开放,提供完善服务的综合文化空间,以此增强村落文化活力。

4 结语

随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传统村落迎来了重获新生的机会,但是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对官洋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推行“渐进式”规划、“试点式”建设,以加强推进公众参与,设计触媒活化社区空间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等。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是漫长而艰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希望政府、村民、设计团队、建设团队以及各方社会公众能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真正使日渐衰败的传统村落重获新生。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