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试”“孜”二字反切指正

2018-11-12 03:03杨小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段玉裁古音广韵

摘 要:对于《说文解字》中字音的确认,主要是通过反切来拼读,清代以来学者们对“因声求义”逐渐重视,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出现的两例反切误用做出分析指正。

关鍵词:说文;反切

作者简介:杨小平(1989.3-),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说文解字注》一书内容丰富,尤其注重“于声得义”,所以段玉裁参照大徐本的反切,又标注了古音韵部。中华书局以小畑行简批注为底本的段注,增加了拼音检索,每一页上边都有被释字的现代读音,大大方便了读者学习研究。但是,我们在阅读该版本时发现了一些反切上的错误。本文以第三篇上言部的“试”和攴部的“孜”为例,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重视,也希望中华书局对于我们发现的问题能够予以校正。

(一)分析“试,式束切”

在《说文解字注》第三篇上的言部中,“试”的反切为“式束切”,古音在之部。式为书母,束为烛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并且在段玉裁的古音十七部中,“束”属于尤部,这和“试”字今天的读音相差甚远。经过查阅大徐本《说文解字》第65页,“试”下的反切为“式吏切”,“吏”为至韵开口三等去声字,这和《广韵》的反切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说文解字注》中的“式束切”是错误的。

但是我们发现,和“束”字形相近的“朿”和前面的“吏”韵是相近的,而“朿”的中古音是“寘韻开口三等去声”。“寘”和“志”都是章母之韵的字,属于同音字,所以“式朿切”和“式志切”都可以拼切出“试”的读音。所以我们认为“式束切”的“束”应当改为“朿”,这可能才是段玉裁最初的反切。由于传抄印刷过程中的讹误,才导致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基本都是“式束切”。

(二)分析“孜,于之切”

第三篇下的攴部中,“孜”的反切为“于之切”,古音在一部。“于”为云母,“之”为之韵开口三等平声,“孜”是精母字,云母和精母是很难相通的,很显然,“于之切”是不合适的。凤凰出版社大徐本《说文解字》第87页,“孜”下的反切为“子之切”,“子”也是精母字,这样就能顺利地切出“孜”的读音了,这和《广韵》的反切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说文解字注》中的“于之切”也是错误的。

经过“试”和“孜”的反切查证,再一次肯定了段玉裁注音的严谨,也意识到《说文解字注》的版本校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凤凰出版社,南京:2012年2月第二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中华书局,北京:2013年7月第一版。

[3]广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8年10月第三版。

猜你喜欢
段玉裁古音广韵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