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2018-11-13 10:29周斌孟胜熊萌萌黄诗旸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

周斌 孟胜 熊萌萌 黄诗旸

摘要:通过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76家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采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确定职业能力包含的内容;然后据此再对上述企业1 103名高层、中层和班组长开展职业能力重要性、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期望和实际表现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不同产业类别的企业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态度上存在差异;不同管理层对职业能力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企业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期望和实际表现之间有较大差距。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企业视角;中职教育;职业能力;调查研究;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8-0051-07

一、概述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目前经济发展方式来看,职业学校和企业事实上形成了一对供与需的关系。而联结这对供需关系的是学生(毕业生),核心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所以,职业能力将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生)和企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职业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则显然是职业学校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要从“供给侧”改革,则必须了解“需求侧”即企业的真实要求(或者说是期望)。具体来讲,就是要了解企业对学生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期望),以及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的评价,以此作为进一步改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依据。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综合,即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形成一定的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1]。简言之,就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本领。姜大源从能力本位角度主张:“职业教育所说的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和能力层次两部分。[2]”从横向层面和纵向层面来讲,能力结构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层次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即业务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随着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大家对职业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没有太多的分歧,但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于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分别包含哪些要素,却存在着争议。

笔者在广泛查阅有关职业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和比较分析后认为,学生的培养层次和各行业(企业岗位)不同,其职业能力的结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显然,中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中职毕业生在企业岗位上的职业能力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主要应该由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用人单位)来评判。另外,中职毕业生在企业岗位上的职业能力表现究竟如何也应由企业来评价。但是,中职学校到企业走访时,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用语都是用定性的,甚至为了顾及学校面子,用“一般”“还可以”等等不确定的话语来敷衍。所以,中职学校对自己的毕业生在企业岗位上的真实表现仍然是模糊的,这样并不利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因此,为确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内容,我们首先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总监)和中职学校职教专家征求意见,以确定职业能力包含的内容;再对这些企业的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以获得各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期望值和毕业生職业能力在岗位中的实际表现情况;然后开展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为中职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更直观的依据。

二、数据获取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用人单位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采用德尔菲法,从某市13所中职学校中抽取了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的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重点2所,分别向与这3所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人力资源总监、经理)发出征求函,共计89份,回收89份。去除其中部分重叠企业,实际有效函76份,即76家企业。经过三所中职学校的6名职教专家分类统计和分析,提取关健词语,修正和规范语言表述;并再次征询上述企业人员后,最后确定中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包含的内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所列职业能力包含的内容,再制作结构性调查问卷,对职业能力中的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重要性评价和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期望评价,以及中职毕业生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在此评价中,职业能力包含的各内容之重要性评价,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个等级评定方式,设定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级次,分别赋值5、4、3、2、1。企业对毕业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期望和毕业生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实际表现,则直接用5、4、3、2、1打分,其中5分最好,1分最差。

此次调查,由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内(一周之内)分别向上述76家企业的高层、中层和班组长发出调查问卷,进行当场作答,及时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1 103份,回收1 103份。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详细检查,问卷均有效。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完全是依据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管理人员提出、并经过三所中职学校的6名职教专家分析、重新征询企业后确定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各问题清晰、明确,调查问卷设计针对性和目的性强。被调查的人员素质较高,其中,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的学历均为本科以上;都有五年以上从业经验;全部持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大部分持有二级资格证书,其他持有三级或一级资格证书。而且,虽然这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没有在严格的评价标准中完成,但是,仍然遵循了中心性(以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表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性(不仅包括基本职业能力,还包括综合职业能力;且从横向三个方面考察)和客观性(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的测评三个原则。因此,我们认为,该问卷整体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故不再对问卷进行初试来分析其信度和效度。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后,以供分析。其中,所有统计的评价数据均取平均值,且都保留两位小数。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将问卷调查获得的评价得分(平均分)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从能力结构和层次两方面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了“不同产业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不同管理层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中职毕业生基本职业能力之企业期望和毕业生实际表现”、“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之企业期望和毕业生实际表现”等几种不同的数据表,其呈现出相当丰富的信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一)不同企业类别和管理人员对职业能力态度的分析

对76家企业进行按照产业分类汇总,其中农林类的第一产业企业没有,表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没有农林类专业,与该市经济产业结构(该市农林类产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基本相符;机械、电子等制造加工类第二产业的企业有41家,与该市提出的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相吻合,所以中职学校中这类专业设置也较多;广告、营销、餐饮、旅游等服务类第三产业有35家,与该市所处地理区位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有关,整体服务业比较发达,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反映出这一特点。

对两类产业的企业在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的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值进行汇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类产业的企业对社会能力都非常重视,特别是第三产业所有企业均给出了最高值5分。

因行业不同,对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也不一样,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更加重视专业能力,说明加工制造企业要求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强;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更加重视方法能力,说明销售等服务业工作岗位与人打交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需要员工有灵活的应对方法和能力。

另外,从第二产业来看,方法能力的重要性评价值最低,我们可以理解成这些企业了解和明白中职毕业生的实际状况,对他们解决实际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评价较低,因此,期望值也较低;在第三产业中,专业能力重要性评价值最低,可能这些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本身并不强,所以对他们在岗位上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在高层、中层和班组长这三类管理人员中,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重要性评价也有差异。汇总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企业中的高、中、基层这三类管理人员都非常关心中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重要性评价值均超过4.9,这一结果与表3中关于社会能力重要性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完全相符的。而此三类管理人对专业能力要求都不高,特别是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评价值在三个职业能力评价中是最低的,这应该与中职毕业生的学历(中专、技术、职业高中学历)和专业技术(中职学生一般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四级,少数考取三级)层次均不高有很大关系。在方法能力的重要性评价中,班组长的评价最高,达到4.91的平均分,这说明中职毕业生作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人员,面对的是具体的事情,基层的班组长比较注重中职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要具备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从能力结构维度,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的重要性评价,真实地反映出中职毕业生在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上的差异。此为中职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中职毕业生基本职業能力之企业期望和毕业生岗位实际表现分析

我们想知道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基本职业能力究竟有什么样的期望,以及中职毕业生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基本职业能力的真实表现。这对中职学校正确掌握其培养的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汇总得到中职毕业生基本职业能力的企业期望值和毕业生岗位实际表现值情况表。具体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将表4结果用更加直观的雷达图表达出来,如下页图1所示。可见,第一,在社会能力上,企业的期望值很高。这与表2、表3统计结果相符。在方法能力上,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期望值最高,企业认为非常重要。在专业能力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期望值略低于其他两种能力。

第二,在基本职业能力方面,中职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并不尽人意。特别是在方法能力方面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差;学习方法和能力也是中职学生的一大软肋,他们中许多人在校期间就缺乏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方面企业的期望反而都比较高,这说明在企业岗位上,方法能力比专业能力更加重要。这一结果与表3中的高、中、基层这三类管理人员关于社会能力重要性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相符的,虽然中职毕业生的学历和专业技术层次不高,但是,企业更加重视他们的方法能力。

第三,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期望值很高。但是,中职毕业生在企业表现出了缺乏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也令人堪忧。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中职学生毕业时也只有十八九岁,正是精力旺盛时期,易于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是,个人表现欲强,缺乏团队精神,又与社会能力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相符。

基本职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从业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所以又称为从业能力。因此,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从业能力)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如何,直接反映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成效。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看,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均表现欠佳,说明我们中职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明显脱离企业需求侧的现象。

(三)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之企业期望和毕业生岗位实际表现分析

综合职业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它虽然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但它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展、方法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其与纯粹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3]。因它体现了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所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期望和他们在岗位上具体表现情况,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事情。分类汇总后得到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将表5中的数据用雷达图显示,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期望值和毕业生实际表现值之间的差距。如图2所示。

综合表5和图2所反映的信息,分析如下:

第一,在专业能力方面,中职毕业生在企业的安全意识较差,与学生在学校时的表现差不多,如经常有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或驾驶时不戴头盔等等。在一些生产企业,毕业生安全意识不强,就易发生生产事故,这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对这方面的期望值也最高。让中职学生动手写方案,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所以中职毕业生制定专业方案能力水平不高是可以预见的。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青年人的长项,中职学生表现得还不错。现代产业组织越来越向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如果中职学生太过偏重理论学习,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难以适应环境,那么同类问题在不同环境中就不能触类旁通。

第二,在方法能力方面,时间管理能力较差。企业要求严格,必须执行按时上下班制度,而中职毕业生比较散漫,经常有迟到、请假或旷工的情况发生。另外,毕业生经常熬夜,不能将工作、学习、休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这些与带队实习的教师反映的情况相符。

第三,在社会能力方面,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在校期间的表现也差不多。中职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是生活在集体中,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才能给予他人温暖,同时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整体上来看,中职毕业生在综合职业能力上的表现并不理想。综合职业能力中很多方面都属于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对职业能力的运用和发挥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大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了企业期望的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重点在哪些方面,毕业生职业能力哪些方面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差距,以及差距有多大。这对中职学校在宏观规划和管理以及具体教育教学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企业重视的就是中职学校应该努力实现的

现代职业教育不可能缺少企业的参与和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灵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校企合作双方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职业学校和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共生关系”。虽然中职学校毕业生处于企业人才金字塔层次中的底端,但是,他们却直接面对客户或产品的生产线,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业重视毕业生某方面职业能力,中職学校就应该努力培养好毕业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非常重视,如社会责任感、责任心、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以用“伦理道德”来概括企业重视的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企业如此重视毕业生(实习生或员工)的伦理道德呢?

不可否认的是,伦理道德可以维持企业内部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从而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因为企业经营管理首先是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在进行经营管理,又是针对人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虽然涉及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但这些都是从属于人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特点和进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道德必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4]。

伦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决定,而且也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工业大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不只是物质生产要素变化的结果,而且还是技术要素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是决定或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就是说,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制度(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即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伦理道德,也能产生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5]。

那么,怎样的伦理道德才是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呢?

没有企业不重视员工的服从意识。因为良好的服从意识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员工只有学会了从心理(态度、精神、人格等)上的服从,才能从行为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企业要不断创造良好业绩,只有在具有强烈服从意识的员工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具有责任担当的伦理道德,是通过影响员工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度等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这样的伦理道德,是建立和优化现代经济秩序所必需的,当然也是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的。

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将伦理道德的培养放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首位。“立德树人”不能只是停留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口头上、形式上,必须落实到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上和行为上。

(二)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中职教育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在国家层面,诸多文件中都讲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等。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中可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且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表述,即“以能力为本位”“综合职业能力”。这一表述标志着中职教育向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也指示着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职业能力。这一表述,回答了我们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这类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与工作岗位,以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及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6]。

虽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作祟,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课程设计上,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教与普教两者在知识体系与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课程结构的学科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失去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培养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7]。

职业教育首先应突出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特征,这是在中职教育目标中确定的。传统的学科体系培养模式主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是企业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养成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行为能力)时,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职业能力表现评价较差,从目前调研的中职学校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应该说是中职学校对企业这个重要的需求侧不够了解,或没有让企业参与(或参与不深)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探索校企如何深度合作。在将来更深入探索过程中,这个问题有望得到很好解决。

二是职业能力培养方法不当。现代职业教育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只有在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境之中才能产生意义;而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摆脱的是对学生作为一种工具的单一性培养,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需求[8]。有的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对其某项专业技能的反复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在某一项操作技能上达到熟练,就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较强。这明显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职业能力,且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不得法。虽然知识不等同于技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反复锤炼,个体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但它毕竟不是职业能力的全部。所以,不能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混为一谈。

职业能力必须实行情境化培养,即要在真实(仿真或模擬)的企业工作岗位环境中培养。专业能力主要是人们通过学习某个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则主要是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获得,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虽然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但是它们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是系统整合的,而不是单个累加的。正如上述被调查的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好的中职毕业生一样。从目前种类繁多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模式)来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模式)比较理想的主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和“行为导向”两种教学法。

如果说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能力),那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则归结于工作过程。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9]。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首先要提炼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并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学习单元。然后,在真实(仿真或模拟)的工厂岗位情境(环境)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情境中的活动和实践。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而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即这种教育以情境中的行为为目标,教学以情境中的行为为导向。所以,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10]。

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的供给侧,它关乎国家经济转型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在这场改革中,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职业学校不仅要强化供给侧理念,而且还要强化需求侧理念,并且还要形成从需求侧视角来思考和审视供给侧问题的习惯。基于企业视角来审视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一项现实工作,无疑对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包含内容分析[J].职教论坛,2008(4):25-27.

[2][3]陈丽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发展[J].新课程研究,2014(12中):98-100.

[4]陈鹏.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6-99.

[5]龙兴海.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J].求索,1998(6):59-63.

[6]孙琳.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11):6-9.

[7]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8]唐瑾,苏婵.新常态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情境化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6(6):104-109.

[9]袁媛,蔡凤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48-49.

[10]张阳.行为导向理论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5):158-159.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