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灵运山水诗中景与情的个人特色

2018-11-14 14:00祁志伟扬州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拟人

■祁志伟/扬州大学文学院

纵观我国山水诗发展历程,南朝刘宋谢灵运无疑是其开山鼻祖。“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①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风,在宋齐时代由山水诗逐渐替代。其中,“谢灵运的山水诗乃是集两晋依赖山水诗之大成”②。

一般山水诗不仅描绘静态的自然景物,而且会掺杂诗人动态的个人感受,即诗中有“我”。谢灵运的山水诗并不是绝对客观,在细致描摹景物时,也有借之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此同时,作为玄言诗与山水诗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者,谢灵运的诗歌也有自己独特新颖的创作风格。正如刘勰所谓“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③。

一、“以已度物”——融入个人主观情感

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用“把主观世界即人的生命、情感、思想投射到客观世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之中,在心灵中赋予万物以灵魂”表述对“以己度物”的认知④,这正符合了谢诗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首先,谢灵运在描绘山水风光时,会受自己当时的心境影响,一些纯粹客观的景象会附上个人色彩。比如在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⑤中,谢灵运描写旷阔清净的沙岸、疏朗空中皎洁明亮的月光,与其当时辞职隐居而明朗宁静的心境相似。谢灵运渴望还家,心中满怀轻松喜悦,其自满自足的情绪溢于言表,所见之景便成了一幅清旷无际的美好月夜图。又如:“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⑥,这句诗描写菖蒲与稗草随着微风摆动、互相依靠着,似乎是有了人一般的生命,与诗人当时沉浸于游玩观赏的愉悦心情相符。

其次,王夫之评价“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⑦。谢灵运的山水诗不是单调地记写所见风物,其中还明显地投射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如:“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⑧中,诗人手拉着藤萝聆听着青崖间悦耳的声响,内心与宜人的春日景物融成一体。游乐于美妙的山景,谢灵运在描写时不由自主就加入了向往之情。再如:“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⑨,这句诗谢灵运由欣赏春日万物复苏之景转而写到内心感受,因无人与自己共赏而心生孤独之感,为没有人与自己有共通情趣而遗憾神伤。其诗景情之间转换自然,景中含情,情中现景。

二、拟人修辞——浸透个人喜好倾向

前人有沈德潜评价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⑩,这是对谢诗写景部分的特别认识。那些天然浑成的写景状物名句,是经过匠心独运的,因恰到妙处,故清新、无矫饰之感。而最能表现此种特点的,便是其精巧绝妙的拟人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有将物拟人化、生动形象表现物的动态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利于表露作者本人对于景物的喜恶,透射出个人的喜好倾向。在谢诗中,也不例外。

比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一句中,“抱”与“媚”皆为人所有的动作情态,谢灵运在此处将它们用于形容“白云”与“绿筱”,不经意中便表现出景物的灵动亲切。其看似随意的动词选取,实际上也暗含着精雕细琢的痕迹。通过描写这一幅自然清新的景状,谢灵运以明丽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像“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戏”字形象地描绘出海鸥沿岸而高低不定飞翔的灵活可人的身姿,诗人目中所及之景,在心中有所触动,引发心神荡漾之感。精选的拟人化动词,恰到好处地表现景与情,形成自然之感。紧随其后的“抚化心无厌”半句,直接表现谢灵运感觉自己与怡人景色融为一体,沉浸流连。

谢诗以大量的拟人修辞描摹自然界景观,其字词的取用往往倾注个人的偏好,与自己的活动和感受相交融,“我”在诗句中如影随形。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描述自己“山水,性分之所适”,与后世陈祚明评价的“康乐情深于山水,故山游之作弥佳”相照应。因着诗人本身的喜好,加之用来得心应手的拟人手法,故其诗作能如鲍照所称赞的“初发芙蓉”一般自然清新,富有个人意蕴。

三、“在新在俊”——树立个人创作风格

沈德潜曾评价谢诗“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清代陈祚明论述道:“古诗贵生不贵熟,贵远不贵近,康乐尤擅此理”,谢灵运在文学创作方面多是好异求新,不拘泥于陈规。从观景到写景,谢灵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诗歌风格。

先是对景色本身的追求上,谢灵运乐于去找寻奇山异水,去欣赏不同常规的风貌。林文月评述到:“有游览癖好的谢灵运又常以个人登山涉水的经验入诗”,康乐写诗,不仅展现自然的景物魅力,而且会描写游历时的冒险经历。在“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一句中,诗人攀爬险峰,在高峻之处定下新居。其中“披云”二字更是体现了此处的高极幽深。在“迥绝尘寰”之地享受既险又幽的景物,审美倾向颇异,也为谢灵运艺术手法上的新异埋下根基。

其次,白居易于《读谢灵运诗》中,称赞谢灵运在意象营造上“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其实除了涉及种类巨细兼具外,谢诗中意象名称的新颖性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登池上楼》),这两句与陶渊明的“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处在于,陶诗中只是简单的“鸟”与“鱼”,而谢灵运却取用了“飞鸿”与“潜虬”,别出心裁地隐去了前人常用的陈词,也使语句更加富丽。

再次,谢灵运常以“记游——写景——兴情——悟理”的模式写诗,以“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的井然秩序推展开来。如: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诗人开头两句写自己在何处游玩,急切寻找奇景。紧跟着两句发现孤屿,极尽笔墨描绘所见的美景。再接着两句抒发感慨,感觉远离了人间尘缘。末尾一句想到了仙家,悟出哲理。这种由谢灵运创造的一般的山水诗结构,带着其个人特色,成为了鲍照、谢眺等众多后世学者效仿的对象。

通观以上所述,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在遣词造句、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个人特色。谢灵运在其诗中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与体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诗风。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②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5.

③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④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3.

⑤胡大雷,选注.谢灵运 鲍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39~40.

⑥胡大雷,选注.谢灵运 鲍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45~46.

⑦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登上戍石鼓山诗》,《船山遗书》.

⑧胡大雷,选注.谢灵运 鲍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28~29.

⑨胡大雷,选注.谢灵运 鲍照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49~51.

⑩沈德潜《古诗源》.

猜你喜欢
谢灵运山水诗拟人
拟人手法真多情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瞻谢公亭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学习用拟人的方法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