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气质之性”修养功夫论

2018-11-14 17:48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太虚张载功夫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理论以太虚之气为根基,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具有教育意义和时代进步性,在当下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人性修养问题是一直被关注的道德问题,绝大多数学者都会运用人性修养的功夫论来严格要求自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此同时,“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修养功夫二元论便用来解决和完善人们在道德中的缺陷。告子“生之谓性”为二元论打好基础,使横渠先生看到了人性相对立的一面,又从善、恶两个具有争论性的理论中进行探索,从而得到善是天地之性,与生俱来的本体。恶是人本身具有的气性,需要通过气质来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成为道德主题上的完善的主体。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在《诚明篇》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首先要对性有着本体含义的概括,性就是太虚之气,也是人性的本体,确定它本质性的存在,才可以描述出性就是太虚神德言,太虚神德之为体即天地万物之性也。《诚明篇》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天地之性对于涵盖乾坤而言,是绝对普遍的存在,此性是我性,亦是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存在,天地之性是本体存在,而气质之性是修养过程中具有,需要调气质之性,必须要往至善的境界去发展与靠近,与原本的天地之性相吻合,最后成就圣人的世界观体系。“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而已,过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天地之性的本质是不可被怀疑的,而不善也是存在的,只是命顺与不顺,气运是否通透。

《诚明篇》:“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对此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解释:虽然人之气本身是善的,但也有反复的时候,所以人在道德呈现上的反复,就是气质之性的偏差。同时决定了其二性之间的先后顺序,气质之性是形体以后的事,是天地之性后在道德层面上不断被深化改造的伦理修养观。而朱子对气质之性的理解是:性只是一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既是义理之性在气质之性里面过滤过,故杂染了特殊的颜色,而不是那原本之性之纯然,本然与全体理解,气质之性理解为义理之性有些相似之处,气质和义相对讲有一致性,而同时配上理的解释,气质之性可以被用成道德上的成性,缺陷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解气质之性的范畴,横渠先生的气质之性来源于“生之谓性”、“天命之为性”“性者生也”。这是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他是从天道,宇宙,人性等方面谈及气质之性,不是单一从善恶方面的理论。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气质之性,它便是一种修养功夫和限制性原则,修养功夫是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而限制原则则是具有一定消极观,就像看待修养过程中的气质之性,修养功夫得当,学而有方,便成就善的气质,而无正确引导,有些偏离,则有可能成就的就恶的价值导向。限制性更为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君臣、父子、兄长、贤人等都是受到限制的对象,期间因为修养善的气质,而成一种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分。而制定的有关界限,是具有进步价值的,但也是对人性本然的发展是具有制约的。

天命即性,心即性,性即理,天命即理,所以,心即理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是心统治万物,也就是心统性情的由来了。而修养气质之性的就要用心来统领性情的转变,使心的气性往不同层面的发展。天地之性对于气质之性的制约作用就在于通过对心情两个不同角度上的控制力度,来掌握气质的改变。在这个层面上,天地之性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气质之性是客体,主观的善控制着客观的气性流动,前提条件满足,就是一个恒定的善的理念必须在其中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心统治万物来改善人性在气浑浊情况下的不对向。使人们思维往正确的道路上去思考与运用,建立起应用万物的正确理解方式。主要的方法当然是过滤气质之性,去除污浊之气最关键的就是让其明白至善的存在,推行仁义礼智诚,运用学之本的教化作用,求最真的知识理念,从而达到太虚之气,成为纯体。天地之性是本体存在后,也确定了气质之性属于性情的范畴,进一步也说明了天地之性统领着气质之性,除气之浑浊,还物之本清,就是修气质最好的方法,理清善恶理论,辨别事物清浊,才是横渠先生提出修气质之性的原因,主要就是让学者看清楚本来的面貌,识别善恶,最后清明的对人对事,圣人大道的修成,也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进行教化,在思想层次上是完善的,但是实际运行的过程则需要被再三论证。

二、修养功夫

张载既然提出了气质之性在人性变换中存在,就应该由一套具体的方案去除那些不良的气禀主要是通过为学穷理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突破,希望在为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化的作用,使学者人认清本性,往善的方面去发展,去为学做事。他提出穷理尽性的主要体现在《易传》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穷理尽兴既是戕贼”。穷理是为学的手段,而尽兴才是为学之目的。除了穷理尽兴的修养功夫,尽性成性也是修养的一种方式。最后以学养性是理论的过程,穷理的基础也是学为基础,需要渐悟其中包含的道理,分析理解后才可以得到理的境界。所以在成性的过程应该是:知礼—尽心—知天—无物非我—知命。这是走由内向外的修炼再由外向内的演变而来的,所以,张载修养气性的办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长期积累的,并非一日之功。

(一)穷理尽性

穷理尽性是要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因,彻底洞察人真的心性与自性,以达到改变人心性和行为的目的。这句话首先来源既是《易传》:穷理尽兴以至于命。所谓穷理,是讲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就是弄清楚万事万物发展所需要的理论基石,得到更好的价值理论,运用于万物的实践之中去,好比大多数人认可并合乎社会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一样的理论。明白理的重要性,就要来说探究理、情、性、命之间的关系,理是一切事物所要探究的最终目的,而探究的根源始发于情,发生发过程堪称知性,最后,一切尘垓落定的过程就叫做知命明理。在这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也要根据理性的判断,所以,学习之中的穷理关系不只是书本上知识的透彻,而是运用大局的眼光来看待万物的发展。穷理尽性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个就是注重知识的积累,第二就是探究万物的发展规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是如何使穷理尽性而“至于命”,最后,“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别,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也。”穷理尽兴以至于性。穷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达到尽性。

(二)知礼成性

从气质之性的变化规律上来讲张载所提出的知礼成性的。知礼成性就是对礼的认知知觉,将外在礼仪通过实践内化于心,使人去恶扬善的过程中以礼践行,步步进修,求达于天道成性成圣。气质之性的转变,离不开身心的具体实践,知礼是前提条件,成性也是知礼后呈现出的价值观体系,其修养的重要价值和穷理尽性是一样的,穷理尽性讲究的是成心性的学问与价值,而知礼成性是讲我们本身具有的外在的行为价值,人们往往是通过外在的仁义礼智行为准则,去衡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一些内在品德。

(三)以诚为指归

诚是太虚的存在性征和根本道德属性,诚因与宇宙论相结合而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意蕴,成为人伦道德形上依据。诚在张载理学体系中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也是体用关系的合一。而在其功夫修养中,诚的实践功夫是通过“诚”“明”并进及与礼的紧密结合,内外相结合完成对“气质之性”的转化。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自诚明”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配合礼相互作用,去除气质恶习,到达天地之性的一个高度。诚心的修养功夫是品德调养功夫,需要善的气质作为前提,更要用基础的在知识作为背景。以诚作修养功夫善的衡量标准,绝大多数时候是可以使污浊之气流于表面,有净化心灵气质的作用。

(四)尽善成性

尽善的前提是继善,而尽善做成后的表现是尽美,当达到尽善尽美的高度时候,也就是这个“气质之性”得到转化而成为“天地之性”高度的时候,也就完成了气学修养论的全部过程,所以,在圣人的角度上去观摩,去实践,去进行探索,无一不是对善的理念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有先存着善的高度理念基础,才可以进行实践。而在善的理念上建立起来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理论准则才可以有效的落实到每位学者的心里去,而后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达到真实的思想高度至善,最后形成人们都需要模仿的心性,成就性的完美。以己夺人,以身为则,教化世人,最后规范社会思想制度,成就“大其心”。

张载的修养功夫来源是太虚之气,首先要确保太虚之气的纯正,把二元论的善恶观改变成为一元体的心性论,确定一个更好的追求方向,再指出污浊之气的存在,提出这种修养方法是可以运用到个人生活实践中。跟着步骤进行知识积累,善恶的识别和改良,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转化,唯有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心与性的交流,才可以是社会背景下的风气进行变化更改,体会精髓。

三、结语

无论是天地之性纯一元论,还是气质需要不断渐进、去污。都是发现了人性的弱势,从而来完善自我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认知范围,才会守得花开,见证花落。就算时空下很多眼睛看到的东西在发生质的改变,但心灵洗礼的高度的灯光永远都会照耀周边,不管什么方式在运转,真理是不可被改变。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张载.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张载.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蔡仁厚.宋明理学[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2.

[7]王弼.周易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宋代性二元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张丽华.宋明理学中“气质之性”的考察[J].汉江论坛,2005(10).

[10]孙德仁.张载气化之性考察[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6(6).

[11]张瑞元.张载“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的伦理意蕴初探[J].理论月刊,2017(3).

[12]张金兰.从“变化气质”谈张载的“成性”观[J].集宁师专学报,2005(9).

猜你喜欢
太虚张载功夫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天问一号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当代太虚拳的价值审视与推广策略研究
不与乞丐拼下限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