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国际影坛俄罗斯电影书写轨迹

2018-11-14 21:07王英杰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苏联

王英杰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俄罗斯电影在国际影坛上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书写了独具美学特征的光辉电影史,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1926年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摆样子的装甲舰》荣获巴黎电影节最高奖项,开创并引领了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苏联电影成为当时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电影书写者,影响了以后世界电影史的发展。

一、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电影的书写轨迹——新型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开始

苏联政府成立后,意识到电影艺术是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力的宣传武器,于是非常注重电影事业的发展,加大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1917年成立了苏联第一个电影机构——电影科,后来又成立电影委员会。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法令。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优秀电影人才不断涌现,电影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影片不断出现,使得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大量优秀的影片在世界影坛获得重要奖项,影响了世界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无声电影发展轨迹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摆样子的装甲舰》《母亲》

苏联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开始有影响力,首先离不开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的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和经历丰富的电影导演普多夫金对苏联电影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在里加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他准备继承父业,考取了彼得堡民用工程师学院。但是年轻的他被革命思想深深吸引,1918年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红军。在红军部队,他首次开始导演了几部戏剧,很受欢迎。那时爱森斯坦决定集中精力从事戏剧事业。1920年,他在莫斯科师从戏剧革新者、著名电影导演富谢瓦罗德·梅耶尔霍尔德,很快爱森斯坦在职业舞台上开始独立导演戏剧,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想象变为现实。但是他认为戏剧的程式化阻碍了戏剧的发展,戏剧没有未来可言,于是他不断摸索、大胆实践。1925年,他拍摄的电影《罢工》被搬上银幕,就在这一年他拍摄了自己最著名的电影《摆样子的装甲舰》,1926年在巴黎电影展上《摆样子的装甲舰》荣获最高奖项。在这部片子中爱森斯坦表现出创新思维和大胆尝试:摒弃了西方电影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明星演员饰演主角的惯例,而用蒙太奇镜头取代情节,用群众演员取代明星演员,这种突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港口人民怒火高涨、《摆样子的装甲舰》中装甲舰上升起的红旗、枪击楼梯上的城市居民、像革命一样猛烈袭击海岸的巨浪 、从楼梯上摔下来的童车、如同一颗巨大的心脏在跳动的装甲舰上运转的机器发出的节奏等,这些蒙太奇镜头不断切换,把戏剧、绘画、文学、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电影语言作为艺术形象化的语言令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鲜明地表达了革命力量不可战胜的主题。画面中阶梯的场景给观众的视觉效果最为震撼,站成一排端枪的士兵整齐前行,人们慌不择路四处逃走的镜头不断切换,通过不同镜头对比给观众造成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刺激。最为残酷、令人目不忍睹的场景是:一位手推婴儿车的妇女中弹慢慢倒下,她手中的婴儿车失去重心从台阶上由缓慢到加速向下直线滑落,看着令人非常揪心,这种艺术手段达到的效果具有极强的震撼力,用语言难以形容。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世界电影的永恒经典,为以后电影史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借鉴。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施展了令人惊叹的电影艺术才华,使得苏联电影成为电影艺术语言实践的开拓者,这部影片放映后,人们开始将电影作为艺术来谈论。

普多夫金于1920年在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学习,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电影导演,他做过技师、当过演员、剪辑过片子等。《母亲》是他根据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改编的影片,虽是默片,但是普多夫金却运用隐喻性的蒙太奇手法把新旧世界做对比。他的蒙太奇手法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强调心理因素,在塑造影片的人物性格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又赋予蒙太奇艺术更多的表现形式。

(二)有声时代苏联电影技术水准的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逐渐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由于苏联政府的推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苏联电影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手段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为有声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著名导演维尔托夫和罗奥姆研究电影机,于1930年首次拍摄出了《Симфония Донбасса》(译为《顿巴斯交响乐》)、《План великих работ》(译为《伟大工作的计划》)。1934的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佰阳》是有声电影的重要作品,这部电影是根据富尔曼诺夫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中导演非常注重演员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大胆运用有声电影手段和蒙太奇艺术表达手法,塑造人民英雄的个人光辉形象,开始在电影中注重刻画主人公的个性特征,获得极大的成功,为以后这方面的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30—40年代,苏联一共发行了500部有声电影(包括120多部动画片)。

这一时期的电影突出了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电影在教育功能方面的优势,在真实再现苏联人民生活,培育苏联人民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电影的书写轨迹——培养苏联人民斗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苏联取得二战的胜利,可以说,苏联电影的激励作用功不可没。二战一开始,苏联电影工作者就积极将电影当作战斗武器,激发人民的爱国激情,鼓舞前方战士的斗志。摄影师不怕牺牲勇敢奔赴前线,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拍摄了许多激烈的战斗场面,期间拍摄了约百部纪录片。比如,纪录片《Летопись ВОВ》(译成《伟大的卫国战争史》)等。比较突出的作品有:苏联著名新闻记录电影工作者瓦尔拉莫夫与科巴林共同合作拍摄的《Разгром немецких войск под Москвой》(译成《莫斯科城下德军被歼记》)、瓦尔拉莫夫拍摄的《Сталинград》(译成《斯大林格勒之战》)和《Великий перелом》(译成《伟大的转折》)。除此之外,卫国战争期间还拍摄了一些国内战争题材的影片和历史题材的影片。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50年代初期苏联电影的书写轨迹——发展缓慢,但经典依旧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对电影事业政策出现偏差,导致电影产量偏少,再加上文学中“无冲突论”和“粉饰太平”现象也影响到影视作品。但是不少优秀影片也相继出现,比如,反映卫国战争题材的影片《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译为《青年近卫军》);反映培育青年一代的教育影片《Сельская учительница》(译为《乡村女教师》);1946年《Великий перелом》(译为《伟大的转折》)获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四、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苏联电影的书写轨迹——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政治文化领域发生一系列新变化,随着爱伦堡中篇小说《解冻》的发表,文学出现了新气象。电影和文学紧密相连,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电影不断克服前行中的不利因素,反对文学中粉饰现实的偏差,不回避反映现实的题材,把人道主义这个文学历来的传统作为核心的基础价值来表现,苏联电影事业出现了新的运行轨迹。同时,由于党和政府纠正了对电影事业的政策偏差,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苏联电影无论题材、表现手段,还是思想内涵都丰富起来。就题材来讲就有战争方面、生产方面、道德方面、国际方面等更为广泛的题材;受到西方电影流派的影响,表现手段日趋多样,电影的诗与散文特征相互融合;创作思想内涵上人性与英雄主义相结合,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征明显,苏联电影沿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迅速前行,体现了极强的内容性、观赏性,在国际影坛频频获奖。

(一)战争题材

这类题材占主导地位,数量较多。《Сорок первый》(译成《第四十一》)在1957年的第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第四十一》描写国内战争时期红军一位打枪特准的女战士,押送一个白匪军官过程中,由于转移时路遇风暴,意外把他们两个人隔到一个小岛上,后两者产生爱情,最后女战士打死企图逃跑的白匪军官的故事,影片启发观众对复杂人性的种种思考。《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译成《士兵之歌》)在第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在第四届圣弗朗西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金门奖”。《士兵之歌》歌颂战士阿廖莎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纯洁的心灵。这部影片不同于以前的只写好的一面的影片,真正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把不同情境下人性复杂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Чистое небо》(译为《晴朗的天空》)在196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第四届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金象奖”,第五届圣弗朗西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导演奖;《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译成《雁南飞》)1959年获第十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雁南飞》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妇女的命运,她的情爱、她所犯的错误以及失去亲人的痛苦,虽经历种种磨难,但是女主人公仍然美丽、坚强。《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译为《一个人的遭遇》)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62年在威尼斯电影展上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译成《伊凡诺夫的童年》)展出,这部电影将战争作为违背人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导演将战争时期残酷的现实与出现在影片主人公——一个11岁小男孩的回忆与梦境中的过去和平生活相对比,对比出幸福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

苏联电影受苏联文学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成就比较高的有:导演谢尔盖·班达尔邱科依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战争与和平》,1968年获奥斯卡奖;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根据贝科夫短篇小说拍摄的《升迁》,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根据契诃夫早期创作改编的《未完结的机械钢琴曲》1977年分别在国际电影节获大奖。这些影片的特点是在银幕上不仅体现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还有散文式的语言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工农业生产题材

战后,苏联逐渐恢复生产和往日的生活,各项管理体制也需要加强,所以反映这方面题材的影片不断出现,比如,《Премия》(译成《奖金》)、《Человек со стороны》(译成《外来人》)等。这些影片对于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提升业务能力均有所启迪。

(三)道德题材

道德题材都是通过描写普通人的家庭、爱情、婚姻、个人道德等来反映现实。格奥尔吉·达涅利的《秋季的马拉松》在1979年的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该影片描写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该剧运用喜剧形式揭示主人公富有戏剧性但又带有悲剧色彩的处境。80年代出现在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及格奥尔吉·达涅利影片中的悲喜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卡列恩·沙赫纳扎罗夫的影片《信使》及尤里·马明的影片《喷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导演弗拉基米尔·梅尼绍夫的《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译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1980年获得第五十三届奥斯卡奖项。梅尼绍夫影片的特点是反映现代生活中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问题,导演的创作风格是形式明了、抒情及幽默感,影片体现的主人公奋发图强,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在反复观赏、品味这部影片,感受影片的激励作用。

五、苏联解体后电影的书写轨迹——失语、徘徊、觉醒、调整、自救、发展

苏联解体后人们的思想意识一时出现真空,社会的动荡也波及电影事业。在电影事业几经徘徊期间还是有一些电影人坚持在陷入低谷的电影界奋斗。比如,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94年导演的《烈日灼人》,影片反映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的悲剧故事。

总之,20世纪的俄罗斯电影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于风风雨雨中在国际影坛不断书写独特美学特征的电影史,为世界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苏联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苏联联邦制的问题与缺陷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雾在做迷藏
秘密赴朝参战的苏联空军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苏联曾得到过中国的援助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同看法